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发
该 放
观点一:
鞭炮声里寻年味儿
爆竹声中一岁除。
自从爆竹成为辞旧迎新中的仪式,那噼里啪啦的声响也成了人们对年味儿的界定标识之一。
1993年,北京市率先通过了《北京市关于禁止燃放烟花爆竹的规定》,然而2005年之后,修改后的“禁放令”让沉寂了12年的北京除夕夜又绚烂起来,在“禁改限”的背后是民间对年味儿的诉求,“禁放令”在现实中遭遇的尴尬。
援引当时一些媒体的报道,会有这样的一些声音:“逢年过节没有些许响动,那还叫什么过年?”“春节燃放烟花、爆竹是中华民族历时千年的民俗,虽然当年京城禁放鞭炮之初,少了伤及眼球的悲剧,减少了火灾的隐患,保护了生态环境,赢得众多市民拥护。但一年一年过去,人们似乎总感到缺少了鞭炮声,过节便缺少了尽情欢乐的气氛。”因此虽有“禁放令”这道令牌,除夕、“破五”、元宵节,私底下甩两挂鞭的市民也有。
在“挺放者”来看,热闹是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当然也有一定仪式的情愫。比如,民间讲扫掉晦气,迎接财神,不少商铺年后开业,似乎来点儿鞭炮,来点儿声响,有讨个好彩头的寄予。来自山东省济南市城管部门的初步估计,仅初七一天,环卫部门就清扫了近210吨炮仗皮,春节期间一共清运了近1540吨。
上世纪90年代初,有300多个城市实行了“禁放令”,但北京“禁改限”之后,全国100多个城市也纷纷加入到了这个行列,如成都、武汉。而走到了第20个年头的广州“禁放令”,每年也还是徘徊在舆论的禁与限之间。(记者 尹晓宇)
观点二:
产业分量不可忽视
81万箱,这是2012年北京市的烟花爆竹备货量;1429个,这是2012年北京市烟花爆竹零售摊位数量。
工厂占地几十亩,收入超过100万元。这是大河网报道的河南淮阳县鲁台镇郑楼行政村村民王学权的鞭炮厂的数字。
做鞭炮生意的农户60余家,干得比较好的进账100多万元,一般的收入也在10万元以上。这是王学权所在的郑楼村的情况。
有26个行政村,83个自然村。据不完全统计,每一个自然村平均都有一家鞭炮、烟花加工厂。这是郑楼村所在的鲁台镇的数字。
烟花爆竹生产企业954家,2011年花炮产业集群实现销售总额141.4亿元人民币,创历史新高。这是湖南浏阳市的数字。
……从这些数字,不难看出,烟花爆竹业是个不容小觑的行业。
作为一项有着上千年历史的传统产业,烟花爆竹生产分布相当广泛,不少省区都有一些特色生产基地。有相当数量的村庄、农民,以此为重要甚至主要收入来源之一。从生产、流通到销售,涉及面也相当广。虽然烟花爆竹的销售周期不仅在春节,也不只在国内销售。但毫无疑问,春节是其销售的黄金季。一城一地的禁放,无伤大雅,但如禁放令在全国较大范围内推行,那对这个行业特别是从业者,也会造成不小的影响。
当然,“有价值”并不能直接与“不能禁止”划等号,也不意味着可以无视其加重污染、人身伤害等负面影响,但面对其产业分量,面对大量民众对爆竹所承载的年味儿的留恋,简单的一禁了之或许并不是当下最恰当的对策。
减少火药用量,降低声音响度,生产更加低碳、环保的烟花爆竹,甚至探讨研发替代产品的可能性,或许更为可行。不是就有人曾提出过制造摆脱火药的电子鞭炮、环保鞭炮等多种设想吗?
将节日需求与环保需求相结合,或许能创造出更大的市场。(记者 张意轩)
|
版权声明: 凡本网注明 " 稿件来源:中原网 " 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郑州日报社和中原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 " 稿件来源:中原网 或 中原网-郑州日报 或 中原网-郑州晚报" ,并不得删除最初发表的报纸名称和作者署名。否则本网将依法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