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敬初心!我们永远在路上——第23个中国记者节特别报道

2022-11-08 07:04:00 来源:中原网

今天,我们迎来了第23个中国记者节。这是一个有着职业仪式感和自豪感的节日,是属于我们新闻工作者的节日。

“不是在采访,就是在采访的路上”,作为城市发展的见证者和观察者,我们用温度和情怀记录着城市的磨难与伤痕、光荣与梦想;作为时代变迁的记录者,我们用眼力、脚力、笔力、脑力守望着社会责任,永不停歇。写好每一篇稿件,拍好每一张照片,剪好每一段视频……我们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踔厉奋发、阔步前行。


脚下有泥眼中有光 感悟坚毅而温暖的力量


我们一次又一次出发

郑州报全媒体记者 赵文静

今年过得特别快,转眼已至11月8日,这是我的第十七个记者节,也是我驻足思考来路、向未来张望的特殊日子。

年初,当最后一道寒风带着萧瑟远去的时候,郑州新郑黄帝故里就开始忙碌起来了。翻开我的采访本,密密麻麻地记录着一次次拜祖大典筹备会议、园区建设情况调研、专家论证活动等推进过程中讨论的重点、遇到的难点和商议的办法。

“大风起兮云飞扬,吾土吾心吾欢畅……”农历三月初三,黄帝故里拜祖大典如期举办,当熟悉的黄帝颂歌在耳边响起,全球华人跨越时间空间,“云”聚黄帝故里,共同恭拜人文始祖时,一种自豪感悄然在我的心底升腾。

“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火热的六月,中原大地上,“三个一批”项目建设快马加鞭,全力追击。郑州航空港站开门迎客进入倒计时;超聚变数字技术有限公司智能制造产业链项目二期两条SMT产线、4条组装线建成投产;安图生物体外诊断产业园项目全面建成后将成为国内最大的体外诊断生产基地之一……在项目谋划、引进、建设的热潮中,我倾听着这座城市奏响的加快高质量发展的主旋律。

紧盯医疗养老、教育就业、生态环保等老百姓关心关切的“急难愁盼”问题,展现一件件民生提案的办理过程和成效;挖掘政协委员深入基层、广泛调研、凝聚共识的履职故事,诠释新时代政协人的责任和担当……

秋意已暮,新冬来临。作为城市发展的记录者、见证者、观察者,我们一次又一次地出发,在时光中镌刻着这座城市的宁静与坦然、坚守与奔赴、磨难与伤痕、光荣与梦想,一次次地为生活中的那道光亮而欢欣雀跃,一次次地在余味苦涩之中品尝着丝丝回甘,一次次地感悟着坚毅而温暖的力量。

来日方长,以梦为马,我们相信努力过后,终将抵达心中的远方。

感受微光 等待春天

郑州报全媒体记者 覃岩峰

采访中,我所接触到的很多基层办事处、社区工作者,他们就像一个个全能战士,向“疫”而行,承受着压力与委屈,用勇毅和温情静静守候着城市春暖花开。

“春节就歇了一天,任务紧迫条件有限,社区人晚上困了累了只能睡在办公桌上,没办法,工作实在太多,咱们不干就没人来干了。”虎年的大年初一,因为有新春走基层的稿件任务,我便想联系着郑东新区某个社区书记去“串门”,但几乎一夜没合眼的她婉拒了采访要求。在她看来无论是疫情防控还是安全生产,这些或者走街串户,或是卡点执勤的岗位都是分内工作。相比疫情第一年电话里的疲惫,这次,她显得云淡风轻。

“过春节了,咋个说也要给小区打扮打扮,让返乡的外地人感受咱郑州的年味。”正月初五,走进郑东新区龙源路办事处龙文嘉苑社区,红彤彤的灯笼高挂,喜洋洋的彩灯闪烁,遇上唐庄村党总支书记这样说道,声音爽朗。这些年,随着中原科技城一些重大项目开工建设,昔日老破旧的唐庄村焕然一新,也吸引了外地人到社区租门面做点“小生意”。疫情无情,但城市有情,疫情防控期间,唐庄村陆续给社区里的商户们减免了房租,多次购买爱心菜包分发给辖区群众,让疫情防控更有温度。

