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检索 关键字:   高级
您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即时新闻

李义平:从经济发展视角看文化建设

中原网(www.zynews.cn) 发布时间: 2012-02-09 16:10:00   来源:人民日报  我要评论

字号    意见反馈 新闻爆料 进入论坛 打印 关闭

  当代中国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和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正如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决定》指出的:“没有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那么,如何看待文化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如何推进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文化建设?近日,记者就这些问题采访了中国人民大学教授李义平。

  记者:文化建设与经济发展是紧密相连的,这一点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

  李义平:是的。从学术层面来看,越来越多的学者致力于从文化的角度解释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以及发展模式的选择。美国学者弗兰西斯·福山认为,新古典经济学最多能解释80%的经济发展,剩下的20%必须靠文化去解释。法国学者阿兰·蓓蕾菲特认为,在土地和劳动(泛指一切物质生产要素)之外,存在着第三种生产要素,这就是文化。

  经济学一开始叫政治经济学,包括的范围要广泛得多,解释面要宽泛得多。亚当·斯密是古典经济学的鼻祖,他在写《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一书之前先写了《道德情操论》一书。我认为这不是偶然的,因为只有先从伦理学的角度、文化的角度确定了“人”,才有合乎逻辑的市场经济。当政治经济学演化为经济学,成为一个纯粹技术层面的工具式学科时,解释面就变窄了。

  一种文化、一种价值取向对应着一种经济体制、一种发展方式。我们之所以选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因为认识到作为个体的人是有自我利益追求的。如果这种追求在法制规范之下、履行必要的社会责任并且合乎职业道德要求,就是有利于经济健康发展的。我们之所以选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还在于认识到计划者所掌握的知识和信息是有限的,通过自由竞争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基础性作用对经济效率的提高非常重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不仅是一种物质层面的追求,而且是一种精神层面的、文化层面的追求,因为说到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思维方式和行为路径的转变。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并不是简单地上几个项目,而是应把创新作为原动力、作为一种常态,使我国在国际产业分工中不断迈向高端;着力于扩大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着力于增强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充分释放企业家推动自主创新和转型升级的能量。所有这些,都涉及价值取向和文化理念的转换和提升。

  记者:文化属上层建筑范畴,与经济基础是相互作用的。我国自然经济的历史很长,又经历了几十年的计划经济,受传统文化的影响很深。在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文化建设具有怎样的作用?

  李义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并不是一个单纯的经济体制问题,而是一个有机的体系,其中包括与之相适应的文化变迁。没有文化的变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不可能完善的。

  五千年的历史使我们的传统文化不乏精华,但也必须承认,与自然经济、封建统治相适应并为其服务的传统文化中有许多内容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并不适应,例如重农轻商、“官本位”等。当年德国相对于英国、法国比较落后,马克思在讲到德国的落后时曾经深刻指出:“我们也同西欧大陆所有其他国家一样,不仅苦于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而且苦于资本主义生产的不发展。除了现代的灾难而外,压迫着我们的还有许多遗留下来的灾难,这些灾难的产生,是由于古老的陈旧的生产方式以及伴随着它们的过时的社会关系和政治关系还在苟延残喘。不仅活人使我们受苦,而且死人也使我们受苦。死人抓住活人!”马克思这里所讲的“死人抓住活人”,就是指旧的意识形态的束缚和阻碍。因此,我们必须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角度审视和改造传统文化。这种改造是符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因为随着经济基础的变迁,作为上层建筑的文化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我们应当积极引导这种变化。

  有意思的是,率先步入市场经济的国家当年也进行过此类讨论。美国学者艾伯特·赫希曼在《欲望与利益——资本主义走向胜利前的政治争论》中记录了这种思想解放的过程。经过讨论达成的共识是,对人们合法地追求利益给予肯定,并用这种健康的欲望去平衡破坏性的欲望。正是这种认识上的深化,推动了市场经济的持续繁荣和发展。

  记者: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文化包括哪些内容、具有什么特征?

  李义平: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文化与现代社会基本价值取向是一致的,离开了这些文化理念,市场经济就难以健康运行,因而应当大力培育和弘扬这种文化。它大致包括这样一些内容。

  正确对待财富。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认为,商品是价值和使用价值的统一体。商品生产者要得到价值,其商品的使用价值就必须为社会所承认。在这样的规则下,人们获得的价值越多,对社会的贡献就越大;这样的人越多,社会就越富裕。我们需要反对的是不正当收入,而对勤劳致富、阳光财富则应当充分肯定。

  形成正确的社会价值评价和引导信号。社会价值评价和引导信号对于经济健康发展十分重要。不同经济发展阶段和体制条件下的价值评价和引导信号不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价值评价和引导应当有利于人们发挥比较优势,调动人们的创新激情和创业精神,激励人们通过积极努力实现自身价值,提升经济社会地位。德国制造业之所以发展得好,是因为德国社会在价值取向上对技术工人的作用给予充分肯定。我国一方面大学生找不到工作,另一方面技术工人短缺,从文化意识上看应该是受“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等传统观念的影响。此外,目前存在的泛行政化、等级化问题很大程度上缘于传统“官本位”思想,不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不仅不利于增强经济社会活力,而且会加大经济社会运行成本。

  浓郁的商业氛围和企业家精神。市场经济发达的国家和地区都有浓郁的深藏在民间的商业氛围。我国浙江的民营经济被人总结为老百姓经济,说的正是这种商业氛围。商业氛围是根植于老百姓中的一种致富冲动。企业家精神的核心在于冒险、创新、永远进取、永不言败。发展经济学认为,发展中国家欠发展有技术、资本短缺的原因,但更重要的原因是缺少冒险精神。冒险就是探索未知领域,就是创新。创新就要容忍“异端邪说”,因为创新就是与传统不同。新经济之所以率先产生在美国,是因为美国人容易接受独立自主、自我革新的精神。德国和日本之所以传统制造业发达,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其社会成员服从权威,严格遵守规章制度。我们需要团队精神、集体主义,但也应明确在哪些领域需要强调集体主义,在哪些领域需要充分发挥个人的独创性。很明显,在纯学术领域,在创新性极强的领域,就需要充分发挥个人的想象力和创造性。鼓励创新就要容忍失败。竞争是市场经济魅力所在,有竞争就有失败。没有失败、没有破产,就等于不让市场机制“工作”。一个不能容忍失败的社会不可能有真正的竞争和创新。如果政府试图保护一些人、一些企业免受经济上的失败,就会加剧经济不公平,扭曲市场机制,降低资源配置效率。适应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政府应当转变职能,把自己的作用严格限定在具有比较优势的领域,放手让社会商业氛围和企业家精神发育。

  诚信和职业道德。诚信和职业道德是重要的社会资本。社会资本丰厚与否直接关系一个社会的交易费用和管理成本。缺少诚信,缺少职业道德,市场经济就无法运行,对谁都没有好处。试想,如果学校卖文凭、企业生产假冒伪劣产品、中介机构提供虚假信息、借钱不还等成为普遍现象,这样的经济和社会能有效率吗?每个人都应当履行他的工作或他所处的位置赋予他的责任和义务,这是其天职。

  本报记者 于春晖

【 作者:王晔君  编辑: 】

  相关新闻
abc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