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行动践行初心 用生命书写忠诚——追记郑州公安处郑州站派出所一级警长张涛
2月16日10时37分,郑州市第三人民医院急救室医生宣布张涛同志因心梗抢救无效死亡。急救室外面的走廊里站满了张涛生前的同事,医生的宣布让哀叹的情绪充斥蔓延,噙着泪水的一双双“眼睛”都不相信这是真的!
“我是体工队出身,受过系统的急救训练,抢救过那么多人,咋到自己战友这儿就不行了呢!”在120来到之前,为张涛做人工呼吸的同事刘建军对他的离去至今无法释怀。
“他们在给涛哥急救,我就用双手给他捧着,我害怕他疼啊……”警组女警孙秋菊回忆起当时的场景,眼里还闪着泪花。
张涛妻子徐虹一下子瘫坐在椅子上“涛,我还等着你回家吃饭呀!”,她无法接受这个事实……
张涛,1969年6月生人,1990年11月参加公安工作,生前任郑州铁路公安处郑州车站派出所执勤一大队民警。2月16日,是春运结束后的第一天,张涛向往常一样早早来到郑州火车站高架警务室。换上警服后,他为自己和同事分别冲好了麦片,还叮嘱同事交完班后一起吃早餐。然后和同事一起到郑州站派出所会议室进行交班。只是谁也没想到, 8时13分,他在交班期间突发心梗,经抢救无效因公牺牲,生命定格在了53岁。
“做人就要堂堂正正,爱憎分明。”
“亲爱的老爸:我为您是我的父亲感到骄傲!也为永远失去您而感到万分悲痛!我很后悔自己不够努力,没能成为您的骄傲,也很遗憾从没有当面对您说过爱您!爷爷在您这个年纪因公牺牲,您的离去让我也体会了一遍您当初的痛!我已经长大,会接过您的接力棒,照顾好家里。”
这是张涛的儿子张宝鑫,在2月18日,父亲的遗体告别仪式结束后,在朋友圈发布的一条动态。
“四位军人、三名警察、两代接力、一份传承”说的就是张涛的家庭。他的父亲张中录和母亲宋淑珍都是军人出身,两人1964年响应国家号召,转业到郑州工作。其父张中录生前系郑州铁路公安局郑州公安处保安公司民警,1997年,在去往山西高平执行公务途中,遭遇车祸,不幸牺牲,年仅54岁。
受父母的影响和熏陶,张涛从小就立志要成为一名军人。1986年11月,他应征入伍,服役于中国武装警察部队北京总队第十一支队礼炮中队。期间,他担任中队礼炮手,主要负责关舱门。这项任务看似简单,其实是礼炮发射环节中最危险和重要的一环,,把炮弹放进舱门后手要迅速离开,关闭时间要小于0.1秒,否则手就会被舱门割伤。张涛平时刻苦训练,创造了当时关舱门时间的最低记录。在国庆四十周年时,他作为中队第一礼炮手,高质量完成了鸣放礼炮任务,所在中队因此荣获集体三等功。1990年从部队转业后,他先后在郑州东站派出所、郑州刑警大队、郑州站派出所等多个岗位任职,无论在何种职位,他始终保持着严谨认真的军人作风,做人做事堂堂正正,落实命令一丝不苟,执行任务奋不顾身。
“我弟非常实在,任何时候都把工作放在首位。他在刑警队工作时,常年出差办案,有时一年都见不到他一次。”回忆起弟弟,张涛的哥哥张勇眼眶泛起了泪光。
“他父亲从小教育他做人要堂堂正正,爱憎分明。他把爱全部给了旅客群众。”
据张涛的母亲宋淑珍介绍,因为疫情和春运安保任务,张涛牺牲前已经有两个多月没有回来看望过她了。
“好刑警要一手拿枪,一手拿笔,两手都要硬!”