面对最近一轮疫情,巨大的压力给到了基层,但并没有压垮温情,它随着有序防控日渐升温。在郑东新区的龙湖、豫兴路等多个办事处,为了保障项目建设顺利推进、工地工人生命健康,他们多方协调核酸检测进项目进工地。在龙子湖街道办事处一些社区,志愿者当起了“临时管家”“临时妈妈”,帮助居家隔离人员买药买菜,照顾家中无人看管的孩子们……这些城市里的微光看似微弱,却点亮一盏盏希望,在这个冬天显得格外温暖。

等待间,北京马拉松已经开跑,立冬过后,城市的供暖季即将开启,不论怎样,冰雪融化春天终究要来。

用心用情做一名好记者

郑州报全媒体记者 孙志刚

骇浪拍击砾石,岁月磨平棱角,石固如山,依然观海于眼底。新闻人亦如沧海顽石,不惧岁月磨砺,风浪拍击,勇毅守初心,闻讯而动。作为一名记者,要始终保持面对新闻线索的冲动和敏锐的洞察力、判断力,较强的执行力,宁可空跑一趟也不轻易放下。

新闻采访的过程,也是帮助群众的过程。11月5日,一位读者向记者求助,称其住在凯田花园的哥哥十几天联系不上。“哥哥是聋哑人,听不见敲门声,担心没有生活物资。”求助人焦急万分。凯田花园一直封控管理,聋哑人情况不明。记者迅速联系所属社区,最终经社区确认平安,社区还为该聋哑人送去免费爱心蔬菜包。疫情防控期间,为了让家人放心,凯田花园社区负责人还嘱咐家人留一把钥匙在社区,方便查看聋哑人情况。

民生无小事,事事总关情。植根基层的土壤,品味的是人间烟火,只有用心用情才能做一名好记者,才能写出有温度、有情怀,感人至深的新闻报道。微光成炬,也正是因为有这么多坚守初心的新闻人,聚焦民生福祉,针砭社会时弊,弘扬社会正气,为营造清朗社会氛围不懈努力。

今天我是党员志愿者

郑州报全媒体记者 卢文军

“明天党员志愿者提前下楼,先安排一下 ,一个单元一个单元做核酸检测,把好每个单元的楼门。”子夜时分,物业张经理在小区党员志愿者群里提醒。

“收到……”很快,15名党员志愿者接连回复。

次日一早,我便到小区门口,穿上红马甲,与其他党员志愿者抬桌子、搬凳子,为大白做核酸检测做好准备工作。

“甭挨恁近,保持两米安全距离。”核酸检测开始后,我参与到居民排队的秩序维护中,“您稍等一会儿,先让学生做吧,他们正在上网课。”

“没事儿,谁家都有孩子,都能理解!”说话间,几十个孩子陆续做完核酸,有的不忘说句“谢谢伯伯”,有的弯腰鞠躬致谢,温馨和谐的一幕幕让人倍感欣慰。

“小卢,马上没人了,三楼东户那几口还没下来,得催催他们。”张经理对我说。

“你好,赶快下楼做核酸了,今天来了两组‘大白’,做得快,就差你们了。”我来到三楼,拍着门说。

“只顾着给孩子辅导作业哩,现在就下去,谢谢你。”邻居开开门,忙解释道。

这,只是我作为一名党报记者,近期做党员志愿者为小区居民提供服务的一个场景。在全市疫情防控最吃劲的时刻,我积极响应市里号召,下沉到居住地社区,开展“双报到”活动,毫不犹豫地投入到疫情防控工作之中。

记者,既是时代的记录者,也是社会发展的见证者,更要做积极的参与者。前不久,市委下发通知,号召全市基层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深入开展以“党旗飘起来、党徽亮起来、党员动起来”为主要内容的“三起来”活动,在疫情防控之中,我以实际行动践行着一名党报记者的初心与使命。

到田间地头聆听乡村发展铿锵足音

郑州报全媒体记者 武建玲

记者,是时代发展的见证者和记录者。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把脱贫攻坚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底线任务,组织开展了声势浩大的脱贫攻坚人民战争并取得全面胜利,完成了消除绝对贫困的艰巨任务。随着脱贫攻坚任务的完成,我国“三农”工作重心的转移到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上。作为农业大省的省会,郑州也在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的基础上,朝着乡村全面振兴的目标奋力迈进。

