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检索 关键字:   高级
您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即时新闻

图画书是否还需传统元素?需了解儿童喜爱的格调

中原网(www.zynews.cn) 发布时间: 2012-02-10 17:25:00   来源:文汇报  我要评论

字号    意见反馈 新闻爆料 进入论坛 打印 关闭

  司南

  以《彼得兔的故事》为标志,图画书在欧美已有上百年的历史;以松居直和他的《儿童之友》为标志的话,图画书在日本也有五十余年的历史。那么,在中国大陆呢?应该说中国大陆的图画书滥觞于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但它与现今流行的“西方-日本-中国”图画书体系之间,存在明显的断裂。

  然而,本文并不是要分析这种断裂,而是想基于这种现象,浅谈大陆原创图画书中的传统元素,及其在传统方向上可能取得的发展,期待引发更多的思考与尝试。

  “传统”二字常令童书出版者又爱又怕:一方面都知道它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库,“民族”二字又是最现成的招牌;另一方面,这块招牌的含金量是否真那么高,能不能留住忠实顾客,现实往往是无情的。市场上曾经有些图画书,以传统元素为号召,初期也确实吸引了大批眼球,最终却收获一批无奈甚至负面的评价,销量更加可悲。孩子们能够熟知《哈利·波特》的世界与魔法体系,却无法亲近本土文化与传统,这是为什么呢?

  应该先回头明确一个问题:当代图画书还需要传统元素吗?中华民族号称五千年文明,向来是精华与糟粕并存,美不胜收的种种杰作背后,处处可见个体的牺牲与人性的压抑;而从内容的角度看,中国传统文化中并不存在真正的儿童文学,这乃是不争的事实。儿童的天性是最倾向自然与自由的,在鲜艳而欢乐的迪士尼面前,没人能够强迫他们必须喜欢水墨画;与《西游记》《聊斋志异》原著相比,《格林童话》还显得新颖而轻松。然而当代图画书依然需要传统元素,不是因为任何口号与纲领,而是因为孩子需要以温和迂回的方式,预先了解自己身处的世界,用体验而不是教训去完善自己,摆正个体与社会之间的关系,而这是西方体系的图画书无法完全代替的。姬炤华、徐萃夫妇的《天啊!错啦!》是一个有趣的例子:书中的角色造型相对比较西化,但故事的内核却非常中国——每个动物都对超出常规的事发出自己的惊呼,力图用围观和舆论来改变他人,令主角兔子无所适从。当然,故事的结局告诉读者:有个性是快乐的,墨守成规只能徒增烦扰。在西方寓言中也有类似的故事,但想必中国读者对此更有共鸣。这是一本比较成熟和圆润的图画书,它对传统元素的应用是“思想”层面的,并且得到了成功。

  图画书中对传统元素的应用还包括“内容”和“形式”层面的。前者包括民间传说、历史故事、文学、教材、科学知识等,后者则包括韵文、国画、剪纸等文字和美术的表现手法。事实上,形式、内容和思想这三者往往不可割裂,同时还需要加以来自西方体系的当代图画书理论与技术的统筹,但我们遇到的“传统”作品往往不是如此。

  最常见的一类“传统”是“为名著而名著,为改编而改编”,千字二十元左右的改编费用,粗制滥造的画稿,就能攒出一套“必读名著”来。当然,这不属于我们讨论“原创图画书”的范畴,它只是书商的商品而非出版人的作品,但个中情况也足以为戒。

  我们见到的原创图画书,尤其是应用传统元素的,最严重的问题是缺少童心。其中一种情况是作者执着于个人偏爱好,专注于内心世界,甚至以一些违背基本标准的设计、创作为个性,自我欣赏、陶醉,事实上却经不起市场的检验。另一种情况是“为经典而经典,为改编而改编”,用传统文学或戏剧为素材,却只进行简单的改编,不去平衡结构、协调文风,“不良西化”的啰嗦汉语比比皆是,更不用说为其寻找适合时代的新意义、新内核,这注定是孩子们无法喜爱的。

  熊亮的《金刚师》恰到好处地运用了传统元素,整个故事蕴含着道家思想,充满内省与修炼的韵味,而水墨的表现形式也非常契合全书意境。同时,与其说这本书中满溢着“童心”,不如说是“赤子之心”,儿童真正喜爱的格调,不是刻意幼稚、发嗲,而是这样纯真、惊喜的感受。

  其实有意识在图画书创作中运用传统元素的,无论是作者还是出版人,往往正是人文素养较高、坚持思考、责任感强的有识之士。但仅仅靠良好愿望是不够的,我们今天要做的事,既不是简单重印一些八十年代的作品,也不是生硬地塞给孩子一些所谓“民族的、传统的”素材大杂烩。张立宪曾开办“编辑魔鬼训练营”,几乎通堂都以讲技术为主,这对每一个出版人,无论从事哪一个分支的,都有着重要的启示:你首先要明白自己在做什么,该怎么做,才可能把事情做好。中国人永远不缺想法,缺的是想法落地的细节。要做好一本“传统”的图画书,说容易不容易,说难也不难,你需要做到:了解一万个儿童的心理、熟悉过去一千年的历史、积累一百本书的想法和素材、掌握十足的纸张与印制知识,最后,保持一颗踏实、细致并负责的心。

【 作者:刘欢  编辑: 】

  相关新闻
abc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