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检索 关键字:   高级
您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中原锐评

人民财评:守住粮食安全底线 教育不该袖手旁观

中原网(www.zynews.cn) 发布时间: 2012-02-10 17:41:32   来源:人民网-财经频道 我要评论

字号    意见反馈 新闻爆料 进入论坛 打印 关闭

    关注教育改革与发展系列之三:教育“去行政化”亟待实质性突破

  大量农村青壮年劳动力进城务工,农村“谁来种地”、“谁来养猪”已成为绕不过的严峻问题。据对新生代农民工的调查,他们中的绝大多数都不愿意再返乡务农。我国是一个有13亿人口需要养活的大国,粮食安全一直是压倒一切的“三农”政策底线。设想二十年之后,目前在我国粮食生产第一线的农民随着年龄增大而干不动农活时,他们的子女又不愿意返乡务农,我国的粮食安全将如何保障?

  如何才能破解“无人种粮”、“无人养猪”的困局?笔者认为有三条路可走:其一是从娃娃抓起,通过在义务教育阶段中植入农业内容,增加对农业有兴趣的未来接班人;其二是对目前义务教育之后的青年农民进行职业培训,培育更多的种田能手;其三是通过优惠措施吸引部分进城人员返乡。

  目前我国的农村教育以“智识教育”为主,主要对象也是学龄阶段的农村青少年,教学内容以升大学为目的,而最终能够考上大学的在河南等农业大省不足20%。当前的农村教育,无论在目标、体系建设还是内容设计上,都存在强烈“离农化”倾向。从教学内容看“象牙塔中办学”的农村基础教育使得农村学生缺乏对农村的认同感,更不熟悉农业的基本知识,从教学形式来看,“就教育而教育”的封闭办学模式使得农村教育难以承担农村社区文化中心的重担。

  针对16岁以下的农村青少年,应该引入“双元制”教育理念,改革现有的农村义务教育模式和内容,纠正“离农化”倾向。可以在智识教育的课程之外,增设劳动技能课程,适当安排适应当地需要的劳动技能和技术教育。培育学生的职业兴趣,使得技能课程教育能够更好地贴近农村生产与经济发展的需要,并使学生在结束义务教育之后能够有充分的准备选择未来的职业生涯,为其将来进一步的职业培训打下基础。此外,应在课程设置上,适当增加乡土教材尤其是结合当地实际情况的自编乡土教材,使得学生加深对农村的了解、增加对家乡的热爱和认同感。在教育目标定位上,应该立足培养一批有助于农村经济发展的人才。

  国外对义务教育之后的一些“社区教育”、“双元制教育”等理念值得借鉴。我国在义务教育阶段完成后,相应的农业知识与技能培训基本上是缺失的。仅有的培训也只是单向的如何让他们到城市去打工,这种单向的流动培训对农业发展很不利。笔者建议,针对16岁以上、脱离义务教育阶段又未能顺利升学的农村青少年,建立完善的农民职业教育体系,做到“无缝衔接”;针对正在农村地区从事农业生产经营活动的老、中、青年农民,应以社区教育为基础,根据不同的职业需求,分别提供各种培训和教育服务。

  目前,我国农村基本上成为“抽水机”,大量农村优秀青年通过大学、打工、当兵等离开农村,使城乡之间的经济“剪刀差”变成人力资源“剪刀差”。国家应该采取有效的政策吸引部分有志农业的青年返乡,重新构建“双重循环回路”,培养一批种田能手,并且给予荣誉与奖励,以此来吸引更多的人能够留在农村,守住国家粮食安全的底线。(作者系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教授)

【 作者:夏晓伦  编辑: 赵静 】

  相关新闻
abc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