作为一名记者,深入田间地头,记录郑州乡村的发展巨变是我的职责所在。

今年3月,在新密市袁庄乡乱石坡村从事驻村帮扶工作的郑州市农科所研究员杨巧云打来电话,说村里的羊肚菌种植成功了,话语中既有欣喜也有自豪。

在郑州市脱贫攻坚工作中,乱石坡村是个明星村。村里因地制宜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特色种植、农产品精深加工、休闲观光和电商、微商有声有色,村庄脱贫摘帽,村民收入增加。在乡村振兴的新征程中,村里产业又有哪些谋划?记者决定到村里看看。

来到乱石坡村,走进生机盎然的羊肚菌种植大棚、花香满园的杏李园……我与驻村工作队员、村干部、“土专家”、村民聊天,听他们用生动风趣的语言话发展、说变化、谈打算,感受这个小村庄的发展脉动,看乡村振兴战略如何在中原大地上落地开花。

新密市楼院村、朱家庵村,登封市北高庄村、雷家沟村,巩义市大南沟村、海上桥村,中牟县北堤村、关家村,新郑市泰山村、裴李岗村,荥阳市张庄村、南屯村……近年来,我走进郑州周边越来越多的村庄,真切感受乡村的美丽蝶变,仔细聆听乡村发展的铿锵足音。只有脚下沾满泥土,才能心中充满力量。接下来,我将继续深入田间地头,不断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用心用情讲好郑州的“三农”故事。

山村里的油画世界

郑州报全媒体记者 张立

亲临现场,捕捉新闻,是记者的职责。昨日立冬,新郑市观音寺镇岳口村,嫩绿的麦苗从土壤里钻出,为田野铺上一片片绿毯。

步入村部和小学,一幅幅油画布满墙面,并不擅长绘画的我,顿时眼前一亮,走进油画世界的同时,也找到了当天的新闻。

岳口村地处三县交界,是一处偏僻山村。几年前,村庄顺利脱贫,但村民收入不高,被上级确定为低收入村。与油画产生交集,是由于一名驻村工作队员。他叫方骜,是一位年轻的小伙子,来自郑州市史志办,自幼受长辈影响,学习书画,尤其擅长油画。

“前不久,村里的小学操场整修一新,墙壁上空空的少点装饰,小方发挥特长,画了几幅画,颇受好评。”组村第一书记、工作队长任强告诉记者。用油画装点的山村小学,别有一番文化气息,于是,一片油画墙应运而生。

“《星空》《麦田》,梵高名画。”方骜说,每次作画,常有孩子们围着他问这问那,观看绘画过程,甚至询问绘画技巧、调色方法等专业问题。孩子们逐渐了解绘画艺术,有的喜欢上了画画,这让他感到很欣慰。

名画之所以著名,在于创作者发自内心地把感情融入每一个笔触、每一滴颜色。方骜的作品,多是临摹名画,他在临摹中加入自己的想法,进行二次创作。他说,像梵高的《麦田里的丝柏树》,方骜创作时弱化了树林、突出了麦田,让孩子们能够感觉到,这就是身边的麦田、村里的麦田。再如《暴雨来临前的麦田》,方骜修改为雨后初霁、清新明朗,让孩子们看到墙画时能够心情舒畅、积极向上。

眼下,方骜正在构思一亩新作品,宣传党的二十大精神。他说,乡村振兴离不开文化振兴,希望通过自己的绘画,提升村里孩子的文化素养,为乡村振兴贡献力量。方骜的言语不多,却让我感觉自自然然、实实在在。

让文化走进更多人心里

郑州报全媒体记者 秦华

又是一年记者节。这不仅是一个有着职业仪式感与自豪感的节日,更是一个让我沉淀思索、总结回望过去一年的特殊节点。

奋战文化线口多年,我参与过众多文化活动的报道,一路见证了郑州文化事业的发展繁荣、蒸蒸日上。然而,我心中却始终有个遗憾——“古”“今”是郑州文化的AB面,同样的璀璨多彩,然而,以往我更多地将目光聚焦在了“今”的一面,而对“古”的一面却着墨不多,对于那个古老的郑州,总是如蜻蜓点水般浅尝辄止,从未系统而深入地了解她。

今年,这个遗憾终于得以弥补:壬寅年黄帝故里拜祖大典举办前后,郑州日报特别推出“‘行走郑州 读懂最早中国’——九问溯源 奋楫笃行”系列报道,用9篇特稿为读者呈现中华文明初创时期的文明图景。我负责其中3篇的采写,需要走进西山遗址、登封王城岗遗址、新密新砦遗址、登封观星台等地采访。

