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国同春】中国式现代化的“郑州图景”大型系列报道“民生”之一:幸福河畔幸福城

2023-03-29 07:14:52 来源:中原网

【家国同春】——中国式现代化的“郑州图景”大型系列报道

 第九篇章 “民生”之一 

幸福河畔幸福城

心提示


党的二十大报告阐明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丰富内涵,强调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重要特征。今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开局之年,也是实施“十四五”规划承上启下的关键之年。当前,全市上下正在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以“当好国家队、提升国际化、引领现代化河南建设”为总目标,全面开展“三标”活动、深入推进“十大战略”行动,加快“四高地、一枢纽、一重地、一中心”和郑州都市圈建设,以风雨兼程的精神状态和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全力以赴拼经济,千方百计促发展,奋力谱写中原更加出彩的郑州篇章。

本报特推出【家国同春】——中国式现代化的“郑州图景”大型系列报道,全方位展示郑州市全力以赴跑出高质量发展“加速度”的干劲和蓬勃的朝气。今日刊发第九篇章“民生”之一《幸福河畔幸福城》。

什么是幸福?一千个人可能会有一千个答案。无论答案是否相同,一个人的幸福只能算是幸运,对于一个城市来说,只有居民的幸福,才能累积出整座城的幸福。

生活在郑州,这座城的幸福,很细微,却又很庞大:是“双减”落地孩子们的由衷笑脸,是“家门口”就有好学校的安心,是病有所依、病有良医的踏实和笃定……这座城的幸福交响曲,居民们听得见、看得到、摸得着。多年来,郑州始终努力改善民生,努力书写稳稳的幸福“答卷”。

“双减”让教育回归育人本质

阳春三月,春暖花开,金水区文化绿城小学五年级学生李梦瑶的每个周末更“忙”了:踏青、爬山、逛绿博园写生、省博物院研学“打卡”、游泳、骑行……相比于以往奔波于课外班的忙碌,她更喜欢现在。

事实上,周末没有课外班,做自己想做的事情,这已经是不少学生周末生活的常态。“双减”,这场让教育回归育人本质的时代变革,改革成效正在逐步显现。

2021年,郑州市被列入全国“双减”9个试点城市之一。

研学活动丰富多彩

“双减”发令枪响,郑州立刻全方位部署行动:5月,全市校外培训机构开启调查摸底;6月,启动为期三个月的“净化校外培训机构招生”专项行动;10月,出台“双减”落地方案;12月,出台学科类校外培训收费新政;公布校外培训机构“黑白名单”……

值得一提的是,2022年7月28日,省会某校外培训机构通过全国校外教育培训监管与服务综合平台成功完成线上售课、销课、退费全流程交易,交易资金实现准确、实时的监管和划付。这是我省首笔通过全国校外教育培训监管与服务综合平台实施的线上资金监管业务,也标志着郑州市校外培训机构预收费资金线上监管业务成功落地。一系列组合拳,规范了省会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迈出了减轻学生校外培训负担的一大步。

在为孩子们减轻校外负担的同时,校内作业负担如何减?为此,全市教育部门不断探索“校内增质”,从严控作业量到提高作业设计质量,坚持“压总量、控时间”,注重“调结构、提质量”。

为满足不同学生个性化发展需求,郑州从区域层面推进作业设计的优化与管理,制定了全市中小学作业设计18条质量标准,发布了各学科作业设计与实施指南。在此基础上,各个中小学校精心设计作业,从学科特点出发,结合生活实际,研制出以实践探究为主、类型多样的特色作业,让学生在更多元的实践作业中收获更多,成长更多。

“家门口的好学校”不断“上新”

教育,承载着千万家庭的期盼。办美好教育,是让一座城奔向未来的幸福之源。

为了让每个孩子都能享受到公平而优质的教育,近年来,郑州市围绕办“美好教育”的目标,推出一系列务实举措:

