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地之中 龙行龘龘”主题展开启一场跨时空的艺术对话

2024-03-30 09:54:08 来源:中原网

中原网讯(郑报全媒体记者 苏瑜)正在郑州博物馆文翰街馆展出的“天地之中 龙行龘龘——封曙光嵩山山水作品、历代嵩山石刻精拓展”自开展以来,以其独特的自然之美、文化之韵、艺术之魅,吸引着众多观众前来观展。

51张馆藏龙纹饰精品拓片,拓自登封“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古建筑及石刻,其与91幅嵩山主题画作墨韵相通、气韵相和,二者对照展示,相得益彰,合奏出一曲人文建筑与自然山水的动人乐章。

本次展览由中共郑州市委宣传部、郑州市文物局主办,郑州博物馆承办,是一次在内容策划、展品选择及形式设计上的全面探索与实践,以拓片国画联展的形式创新开启一场跨时空的艺术对话,让公众从一个全新的视角直观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无穷魅力,进一步触摸“天地之中、华夏之源、功夫郑州”的丰富内涵!

唐代·大唐碑(碑首)拓片

龙翔天中 精美的建筑在说话

嵩山地区位于中原腹地,是华夏文明的发源地和中心区,中国最早的国家文明也诞生于此。西周时期,周公旦在嵩山脚下以土圭之法测土深、正日影,“天地之中”传统宇宙观自此确立。

以嵩山为核心辐射周边地区形成的嵩山文化圈,汇聚中华文化之精髓。这里既是封禅、祭祀礼制活动的倡导之地,也是儒、释、道不同信仰融合发展的见证之地,还是文化名人兴学问道、文人墨客游历和汇集之地。围绕嵩山的众多重要人文事件发生绝非偶然,正是由于“天地之中”的特殊地位才造就了如此璀璨的人文风貌。

嵩山地区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孕育出大量珍贵的历史建筑遗产,2010年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登封“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历经汉、魏、唐、宋、金、元、明、清等不同时期,凝聚着中国先民独特的宇宙观和审美观。嵩山地区数量庞大且类型多样的古代建筑及石刻,更是记录着这片土地上的历史沿革和岁月变迁:

嵩山慈云寺见证了佛教传入的开端;嵩岳寺塔和会善寺共同构成了嵩山佛教文化的重要篇章;中岳庙则是道教在嵩山地区的最早基地;嵩阳书院承载着嵩山地区儒、释、道相互交融的深刻印迹——千百年来,儒、释、道三教汇聚于此,相互碰撞,相互融合,共同谱写思想文化多样性的繁荣景象。众多到此兴学问道的文化名人,缔造文坛盛景,留下传世佳作,为嵩山增添了浓厚的文化气息。

为了更好传承和弘扬“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所具有的独特价值和深厚内涵,揭示中华文明生生不息、多元一体的格局和特色,郑州博物馆在甲辰龙年来临之际策划推出“天地之中 龙行龘龘”主题展。展览精选“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上鲜活生动的“龙”主题石刻拓片,配以中原著名画家封曙光居嵩山十年求工所创作出来的中岳嵩山主题水墨自然风光、历史建筑,创新性地将这两种不同艺术形式作品进行联珠展示,以古今对话展现嵩山的自然之美和文化意蕴。

“这些有‘龙’纹元素的拓片,年代上迄东汉,下至明清,朴实无华的石刻,凝聚着先人们代代相传的古老智慧,集结了高度凝练的审美经验,承载着历史记忆与人文情怀。”

“纹饰很精美,也切合龙年的主题,汉代之龙的古朴之感、唐代之龙的华贵之气、宋代之龙的灵动之韵——超出期待的美和震撼!”

