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检索 关键字:   高级
您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即时新闻

外国人在中国:中印民间友好使者的“孔子”梦

中原网(www.zynews.cn) 发布时间: 2012-02-09 17:50:00   来源:中国新闻网  我要评论

字号    意见反馈 新闻爆料 进入论坛 打印 关闭

  中新社长沙2月9日电 题:中印民间友好使者穆迪的“孔子”梦

  中新社记者 刘双双

  抽产自湖南的香烟,喝地道的高度白酒,吃辣得呛人的中国菜。钟情中国文化的中印教育科技联盟印方主席莎士亚·穆迪已在中国定居近20年,他不仅是助推中印文化交流的民间友好使者,更是印度建立“孔子学院”的“红娘”。

  “我喜欢中国,喜欢辣椒。”在位于长沙繁华地段的商务楼上,穆迪一见到中新社记者就用略显生硬的中文说。

  因从小成长在华人众多的马来西亚,曾经在联合国工作多年的穆迪对中国文化早已耳濡目染。“小时候的伙伴很多都是中国人,也喜欢听他们讲中国的故事。”

  上世纪90年代初,穆迪有缘在新加坡邂逅他现在的湖南籍妻子,结婚后就一直定居在湖南长沙。或许是因为自幼根植于内心的那份中国情愫,定居中国后的穆迪总是希望能为推动中印交流做点力所能及的事。“说实话,那时候两国的关系开始升温,但交流仍十分少。”

  “只有通过文化的交流,两国民众才能真正看到、了解彼此的长处。”2003年,怀揣美好梦想的穆迪与志同道合的中国伙伴盛之在印度班加罗尔创建了中印教育科技联盟(简称中印联盟),据了解,这是印度首个致力于推动中印文化教育交流的民间机构。

  由于历史缘故,中印两国政府长期缺乏沟通和交流。中印教育合作初期,困难之多、障碍之多,超出常人想象。穆迪虽在政界颇有人缘,但要冲破藩篱谈何容易。直到2004年4月,温家宝总理成功访问印度后,中印联盟利用民间组织的优势,通过搭建教育平台,终于打破僵局,于2005年成功促成历史上第一批中印联合办学的500名学生展开交流,此后双方留学生逐年增多。

  穆迪说,为了避免文化差异,他们在印度大学内建立了中国村,用中国模式对中国留学生统一管理。但随着中印两国贸易往来的提速,穆迪开始意识到另一个问题:语言。

  “语言是一把钥匙。中印两国要实现进一步的经贸、文化、教育交流,必须从语言的学习中加强文化了解。”穆迪看到中国正在世界各地建立“孔子学院”,推广汉语教学和中国文化传播,心中开始了新的盘算。

  在中印联盟着手为印度韦洛尔理工大学和中国的郑州大学申办孔子学院之前,北京大学和尼赫鲁大学已经在中国教育部申请了在新德里成立第一家孔子学院,但由于印度政府方面原因,学院迟迟未挂牌。

  2006年9月底,中印联盟与两所大学筹建孔子学院的协议正式签订。但此后,为获印度政府批准,穆迪足足花费了2年半的时间。“从长沙飞北京,北京飞金奈,金奈飞德里,我都记不清跑了多少趟,找了多少人。”

  谈到这里,穆迪的神情变得严肃起来,忍不住点了一根烟抽起来。“直到最后挂牌前一天,我们还提心吊胆,害怕有变动。”

  2009年4月6日,印度韦洛尔理工大学汉语教学中心正式启动。穆迪说,虽然最终没有直接用“孔子学院”四个字,但实际上它就是印度的“孔子学院”,承担着传播中国语言和文化、拉近中国与印度友好关系的使命。

  穆迪欣喜地说,现在印度高中就开始汉语教学,对印度年轻人而言,如果想将来在中国这个充满机遇的地方找到适合自己的机会,就不得不学习汉语。

  爱上中国、爱上长沙的穆迪春节后又要忙碌起来了。中印联盟正力促在印度建立更多的“孔子学院”,让更多的中印大学展开交流;同时筹划在广州成立一家国际学院,解决东南亚外籍工作人员子女读书难的问题。(完)

【 作者:  编辑: 】

  相关新闻
abc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