大力推行课后服务“5+2”模式,即学校每周5天都要开展课后服务,每天至少2小时,结束时间原则上不早于当地正常下班时间。对有特殊需要的学生,要提供延时托管服务。

二七区艺术小学延时服务中,孩子们在兴趣社团参加活动。郑报全媒体记者 丁友明 摄

为拓宽课后服务资源供给渠道,不断丰富学校课后服务形式和内容,教育部门联合多部门探索实施课后服务“请进来”“走进去”的双进工程。其中,“请进来”即邀请优秀党员、道德模范、行业标兵、退休专家等人到校参与课后服务,“走进去”即充分利用社会资源,有效发挥好图书馆、博物馆等公益场所的作用,充实课后服务形式。

为了拓展学位资源,我市对中小学校建设实行特事特办,开绿灯、简手续,缩短各类审批时间,尽快建成投入使用。仅以2022年为例,郑州市区新建、改扩建中小学22所,投用25所;全市投用公办园76所;2021年开工的10所学校全部投用,2022年计划开工的10所学校9 所已完成设计招标,学位供给能力持续提升,教育资源配置更加科学。

为确保教育公平,市区所有公办、民办义务教育阶段学校都要严格遵守义务教育免试入学规定,全面实行阳光招生,严禁任何形式的“掐尖”选生源。

为切实保障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入学,我市坚持“以流入地政府为主、以公办学校为主”原则,将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义务教育纳入城镇发展规划和财政保障范围,健全完善随迁子女入学政策,确保“应入尽入”。

按照计划,今后,我市将采取集团化发展和学校联盟、结对帮扶等方式,实现校际间、区域间合作,提高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逐步缩小办学差距,实现区域、市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让越来越多的学校成为“家门口的好学校”。

“健康郑州”守护幸福生活

如果说,教育是民生之基,那么,全民健康则是民生之需。

对于个人来说,健康是生命的基石,对于城市来说,守护全民健康是保障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民小康。

过去的一年,郑州提交了一份令人振奋的健康“成绩单”:健康郑州18个专项行动全面推进;省会新命名264个“健康细胞”;全市病媒生物密度达到国家健康城市指标体系要求;适龄儿童免疫规划疫苗接种率达到98.2%;妇女“两癌”、新生儿疾病、产前筛查及脑卒中、肺癌早期筛查等民生实事项目使得70余万人次受益……数据见证着发展,全市卫生健康综合能力全面提升,城乡居民健康水平不断提高。

未来,该如何持续提升全民健康幸福指数?高质量推进“健康郑州”建设的步履不停:

医共体建设是提升县域医疗服务能力、推动分级诊疗的关键。今年,郑州将加快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推动区域远程医疗中心和基层临床重点专科建设;探索建立“县管乡用”基层人才柔性流动管理机制;利用三年时间推动市属医院与县域医共体合作共建36个临床重点专科。

体现人民健康优先发展的战略导向,公立医院的建设和发展至关重要。今年,我市要持续推动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实施公立医院能力提升三年行动计划和管理优才培育工程,在20家市属(管)医院实施26个能力提升项目。

为有效推动优质医疗资源向群众身边延伸,减少跨区域就医,今年我市将扎实推进区域医疗中心建设。一方面,我市要加快推进国家儿童区域医疗中心建设,疑难危重症病种覆盖率力争达到98%以上、核心技术覆盖率91%以上。另一方面,我市将持续推动郑州市中心医院国家创伤区域医疗中心申创;加快消化、神经疾病、心血管、传染病、眼科、烧伤、妇产7个省级区域医疗中心建设;推进心病、肛肠、老年病、骨伤等6个省级区域中医专科诊疗中心建设。

孩子是社会的希望和未来,老人是岁月积累的财富和硕果,重视“一老一小”,就是重视整个社会的过去和未来。为加强“一老一小”健康服务供给,2023年,我市将持续完善市、县、乡、村四级老年健康服务平台,创建15个老年友好社区,建成12个基层老年医疗康复(护理)中心、30个乡镇老年健康服务中心。同时,今年我市将开展婴幼儿照护服务示范区县(市)、乡镇(街道)创建活动,增加普惠托育服务供给,千人口托位数达到4个。(郑报全媒体记者 王红 文/图)

策划:卢士海

统筹:程玉峰

执行:孙新峰


点击图片进入专题↑↑↑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