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老师:老师也有压力,有些家长就特别诚恳,他就觉得好像你不收这个东西,是不是会对他的孩子另眼相待,或者是对他的孩子不那么关注了。说白了其实就是想让我们对他的孩子多照顾一点,应该是有压力的。
有着30年教龄的黄老师认为,家长给老师送礼品,一定程度上提升了老师的物质生活水平,不过从身为教师的精神层面来说,这是对老师这个职业的玷污。
黄老师:有时候我们确实很难为情,推都推不掉,有很大的压力。其实作为老师,对每个学生都是一样的,不会因为送点礼物,就会对哪一个孩子好一点。
一位年轻的教师表示,他更希望得到的是学生和家长的肯定、尊重,家长不必非得送什么贵重的礼品或者是吃请。
申老师:我记的有一次最多送回了三次,就是还他一次他再送来,我们很有压力。每到教师节,孩子送你一只自己做的小花,门口买的的假花,其实就可以了,或者一个小贺卡。甚至如果那天孩子表现特别好,我们觉得比收到什么礼物都开心。
【官方呼吁:不要给老师送礼】
在教师节这样的特殊日子,不送礼,家长就真的会很担心,万一老师对自己的孩子不好该怎么办?送什么也会很发愁。
教育部教师司副司长殷长春在接受中国之声独家采访时也对家长发出了呼吁。
殷长春:首先,对家长的心情表示理解,一个电话,一束花、一个贺卡,这也是对教师表达谢意表达敬意的方式,但是如果提到送礼,这里指贵重礼品甚至是一些购物卡,这不利于保持校园这一片净土纯净的蓝天。我们希望家长能够理解,为了让你的孩子在这一片蓝天之下健康的成长,不要给老师送礼。
作为收礼一方的老师,其实也很为难,收与不收都有无奈。殷长春司长表示,对教师的为难表示理解,同时他也提出了自己的想法。
殷长春:教师确实很为难,家长通过送礼的形式希望老师对自己的孩子更关照一点,更尽心一点,对老师来说,消除家长疑虑的办法就是对每个孩子都充满爱心,有教无类,不对任何一个孩子歧视、偏心。
1985年1月21日,第六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九次会议作出决议,将每年的9月10日定为教师节。从那时起,很多老教师突然感到自己不仅仅是一个“人”了,而且是一个“高尚的人了”。春蚕、蜡烛再度被人们记起,奉献、付出重新成为主流。过年,给老师送碗饺子、送副春联便成为那时候最红火的事情。
1993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颁布,而,随着90年代高考的升温,老师的地位确实也是在不断地提高,节日里,从家长为老师亲手织的毛衣到当时流行的皮鞋不一而足,但是大都还只是小商品为主,不少像毛衣这样的物品甚至是直接出自家长之手。
如今,老师们走下神坛幻化出各种形态,义务教育学校的教职员工主要实施绩效工资。在绩效工资时代,可能会遭遇工资“不升反降”的困境。而同样面对着升学的压力,从传统节日到西洋节,高档白酒、电子产品、购物卡甚至是部分奢侈品和现金便理所当然地出现在了部分家长送给老师的礼物中。
【专家分析:社会风气和学校竞争扭曲师生关系】
教师节送礼的现象,年年都要说,年年都会出现。首都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授、中国教育政策评估研究中心主任劳凯声表示,现在的一些社会风气使得师生关系出现了某种程度的扭曲。
劳凯声:每年到了教师节,学生、家长都会以各种方式表达自己对老师的敬意,本来过节表达谢意是无可厚非的,但是最近几年,一些社会风气侵入到学校,师生关系也出现了某种程度的扭曲。比方向老师送一些超出了正常范围的、价值不菲的礼物,就使得这种往来的师生之间的关系出现了一些扭曲,这是一个非常不正常的现象。
对于,出现师生关系出现了扭曲的原因,劳凯声教授也做了分析。
劳凯声:首先,整个社会风气导致一些家长采取这样的办法改善自己和孩子老师的关系,或者希望通过这样的方式使老师能够格外关注自己的孩子,使得自己的孩子可以得到更好的教育。其次,学校教育也开始出现了一些扭曲,就是竞争越来越激烈,一个孩子在学校教育当中能够排在什么位置,就决定他将来上什么样的中学,能不能考上大学,最终决定这个人的前途。因此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在学校里能够学习好一些,如何做到这一点,除了其他方面,很多家长认为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取悦教师,把老师伺候好了,就会对自己的孩子格外关注,成绩就会好一些。