“如果说建筑是凝固的音乐,那承载着丰富历史文化信息的拓片当是跳动的音符。展览让很多地方不可移动的石刻聚集到一起,除了龙,还发现了很多小怪兽,每个造型都很有趣。”

——观众的反馈和评论为这场展览写下了最好的注脚。

东汉·启母阙上的龙纹拓片

十年求工 他以笔墨塑魂展嵩山之韵

嵩高惟岳,峻极于天。嵩山历经大自然亿万年的精心雕琢,呈现出巍峨险峻、气势磅礴的壮丽景象。其绝佳的自然景观,加之在中华文明中的独特地位,成为历代文人墨客争相吟咏、歌颂的对象。

清嘉庆元年,公元1796年秋天,52岁的金石学家、书法篆刻家、画家、“西泠八家”之一的黄易带着两个拓工开始了他的嵩洛访碑之行。最终,黄易成就了嵩山三阙的经典金石地位,嵩山三阙同样成就了黄易作为乾嘉金石学者的形象与声名。

2011年,一位54岁的河南画家也来到嵩山。与黄易“访”嵩山不同,这位画家把根扎在了嵩山,一扎就是12年。他就是河南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郑州美术馆(郑州画院)原馆长、院长封曙光。

封曙光以极大的勇气和毅力独入嵩岳、苦苦面壁,终日居山为邻,依山为伴,以山为友,坚持看山、听山、画山、悟山,一方面感悟大自然赋予嵩山的独特魅力,一方面向传统学习,将心中所化之形象诉诸笔墨。

“他绘制作品时,态度很虔诚。无论画幅大小,都用心经营。小幅作品有大画的气势,大幅作品有小画的灵动。用笔沉着,线条生动,用墨滋润,丰盈厚重。笔墨完全从传统中来,根植于传统。”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河南省文联副主席、河南省美术家协会主席刘杰曾如是评价封曙光,“他师法自然,尊崇嵩山,每幅作品都有了出处,他只是借笔墨去修饰经营天造的意境。他把嵩山阴晴不定的万千气象,与上万年嵩山形成的宏大结构,搬进自己的画卷中,因此他的作品虽是主要用墨色表现,但呈现出来的效果是嵩山千岩竞秀,异彩纷呈,溪水清澈,跌宕起伏。这种画面的大开大合,大出大进,大大有别于他自己过去形成的古雅秀润风格,可谓别开生面,找到了有别于他人的独特语言和画面结构。重要的是,这是他从嵩山的写生当中摸索出来的,是属于嵩山的,我觉得也是属于当代的,因为在过去画嵩山的历史上还没有见到这样的画法。”

“经多年的探索和经验积累,封曙光逐渐形成了自身特色鲜明的创作风格。他的画作中有史上北派山水的奇峻、伟岸、大开合气度,又兼‘四王’‘四僧’笔意,清幽、苍郁、古静,同时融入了西画造型方法,略施光影,强化了‘构成’和体块感,虚实相生,这些共同建构了他以形写形、能辨精微、气象万千的嵩岳山水范式。”河南大学美术学院院长、河南省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席卫权分析说,这种范式大处取势求整体,小处具体显生动。试看他的力作《“不老松”》《大河之南》《莲花峰》等,或顶天立地,或天际横陈,疏可走马、密不透风,实者尽显奇崛傲岸之姿、“一枝一叶总关情”,虚者遥看苍茫混沌、似有暮鼓晨钟。再看他的小品《会善寺》《嵩岳寺塔》《抚琴潭》《绝壁不绝》《雪后不晴》等皆“地标”常景入画,不刻意却从容,如随笔遣兴,于朴素处见温情,观之皆可感怀。

“封曙光将自己的嵩山主题个展命名为‘十年求工’,彰显了封先生执着笃定、谨言求实的学术态度,更显露出他对嵩岳太行之精神的虔敬。这种精神上的追求和敬畏,使得他的作品不仅仅停留于表面的写生,更深入到了嵩岳的内在精神和文脉深处。”中华文化促进会公共艺术委员会副秘书长蔡超(号甍父)如是评论道,“封曙光先生的‘十年求工’,是对当下浮躁心态的有力回击。在他的笔下,嵩山的山水不再是单一的自然景象,而是充满了诗意和哲理的中原文化名片。”

高山不语,清风徐来;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千百年来,到过嵩山的画家很多,从嵩山学书的蔡邕到绘《嵩山十志图》的卢鸿,从撰《嵩高请雨铭》的堂溪典到开清代雄健书风的王铎,嵩山一如既往地给艺术家们提供着丰富的滋养。而与嵩山结下不解之缘的封曙光,早已超越了一般的画家身份,成了新时代嵩山的代言人和文化传播者——

