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即时新闻

夫妇开办家庭自助教育 办学不便宜只有两名学生

2013-09-06 10:34:00 来源: 大江网 
字号  

  开学了,又一批适龄儿童开始了小学生涯。在南昌,至少20名适龄儿童却没有上学校,而是在家念书。记者了解到,原来一些家长不满传统教育,希望追求个性化、多元化的教育。钟涛就是其中一位代表,她和同为教育工作者的丈夫刘兆东在一些家长的支持下,办起家庭自助教育。近日,记者走进了这家只有两名学生的“私塾”。

“私塾”开学仪式

学生在弹钢琴

  探访

  孩子学得不开心爹妈办“私塾”

  记者来到南昌市顺外路一家艺术中心,钟涛在这里开展家庭自助教育。这个名为“彩虹谷”的“私塾”于8月31日9时正式亮相。这里有五名老师和两名学生。

  钟涛说,她和爱人原是主流学校的教师,之所以办“私塾”,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由于大儿子洋洋的四年上学经历。洋洋对传统教育极不适应,有时一看到作业就哭闹,三年级时还休学半年。夫妻俩急了,思考哪儿出了问题。

  钟涛告诉记者,多年教育工作经验让她看到主流教育的某些弊端,一个“让孩子在家上学”的想法逐渐酝酿成型。经过三年学习和筹备,2013年春节,小儿子健健到了小学入学年龄,夫妻俩决定将家庭自助教育办起来。

  用人教版教材先体会再授课

  钟涛参考国外模式,制定了教学计划,决定自己执教鞭。为此,钟涛和丈夫刘兆东舍弃了学校的编制。另外,“彩虹谷”其他三名老师,一名是在此兼职的某民办学校老师、一名是生活老师、一名为大学毕业生。“因考虑到在校老师不能在外兼职的缘故,招聘老师时尽量遵循这规定,避免产生矛盾。”钟涛说。

  “我们以主题课形式制定课程表,上午是文化主题课(语文、数学),采用人教版小学教材,学生按自身学习速度而非年龄选级上课;下午是英语、生活、手工、远足主题课。”钟涛告诉记者,所有主题课均包括音乐、绘画、手工、文学、舞蹈等多种艺术方式。钟涛打算尝试先让孩子切身体会感受再授课的方式。

  以学英语为例,“我们会让孩子先处于一个英语环境中,用英语打招呼等,再唱英文歌、念英文诗,让孩子慢慢感受,从而去理解记忆。”

  办学不便宜上“私塾”也挺贵

  钟涛自豪地告诉记者,“现在洋洋10岁半,他懂礼貌又独立,还可以自己做简单的饭菜了。”

  记者了解到,在南昌,钟涛接触到,至少有20名适龄儿童选择在家上学。与钟涛的家庭“私塾”类似,江西还有两所在筹办的学堂。“一所在崇仁,一所在永新,都是父母为了自己的孩子开始办学。”钟涛说。

  记者了解到,办这个“私塾”每月花费在万元以上。因此,钟涛将自己开办艺术培训中心所赚的钱补贴进来。日后要面向社会招收学生,记者从钟涛处了解到,一名学生包括学费、书本费和其他费用在内,每年近3万元。这比一些私立学校的学费还高!

  据了解,2010年,在成都的天府私塾为学馆一名学生每月费用约2000元。

  探解

  如何找小伙伴如何获学籍

  钟涛和刘兆东的做法引起了一些教育人士的思考。

  首先是人际交往问题。

  根据《义务教育法》规定,适龄儿童、少年的父母或者其他法定监护人应当依法保证其按时入学接受并完成义务教育。南昌市教育局义务教育处相关人员也表示,对于“在家上学”,国家没有出台相关规定,相应规章制度处于空白状态。另外,这类教育对父母的要求极高,孩子很容易陷入脱离集体的困境。

  钟涛和丈夫开办的“彩虹谷”里只有钟涛的两个儿子,孩子们只有在周末才能和小伙伴们玩耍。钟涛表示,“私塾”刚起步,但未来3年可能会招满15名学生。教学期间,会经常带学生们去游学,与其他地域的家庭学校交流、学习,培养孩子们的社交能力和扩展社交圈子。

  另外,学籍如何获得?

  据记者了解,部分父母在孩子到学校报到之后,采取请假、休学的方式为孩子保留学籍,有的家长甚至未考虑学籍的事。以钟涛为例,洋洋的学籍挂靠在原学校里,而小儿子正准备联系学校办理学籍。当孩子们到了适当年龄,钟涛仍会让他们参加升学考试,回归主流教育。

  手记

  应结合“在家”与“在校”的长处

  不久前,21世纪教育研究院发布一份报告称,中国正在实践在家上学的孩子约为2000人。“在家上学”兴起让人观察到另一种教育方式的生长过程。作为教育探索,它提供了更多选择的可能。正如南昌五中副校长、省市优秀教师沈国志所说,大部分在家上学的学生对学校传统教育模式无法适应,而学校现有教学条件无法对他们实施针对性教育,“在家上学”的产生有一定合理性。“这也是对学校教育的一个补充,不能简单去否定。”他指出,现在“在家上学”还是个别现象。但随着家长观念的改变和教育的发展,这类家长和学生也会慢慢增多。

  此外,沈国志认为,“在家上学”兴起的现象应该引起有关人士对现行学校教育的思考和调整,“学校教育应该因材施教。”

  在教育多元化、国际化的当下,应该尽早健全完善相应的教育法规和配套规定。例如,“在家上学”的学籍怎么安排、如何返回学校上学等,鼓励更多人进行多方面教育探索。

  当然,开明看待“在家上学”并不意味对“在家上学”的全盘肯定。毕竟,不是每一个孩子都适合“在家上学”。对多数人的成长而言,去学校化既不可能也无必要。但如何让“在家上学”成为“在校上学”的有益补充,如何将两者的长处结合起来,社会需要早日形成教育共识。信息日报 ■见习记者沈冠楠文/图

[作者:燕磊  编辑:]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