【教师回应:压力很大】
现在学校的评价体系几乎就是以学生的成绩作为唯一评价标准。实际上,一个人的发展可以从不同的方面看。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学习成绩大致上表征的是一个人的记忆能力、理解能力等基本能力,但是还有很多方面的能力是成绩体现不出来的,比方交往能力、沟通能力、组织能力、社交能力、动手能力等。但是现在教育的倾向使得从学校到社会到家庭,大家都以学业成绩看待一个学生的好坏,因此希望在教师节,改善和教师的关系,提高孩子学业成绩,这是一种社会心态。
当然,教师节给老师送礼并不是每一位家长都会选择的一个办法,送礼只是部分现象,但是我们必须要注意到,这种现象确实有蔓延之势。
出现问题了就需要去解决问题,教师节送礼的不正之风确实也成为了很多学校关注的现象,各地的学校也在努力寻求解决的办法。记者在多地采访发现,对于日益盛行的送礼风,一些地区的学校也实施了一些方法,打破这种潜规则。在安徽省淮南市,教育部门明确要求全市各中小学、幼儿园,严禁老师索要、收受学生和家长的钱物,如果有此类情况发生,一经查实,将按照相关规定对教师进行严惩。
淮南市第二十六中办公室主任王宝虎:《师德考核办法》里规定,作为教师,严禁收受学生及其家长馈赠的礼品。我们平时要求学生,教师节或者其他一些重大节日,对老师主要是尊重,形成尊师重教的舆论氛围。学校在教师节的时候倡导一种节俭之风,比如教师节当天,当老师进入校园的时候,孩子们一起说“老师,教师节快乐”。作为教师,听到孩子们这样一种呼唤,心里也非常快乐和温馨。
河南郑州市解放路小学校长王芳也表示,家长馈赠的礼品,无论价值大小,都和会师德师风直接挂钩。
王芳:二七区教育体育局每年在教师节的前期都会通过各种各样的方式要求学校过一个有意义的教师节,有关师德建设一直是提得比较响的。在绩效考核的方案里明确规定,凡是收受家长财物的,都属于师德范畴。
【教育部出台相关规定规范师德“红线”】
各地方学校在寻求办法,教育部也在教师节即将来临之际出台了一系列的措施和办法,让教师节这个节日更加的纯净。
教育部教师司副司长殷长春:教师节之前,教育部专门发了一个文件,关于节俭同时要隆重庆祝教师节的通知。文件当中专门提到,禁止老师收受学生的礼品、有价证券之类的贵重物品。教育部中小学教育奖励基金会发出倡议,第一,倡议广大家长和学生在教师节期间不要给老师送礼,第二,老师也不要收取学生和家长的礼品。我们即将要出台的另外一个政策就是中小学教师违反职业道德行为的处理办法,明确规定,不得收受学生的礼品、有价证券等,这是师德底线、师德红线。
对于教育部出台的一系列措施和办法,究竟能不能遏制这样的现象,专家也有自己的观点。
首都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授、中国教育政策评估研究中心主任劳凯声:这是一个综合性的问题,现在政府部门已经提出了一些治标办法,比方严禁教师收取学生的礼物,或者对学生送的礼物当中做了一些划分。
实际上,送礼这件事情上应该一分为二地来看,它一个方面是体现了师生之间的关系。中国古人说,一日为师,终生为父。老师对于一个人的成长是特别特别重要的,因此学生抱着感恩的心情,在教师节表达一下自己的心意,本来并没有什么,但是现在因为种种原因关系被扭曲了。对送礼和接受礼物要有比较严格的规定,但不能完全拒绝收礼,师生之间有时候需要一种情感表达,但是应该在合理的范围之内。因此,还是要做比较具体的安排,使得师生的关系可以在正常的范围里进行。
那么对于这个礼品的问题,到底应不应该一刀切?教育部会不会制定具体的细则,来规范这个礼品的具体要求呢?
殷长春:总体上,我们反对教师收礼,收学生的礼、收家长的礼,当然有一些具体的情况,我们不能一刀切。比如学生出于对老师的敬爱、感谢,用自己手工制作的一些小卡片或者饱含他的情谊,一些小礼祝贺老师教师节,我们在这个教育教学过程当中,或者在教书育人过程中希望看到的这种现象。毕竟我们要强调尊师重教,我们的国度是一个尊师重教的国度,应该对老师老师表示尊重、表示敬爱。在具体的执行过程当中我们需要有一些细则不允许教师收礼,这是教育部的原则规定,这个度我们认为大家都心知肚明,不收受学生家长的礼品,我们是指一定程度的贵重礼品,这个大家心里我想都有数。当然我们希望各地或者学校把它具体化,各地和学校情况也不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