他为北京人民大会堂创作了巨幅国画《中岳幽峻图》,还举办过两次以嵩山为主题的山水画展览。他不仅继承了中国传统山水画的精髓,更在现代语境中赋予了新的生命和体征。他画的嵩山十分完整,看似简单的皴、擦、点、染、勾等技法,在他的画面组织下,很自然地把嵩山的形与神凝结起来,似乎有灵魂,有生命,有情感,仿佛看到艳阳高照下的嵩山,雨后天晴的嵩山,烟雨缭绕的嵩山。

在长期深扎嵩山的过程中,封曙光的胸中已有一座嵩山,布满千岩万壑,苍松翠柏,晨钟暮鼓,霞光云影。在精神层面上,它俨然与嵩山融为一体。它的面貌也许变化万千,但形神完备统一:有为嵩山古柏传神造像的《天地之中》,有浓墨渲染嵩山腰部岩石、森林的《千岩竞秀》,尤其是巨幅《少室莲花》,将少室山峰和黄河融合成一张“山水”,母亲河、父亲山,山与河的激荡、碰撞,孕育了源远流长的嵩山文化、中原文化,也为封曙光的山水画注入了更多的文化内涵与思辨。

“中华传统文化艺术中贯穿延续着一种写意精神,这在古代石刻艺术中有着生动的体现。自汉以来,历代工匠艺术家的雕刻技艺在嵩山地区都有着充分的反映,此次精品拓片展是一次集中呈现,开展以来,我曾多次来到展厅,每一次都有新的发现,忍不住惊叹其造型的传神——这正是我们中国传统美术的精髓所在。”封曙光表示,嵩山是座风光绝佳的自然之山,更是中华文化的圣地,作为新时代文艺工作者,在嵩山十多年的写生创作中,他不断从传统建筑艺术中汲取营养,领悟中国文化的写意精神,注重传神,不以笔墨炫技为主,在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基础上,保持现代人的创新意识。

中国画《嵩山天成》

活化历史 开启一场跨越古今的艺术对话

“以嵩山为主题的国画创作与‘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中的精品拓片,虽然艺术形式不同,采用的创作手法以及各自的解读角度也各不相同,但它们在呈现效果上却表现出相似的特点,都展示了精湛的中华工匠精神。”郑州博物馆副馆长、“天地之中 龙行龘龘”主题展策展人之一郭春媛在谈及展览创意时表示,拓片和绘画二者皆以墨色浓淡在纸张上描绘出嵩山的巍峨壮丽与深邃神韵,共同诠释了“天地之中”这一核心主题,既展示了中华文化的意蕴,又传递出中华文化传承的连续性。

“这种连续性不仅体现在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尊重与继承上,更体现在对其内涵的深入挖掘和创新性表达上。它们宛如时空的桥梁,引领我们跨越千年,在现代与古代之间展开了一场深刻的对话。”

为了让观众能够更加直观地感受到不同展品之间的内在联系,深入领会其中所蕴含的历史信息,策展方经过深入研究将内涵相通、逻辑上有深层联系的展品进行了组合定位——

题名“开启”的启母石画作与启母阙拓片相互呼应,象征着展览的启幕以及我们探索画作与拓片联合对照展示全新模式的开启;题名“少室莲华”的少室山画作与少室阙拓片相互对照,展现出少室山独特的自然景观与古老建筑的和谐共生……

“此外,为了使拓片作品和嵩山画作在最佳的艺术效果中进行对照展示,展览格外注重展品与灯光的和谐搭配,根据不同展品的特性及展示需求,对展厅灯光进行精心的调度与配置。通过精准控制灯光的亮度及照射角度,为观众营造一个富有层次和艺术美感的照明环境。同时,还在展厅中设置了投影、多媒体触控屏等设备,通过展品与多媒体的巧妙结合,向观众深入讲述‘天地之中’所承载的深厚历史文化底蕴以及绽放出的璀璨之光。”郭春媛说,“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一直是郑州文博人的追求,‘天地之中 龙行龘龘’主题展不仅是对文物和文化遗产活化利用的重要实践,更是一次创新性展览模式的探索与尝试,实现了当代艺术家与古代历史跨时空艺术对话,让古老的文物辉映新时代的艺术生活,为文物活化利用提供了新的思路,也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今后,博物馆将继续创新形式传播中原文化,弘扬嵩岳艺术,不断提升郑州城市文化软实力。”