1992年,张涛调入郑州刑警大队工作,由于之前任职的原郑州东站派出所是一个货运站派出所,没有旅客,案件也少,刚到刑警队的他不懂刑侦业务,闹出过不少笑话。
“他不是科班出身,刚来队上的时候连笔录都不会做。”张永强是原郑州刑警大队客车队中队长,据他回忆,93年郑州火车站曾发生过一起轮奸案件,当时他安排张涛讯问犯罪嫌疑人,一场问讯下来,张涛问的浑身是汗。
“笔录洋洋洒洒写了12页纸,连“五何要素”和“四个要件”都没问清,愣是把一个强奸案问成了通奸案。我当时对他进行了严厉批评。”
被批评后,张涛脸涨的通红,后来又按照中队长列出的讯问提纲再次对嫌疑人进行讯问,反复几次后笔录才算过关。
“我给他说字是刑警的脸面,你爸以前就在预审科工作,他的字写的公认的漂亮,你不能给你爸丢脸。另外,还要多学习法律知识,要学会把口语变成书面语言,一个好刑警要一手拿枪,一手拿笔,一个是抓人、一个是定性,只有文武双全才是一个优秀的刑警。”张永强说。
知耻而后勇。从那以后,张涛就随身携带着钢笔、本子和新华字典,开始认真练字,虚心学业务。遇到不懂的业务知识就向同事咨询,遇到不认识的字就查字典。后来,每次在提审嫌疑人时,他都先拉个预审提纲,了解嫌疑人的社会关系、家庭成员,分析嫌疑人的作案心理以及性格,预审的技巧也有了很大进步。
“张涛基础差,但有钻劲、有悟性。他说自己一天看一份案卷、练好一个字,一年就是365个,勤能补拙一定能当一个好刑警。”张永强说。
就是这股钻劲,让张涛进步飞快,真正成为了一名一手拿枪、一手拿笔的优秀侦查员。
90年代,列车客车案件多发,郑州至重庆的列车在安康至达县区间发案更是密集,有时候一趟车能发十几起案件,铁路上甚至一度有着“火车好坐,襄渝线难过”的说法,张涛多次带人上车进行打击,先后抓获盗窃份子50多人,有效净化了这个区间的乘车环境。1999年12月16日,郑州火车站小件寄存处发生特大涉爆案件。张涛作为专案组成员,和同事赵本志一起在许昌市蹲守三个日夜,成功将犯罪嫌疑人张某生抓获,成功破获“12.16”特大涉爆案件。2001年,郑州铁路公安处管内发生全路第一起软卧包厢杀人案,一名来自汕头的富商凌晨时分在软卧包厢内遇害,在凶器不明、缺少目击证人的情况下,张涛和同事们辗转汕头、石家庄、北京等地,仅用时4天,就将两名抢劫杀人的犯罪嫌疑人抓获,成功破获Z234软卧包厢杀人案。
“他教我的东西令我受益终身。”
2006年8月,张涛离开了刑警队调入郑州站派出所工作。郑州火车站位居全国路网中心,连接京广、陇海两大铁路动脉,是原铁道部确定的国家八大综合交通枢纽之一,日均接送旅客列车158趟次,每日客流最多时可达9万余人次。郑州站派出所位居要地,当时是郑州铁路公安局管内客流最大、案件最多、最为繁忙的派出所。
“我们平时都叫他‘涛哥’,他平时很讲究内务的干净整洁,四季的警服板板正正挂在衣柜里,皮鞋刷子就放在衣柜下方的抽斗内,每天上岗前,他的皮鞋总是擦得锃亮。”同警组女警孙秋菊回忆说。
张涛的这种“讲究”更多得体现在工作中。在郑州所工作期间,他将自己多年来练就的问材料、写笔录、辨认嫌疑人、跟踪监控的好本领带了过来。更难能可贵的是,对于这些技巧和本领,张涛从不敝帚自珍,而是总结提炼后对青年民警倾囊相授。
“虽然我只跟他上了两个班,但他教我的东西令我受益终身。”回想起共事的日子,青年民警张跃彬悲痛地说。
张跃彬毕业于商丘师范学院,2019年10月,调入郑州站派出所执勤警务一队,头两个班,带他的就是张涛。当时恰好有一个追逃任务,唯一的线索就是嫌疑人的一张照片。非科班出生的他一点追逃技巧也不会,拿着照片面对候车室里的茫茫人海不知所措,是张涛手把手教他的观察技巧。
“涛哥看起来人高马大的,但人很细腻,很善于总结引导。他说人的脸型、发型都很容易改变,找人主要看耳型、眉型、眼睛这些不变的特征。”
不仅如此,短短四天时间,张涛还教他做笔录要问清“七何要素”,视频追踪要“看步态、看体型、看物品”等等关键诀窍,让他从一个门外汉迅速进入了工作状态。
“张涛的这套方法在我们所里广为流传,特别是我们队的青年民警,追逃、做笔录这块都是跟他学的。”郑州站派出所执勤一队队长司永利说。
“涛哥问材料是一把好手,他习惯把所有问题问完嫌疑人后,再一气呵成把笔录写下来,而不是像平常民警那样问一句写一句。他对笔录的内容和整洁度要求非常高,整篇笔录不允许出现一个涂抹过的错字。”提起张涛,民警邵文镭佩服地说。
“涛哥的字,字如其人,写得特别漂亮,他的笔录让人欣赏,简直就是一件‘艺术品’。”青年民警张跃彬由衷赞叹。
多年的刑警历练,让张涛问材料时特别注意关键内容表述,从来不用模棱两可的语言:东西是“丢了”还是“被盗”,一定会记录准确,他做得材料审批通过率高,也很少人能挑出问题。
“我是所里的业务骨干,因为追逃成绩突出,两次荣立三等功,但业务能力和涛哥比还是有不小差距。”
据同事邵文镭回忆,有一次他和张涛共同执行查缉逃犯任务,嫌疑人以前因扰乱公共秩序被邵文镭处理过,是个“熟脸”,因此他信心满满要和张涛比一比。就在嫌疑人乘坐的列车检票还有五分钟结束时,他看到远处跑过来一个疑似人员,心里认为十拿九稳,但旁边的张涛却摇了摇头认为不是。就在此刻,远处又跑来一个人,在此人距离检票口50米时,张涛笃定的低声对邵文镭说“就是他!”经过身份证比对,张涛的判断完全正确!就是这次查缉任务,让邵文镭彻底服了张涛。
在执勤一大队工作期间,张涛累计抓捕逃犯100余人,还曾仅用时五分钟,就将涉嫌入室抢劫杀人的逃犯杨某某成功抓获。由于工作成绩突出,他先后被授予个人二等功1次、个人三等功5次,荣获嘉奖9次,多次被评为年度优秀共产党员、优秀公务员。
“他身上有一种军人气概,危急时刻总能挺身而出!”
