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上海9月9日电 题:上海自贸区“露脸”在即 长三角能否“近水楼台”?
中新社记者 陈婷婷
今年7月1日,宁杭高铁、杭甬高铁正式开通,中国长三角地区迈入经济生活同城圈。而就在两天之后的7月3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原则通过在上海建设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的方案。
这项被外界喻为“不亚于当年建立深圳特区的改革”落地后,长期以来以上海为龙头的长三角地区,是“近水楼台先得月”,先获改革“分红”,还是可能遭遇回波式压力?
上海财经大学教授孙元欣在接受中新社记者采访时认为,上海自贸区的建设将利好整个长三角。因为从地缘经济上看,上海自贸区并非是上海一个城市的单一“试验田”,而属于整个长三角经济群。
回顾长三角地区的发展史清晰可见,这是一片从发展之初就紧密相连的区域。在20世纪80年代,江浙涌现出大规模的乡镇企业,推动了市场经济的发展,但由于当时上海经济转轨相对滞后,曾直接制约长三角经济发展。
直至1990年,中国领导人决定开发浦东。由此获得发展推力的上海,又迅速带动整个长三角的对外发展,使之迈入高速发展期,一跃成为中国最重要的区域经济圈之一。
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长三角16座城市经济总量达到46181亿元(人民币),相当于同期中国GDP的18.62%。
此番上海自贸区获批后,业界专家学者普遍认为,将会再度撬动长三角经济,令这个中国当今民营经济最发达地区获得新的发展平台。
孙元欣的观点是,“自贸区将进一步促进长三角整个对外贸易、加工业的升级,以及贸易和金融的一体化”。
中欧国际工商学院经济学与金融学教授许斌认为,上海自贸区内试验的一些政策和做法,成功后会推广至全国其他地区。他称,“这当然对长三角有拉动。”
虽利好辐射效应可以预见,但外界亦有存疑之声,甚至有论者指自贸区发展有可能“抽空”长三角的资本筹集,带来潜在的危机。
身处自贸区改革核心的浦东新区商务委副主任孙永强并不认同这种观点,他认为,经济体量较大的上海只是按照国家战略先走一步,摸索可以复制的经验,并非要“抽空”长三角。
宏观经济研究专家、复旦大学金融研究中心主任、经济学院副院长孙立坚的看法则是:若上海自贸区能与区外的经济活动形成稳定的互补结构,那么,上海自贸区所产生的经济“集聚效应”和技术信息等高端要素的“扩散效应”,才会越来越明显。
他认为,这种发展模式的成功,会推动中国其他地区差异化的自贸区的形成,以及中国经济充满活力的市场化改革步伐。
有消息称,上海自贸区的细则将在近期公布,孙元欣给长三角地区政府和企业的建议是,“主动积极”。
他说,长三角地区企业可在自贸区投资,主动利用自贸区的优惠政策,降低出口成本,打开外贸市场。(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