新闻检索 关键字:   高级
您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即时新闻

东部沿海再出发:从“速度”迈向“均衡”

中原网(www.zynews.cn) 发布时间: 2012-03-18 07:27:59   来源:人民日报 我要评论

字号    意见反馈 新闻爆料 进入论坛 打印 关闭

  GDP率先突破5万亿元,连续23年排名全国第一,广东的发展成就足以自豪,但广东省领导在重要会议的报告中“只字未提”。

  在追兵越来越近时,广东将2012年增长预期调至8.5%,创近5年来最低,“愿意超就超吧”。广东省领导为何如此淡定?

  “当‘幸福’成为目的的时候,一切手段都发生了变化,并带动发展理念、模式、评价体系等系统性地‘转向’。”“幸福广东”折射出整个东部发达地区鲜明的发展导向与境界。

  “幸福导向”,就需要告别“跛脚”发展。发力破解城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问题,过去以高增长为特征的“速度东部”正迈向音谐韵和的“均衡东部”,以更具包容性的从容嬗变,提升着率先发展的品质。

  不求一样的工业化水平 但求大体相当的生活水平

  探求区域砥砺同行

  东部沿海省市经济发达,但也非处处皆是繁荣富庶地。

  苏北5个省辖市,土地面积和常住人口分别占江苏全省的53%、37.8%,但经济总量却只有全省的21.1%,人均地区总值大致相当于苏南的1/4、全省的1/2、全国的4/5。

  在第一经济大省广东,北面的英德,面积比南面的顺德大6倍,年工业总产值却是后者的十几分之一。

  “到现在这个发展阶段,最穷的地方在广东,这是广东之耻,是先富地区之耻。”广东“当家人”的话,道出了所有经济大省促进共同富裕的迫切感、责任感。

  填平经济版图的海拔鸿沟,给钱给物给政策是必须的,但远非长久之策。

  地处鲁西南的菏泽市,长期以来一直是山东经济基础最薄弱的地级市。早在1998年,山东省就提出“东西结合,帮扶菏泽”。但这种帮扶是“输血式”的,基本是送钱给物,缺乏内在动力和后劲。

  “先富”帮“后富”,是发达省市破解区域发展不平衡难题的最大比较优势。关键是如何避免“劫富济贫”、如何变“输血”为“活血”“造血”?

  英德市英红镇地处粤北山区,距离佛山市顺德区200多公里,却正变成顺德的“第十一个镇”。“新的‘飞地’合作模式让人眼前一亮,企业在投资时面对的依然是顺德区政府,感觉无障碍。”来自顺德的万家乐、俊朗松田电器等6家企业正加紧厂区建设,德美化工董事长黄冠雄说,公司将在这里投资8700万元。

  广东从2008年开始推动“双转移”战略,创造性地将产业转移与区域协调链接起来,把“最穷的广东”和“最富的广东”拉到一起。

  “双转移”实施3年,欠发达的东西两翼及粤北山区工业、投资、财政收入增速均高于珠三角,区域发展差异系数从2007年的0.721降至0.633。

  这样的扶持创新机制,在东部屡见不鲜。

  在江苏,由苏南苏北共建的开发园区总数已达33个,引进注册项目443个,项目注册资金达186.5亿元。 

  浙江近10年来始终把“山海协作”当做施政主轴,把“山”这边的资源、劳动力、生态等优势与“海”那边的资金、技术、人才等优势有机结合起来,实现互动发展。

  皆大欢喜的双赢结局背后,是政府“有形之手”与市场“无形之手”的长袖善舞。

  强按牛头不喝水,引导企业与政府调控目标相向而行,激励机制是关键。

  广东财政一次性拿出425亿元资金,支持粤东西北欠发达地区建设产业转移工业园,吸引珠三角地区产业转移,免费培训农民转移就业。

  江苏提出,重大项目优先在苏北布点;土地指标优先用于产业转移;专项资金奖励到苏北投资者;重大项目转移,税收规费地方分成等激励政策。

  优惠政策的叠加、先发地区的服务、后发地区的成本,使共建园区魅力四射,精明的投资者纷至沓来。

  产业强筋壮骨,后发地区自身内生性增长就有了坚实依托。江苏区域共同发展实现了历史性突破,苏北地区主要经济指标增速已连续6年高于全国和全省平均水平。“突破菏泽”已由对口帮扶促进发展转入政策支持自主发展的新阶段。

  区域协调发展,是不是要求所有区域齐步走,实现相同水平的工业化或城市化?

  按照区域特征划分主体功能区,实行差异化发展战略,东部新思维引人注目。

  有浙江“群山之祖,诸水之源”之称的磐安,为了呵护这片好山好水,不再“村村点火、户户冒烟”,而是反弹琵琶办工业——在地处下游的金华市开发区拥有一个“飞地”工业园区。这个异地扶贫工业基地,正成为磐安县重要的经济增长点。浙江省逐渐推广这种“造血型”区域生态补偿新模式。

  广东更新“指挥棒”,实行分类分区考核,以不同的指标或权重,引导各地找准功能定位和发展重点。同时,对省主体功能区规划确定的不同功能区域,分别实行差异化、激励型的财政机制,尤其加大省级财政对生态发展区域的一般性转移支付力度,在全国率先建立起激励与保障相结合的生态激励性财政机制。

  不求一样的工业化水平,但使各地群众享有大体相当的生活与福利水平,给力的创新举措正接力发力。

【 作者:周楚卿  编辑: 】

  相关新闻
abc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