张涛负责的郑州车站高架警务室,配备了两名民警一名辅警,共管辖11个候车厅,平日里旅客求助多、警情多。尤其是2023年春运,是防控政策调整后的第一个春运,每天候车的旅客多达八万人。
“把安全留给群众、把危险留给自己。”是张涛一直以来的信念。无论是雪灾、水灾还是新冠疫情,他都冲锋在一线。
2006年1月19日,郑州及周边地区连续降雪,导致客车大面积晚点,大量旅客滞留。当日20时许,大量旅客试图涌入车站,前排旅客被挤倒地,眼看就要发生踩踏事故。千钧一发之际,面对失控的人群,张涛将自身安危置之度外,冲进人潮抢救出了两名摔倒的老人和妇女,用身体护着将他们转移到安全区域。
2020年伊始,一场突如其来的的新冠肺炎疫情席卷全国,为保护旅客群众正常出行,郑州站派出所党总支于1月31日紧急成立了红星战疫突击队。
“我经历过非典,我比年轻人有经验,我去!”已经50岁的张涛第一时间站了出来,要求加入突击队。随后,他连续在郑州站坚守60余天,共联合地方卫生部门检测旅客45.8万人次,接送列车移交的发热病人53例、回国人员80多例、涉疫其他警情30余起、接送重点物资列车、务工专列40余列,还曾多次帮助因疫情无处可去的湖北籍打工人员解决返程事宜,在疫情最为严重的时期,以自己的血肉之躯为人民群众挡住了危险。
郑州“7.20”洪涝灾害期间,郑州火车站受灾严重,造成站房、股道全部被淹,列车全部停运,站区停水、停电,通讯中断,约5万名旅客滞留停靠列车、售票厅和候车厅等位置。尤其是张涛所在的候车厅,滞留旅客近2万人。面对突发情况,他放弃休班,挺身而出,帮助安抚候车厅内滞留旅客。20日13时许,张涛在维持秩序时,接到一名男子的求助,该男子惊慌地说自己三岁多的儿子走失了。张涛第一时间稳定旅客的情绪,耐心询问其儿子的特征和失踪地点,在站区停电、监控无法使用的情况下,仅用时15分钟就将该男童找到。
“张涛在高架警务区工作期间,平均每天办好人好事3件,累计找回走丢小孩、老人100余人,帮助旅客挽回经济损失60余万元,收到锦旗5副,感谢信10余封。”大队长司永利对张涛的工作成绩如数家珍。
“全力工作,不能给同事留麻烦。”
对于张涛的离去,他的同事、朋友直到现在都无法接受。在他们眼中,张涛是最有耐心的、干活最细致的好大哥。
“这个民警我认识,人很好,经常配合我们抢救旅客,之前帮助过那么多人,可惜自己没能被抢救过来,真是可惜。”提起张涛,参与抢救的郑州市第三人民医院急救医生李飞营惋惜地说。
“张涛工作起来有耐心,又细心,从不推诿工作。岗位上处理什么样的警情,处理到哪一步,对讲机里讲的明明白白。但凡是他接警,各种材料都记录的非常完整,从来不留‘后遗症’”刘建军说。
张涛曾说:“但凡是高架候车室发生案件,我一定会尽全力把证据取好、固定好,不给公安室的同事留麻烦。”
他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不论白天还是黑夜,无论何时接到需要上车调查取证的警情,张涛从不推脱。他喜欢手写询问笔录,即使是年龄大眼睛花了,把笔录纸打得宽一些,也要坚持自己写。
“涛哥的心脏不好已经有一段时间了,去年10月疫情开始,他就有时候感到心口那一大块不舒服,让他去医院看看,他总说‘不要紧,是当刑警时留下的老胃病’,其实他还是对高架的执勤岗位不放心。”警组女警孙秋菊说到这一段时,眼里热泪盈眶。
据同事和家人回忆,早在22年10月,张涛就感觉自己身体不适,单位领导也多次提醒他注意身体,去医院好好检查一下。但因为疫情,就医不便,他就一直没去医院。等疫情过去,马上又迎来了春运安保工作,为了不给单位和同事添麻烦,张涛又把住院检查的计划推到了春运结束后。可谁也没想到,他的生命时针永远的定格在了春运安保的最后时刻,定格在了这个乍暖还寒的春天。
岁月静好,是因为有他们在负重前行!
愿逝者安息,生者坚强!
一路走好!
以行动践行初心 用生命书写忠诚——追记郑州公安处郑州站派出所一级警长张涛
边看、边听、边议...这场实地观摩干货满满 惠济区开展“扫黄打非”进基层学习交流活动
凝心铸魂向复兴——写在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启动之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