走进郑州博物馆第三展厅,精心排布的展品,让人立刻沉浸在龙翔天中的神妙中。这是一个充满诗意和人文魅力的嵩山世界,诉说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和现代艺术的无限可能。这是一幅生动的历史画卷,将“天地之中”的文化风貌娓娓道来。展览将持续至5月1日,可在郑州博物馆公众号预约参观。

深入生活

扎根人民的践行者

封曙光先生的作品在全国第八届、十届、十一届全国美术作品展和文化部全国画院优秀作品展中入选、获奖并被中国美术馆等收藏,他画的水墨火车头、海岸沙滩、太行暖冬等作品,构思新颖,手法独到,题材广泛,为大家关注,已是著名的山水画家。但他却放弃了这些,一头扎进嵩山,开启了师法自然的写生生活。他身居嵩山,依山为邻,依山为伴,以山为友,坚持看山、听山、画山、悟山,感受大自然赋予嵩山的独特魅力,转眼已有十来个年头,时间飞快,令人感慨不已,一分耕耘,就是一分收获。令人称道的是,他的每幅作品构图都别具一格。小幅作品有大画的气势,大幅作品有小画的灵动。用笔沉着,线条生动,用墨滋润,丰盈厚重。笔墨完全从传统中来,根植于传统。但他师法自然,尊崇嵩山,把嵩山阴晴不定的万千气象,与上万年嵩山形成的宏大结构,搬进自己的画卷中,因此他的作品虽是主要用墨色表现,但呈现出来的效果是嵩山千岩竞秀,异彩纷呈,溪水清澈,跌宕起伏。这种画面的大开大合,大出大进,大大有别于自己过去形成的古雅秀润风格,可谓别开生面,找到了自己有别于他人的独特语言和画面结构。在他的画面组织下,很自然地把嵩山的形与神凝结起来,似乎有灵魂,有生命,有情感,这浓缩了他十来年的观察与写生研究与思考。作品面貌虽然变化万千,但形神完备统一。在长期深扎嵩山的过程中。曙光先生的胸中已有一座嵩山,布满千岩万壑,苍松翠柏。晨钟暮鼓,霞光云影。在精神层面上,它俨然与嵩山融为一体。

——刘杰(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河南省文联副主席、河南省美术家协会主席)

潜性绘幽峻

纵笔和嵩风

曙光先生看嵩山、入嵩山、懂嵩山,因而以淡泊之性潜心描绘嵩岳图卷,逐渐形成了自身特色鲜明的创作风格。他的画作中有史上北派山水的奇峻、伟岸、大开合气度,又兼“四王”“四僧”笔意,清幽、苍郁、古静,同时融入了西画造型方法,略施光影,强化了“构成”和体块感,虚实相生,这些共同建构了他以形写形、能辨精微、气象万千的嵩岳山水范式。这种范式大处取势求整体,小处具体显生动。封曙光的山水画追求崇高、壮美,和谐、自然,以及“上善若水”之气象,含古典艺术气质,合当代诗意栖居的文化理念,引人品赏,令人遐思、畅神。其实他“求工”的景观表现已经超越眼前所见,“真思卓然,不贵五彩”,历史、地域、人文之精神皆隐然期间,简约但不直白,含蓄又落落大方。封曙光的创作面貌中正、苍润、朴雅、灵动,具有鲜明的时代气息、地域特色,从艺术内涵上讲正体现了中原文化沉厚多彩、昂扬向上的一面,承载着一种黄河与太行的精神,代表着一种典型的中原风格。

——席卫权(河南大学美术学院院长、河南省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

本版图片由郑州博物馆提供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