这几处遗址,有的发掘工作已结束多年,我只能在考古领队的动情描述下遥想当初的发掘盛况;有的已打造成景点,川流不息的游客,让人真切感受到先人的智慧穿越千百年仍荫及后人;有的还正在进行着紧张地考古发掘,考古人员小心翼翼的每一次铲动,都诉说着考古工作的严谨与专业……

每一次站在遗址现场,我恍惚中有种“穿越”的奇妙感觉,遗址与文物架起了与古人“对话”的桥梁,让我不由得畅想,大禹和夏启是怎样在这片土地上拉开了夏王朝的大幕?5000年前的西山先民是怎么掌握先进的挖槽筑基和版筑技术?……越畅想,越被先民的智慧所折服,也越深爱脚下这片热土,这种感动与文化自信心是自然生发的。

借由笔下的文字,让更多的人知晓郑州创造了如此灿烂的文化,让更多郑州人为这座城市而自豪——怀着这样的初心,揣着心中的感动,我将采访内容形成了一篇篇报道。每篇三四千字的篇幅,也许能认真读完的读者并不太多,但,哪怕只有一位读者因此而对郑州有了更清晰准确的认识,对于一名记者来说,就是值得的。

做好推广全民健身宣传员

郑州报全媒体记者 陈凯

“作为一名全民健身爱好者,能与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参与活动,我感到非常开心;作为一名社会体育指导员,能引导更多群众科学参与全民健身,我感到非常光荣!”一位满头银发的老人一边擦着脸上的汗水,一边笑着对记者说。这一幕发生在8月7日的郑州奥体中心东侧下沉广场。

当日,骄阳似火,在8月8日我国第14个“全民健身日”即将到来之际,2022年郑州市全民健身日暨郑州市全民健身展演活动启动仪式在这里火热举行。

与记者对话的老人正是当时参加活动的众多参演者之一,他朴实的话语道出了大家共同的心声。无论是这位老人,还是其他参演者,通过他们展示的太极功夫扇、健步走、广播操、街舞等全民健身项目,记者看到的是全民健身爱好者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感受到的是他们畅享参与运动带来的健康和快乐。

健康生活,离不开体育锻炼。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加强青少年体育工作,促进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全面发展,加快建设体育强国”。广泛开展全民健身,建设体育强国就有了最为广泛和活跃的力量。

作为一名体育记者,尤其是党报体育记者,我在做好体育报道的同时,有义务更有责任向广大人民群众宣传积极参与全民健身的益处,联系全民健身方面的专家,为大众获得更专业、更科学的健身方法服务,讲好发生在老百姓身边的体育故事,传递体育正能量,做好推广全民健身宣传员。

每一位积极参与全民健身的民众,每一张体育锻炼过后的笑脸……都是营造“全民健身、体育郑州”良好氛围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激励我做好推广全民健身宣传员的强大动力。

这一天,我来当“一读”

郑州报全媒体记者 党贺喜

10月16日,是注定载入史册的一天,党的二十大在北京隆重开幕。这一天,我有幸担当报纸“一读”,这无疑也是我职业生涯中最值得纪念的一天。

顾名思义,“一读”就是报纸印出样报后的第一位读者,就是要实实在在把好把牢最后一关。作为“守门员”的“一读”,把好这最后一关确认无误,印刷机才能大批量印刷。

报纸“一读”,不仅责任重大,而且非常耗神费力。党的二十大期间,等待各路稿子有诸多不确定因素,这就大大延缓了签版付印时间。报社要求我凌晨1:30到印厂待命,我不到1:00就到了。因为稿件来得较晚,我和我的同伴侯国昌“苦等”到3:30才陆续定版。随后,印厂这边还要走制版、定型、纸张准备等流程,这个过程又要半个多小时。

凌晨4:10,我俩拿到第一份样报,感慨万千。一张报纸的出版,要经历从记者选题采访到撰写,然后经过“三审三校”才能定版,最后才把版样发到印厂。报纸印刷好之后,还要通过发行把报纸分发到各个发行点,最后由发行员送到千家万户,真心来讲不容易。

虽然困得不成样子,但手捧报纸,顿时来了精神,用心地把每一个版面都轮流过筛,小心翼翼,一丁点都马虎不得。

4:40,我们告诉印厂,样报已读完,可以批量印刷,大家如释重负。5:00,我走出印厂,此刻,已是东方既白之时。这一夜,累并快乐着。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