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拥有长达3.4万公里的海岸线。早在冷战时期,面对以美军航母战斗群为首的北约海军威胁,当时的苏联认识到必须发展射程远、威力大的岸防导弹系统作为遏制敌海上进攻的重要屏障。苏联解体后,俄罗斯更加重视岸防导弹的研发工作,相继装备了“舞会-E”、“棱堡”和“俱乐部-M”等三种机动式岸防导弹系统,其中“舞会-E”具有独特的作战优势。
研发背景
在沿海国家的军事战略中,海岸防御一直占据着相当重要的位置。苏联是最早发展海岸防御系统的国家,先后研发并装备了“活火山”“多面堡”和“边界”等多种机动式岸防导弹系统,成为遏制北约海上入侵的主力装备。
时至今日,随着舰载电子设备、防空系统和火力攻击系统的迅速发展,对岸防导弹系统的作战性能要求也更加严格。现代化的岸防导弹系统能在敌舰无法预知的方向及舰载雷达探测范围外发起远程精确打击,之后能在短时间内迅速转移阵地,并做好二次攻击准备。
上世纪90年代末,莫斯科机械制造设计局牵头研发了新一代岸防导弹系统——“舞会-E”机动式岸防导弹系统(以下简称“舞会-E”)。2004年9月,“舞会-E”顺利通过试验。2011年11月,该系统被正式编入里海区舰队岸防导弹分队的作战序列。
系统构成
每套“舞会-E”系统包括:4辆玛兹-7930型导弹发射车、2辆指挥控制车、4辆运输装填车、1辆通信车及配套的雷达设备。每辆发射车上安装有8联装导弹发射管,一次可齐射8枚Kh-35“天王星”反舰导弹。按此计算,4辆发射车可在几秒内齐射32枚导弹。此外,4台运输装填车还携带有32枚备弹,用于二次发射。该系统发射准备时间只需5分钟,一次齐射完毕后装填弹药至第二次发射,需要约30分钟。
2003年开始服役的Kh-35是俄新星设计局于上世纪80年代研发的通用型反舰导弹。该弹不仅可从陆基发射车发射,还能从水面舰艇、舰载直升机或战斗机上发射,能有效打击5000吨以下的水面舰艇。该弹的外形与美军“捕鲸叉”反舰导弹十分相似,弹长3.85米,弹径0.4米,弹体采用常规气动布局,十字形折叠翼外加长尾翼,弹体下方采用梯形进气道,其动力系统采用涡扇发动机,尾部还串列配置一台固体燃料助推器。
Kh-35最大射程130公里,最大飞行速度0.8马赫,搭载145千克成型装药高爆弹头。该弹采用“惯性制导+末端主动雷达制导”复合式制导系统,在弹体头部安装了一台ARGS-35型X波段主动雷达,用于探测和锁定目标,还能确定其方位角、高低角及距离等坐标参数,向制导系统分发相关信息。由于还安装有高精度无线电测高仪,Kh-35在弹道中段的飞行高度仅为5米至10米,具备较强的掠海突防能力,非常适合攻击高速航行中的水面舰艇。
指挥控制车是“舞会-E”的“大脑”,其核心部分是雷达探测设备。该车的雷达系统可选用有源或无源信道对目标进行探测,可探测包括隐身舰艇在内的各种海上目标。此外,指挥控制车还能接收来自观测站、预警机等信息源的数据。
“舞会-E”的通信车不仅具备较强的通信处理能力,还搭载有信息处理系统和信息加密系统。在作战时,通信车可为指挥车提供稳定的通信信道和数据传输,还能从上级指挥所和其他外部侦察设备获取作战情报。
作战运用
“舞会-E”具备多种独特的作战性能优势:一是平台机动能力强,可实现快速部署。该系统使用的玛兹-7930型底盘的公路最大时速60公里,越野行驶最大时速20公里,最大行程850公里。二是导弹射程远、防护面积大,可为350公里长的海岸线提供防御保护。三是可实现隐蔽性部署。系统所属的各个作战单元均可部署在各种掩体中,不会对系统的作战效果产生负面影响。
此外,“舞会-E”采用的有源/无源信道高精度雷达能在干扰背景下,隐秘地完成搜索、跟踪和锁定海面目标等任务。分布式雷达信道则使系统能在无源模式下完成对目标的三角测量、定位,之后再由指挥控制车向各个发射车分配打击目标,随后“舞会-E”导弹发射车可在几秒内完成对目标的打击,并会根据作战信息反馈,判断是否需要进行二次打击。
“舞会-E”还能根据不同的作战环境和不同类型目标选择单发或齐射模式。例如,在攻击小型舰艇时,可选择单发模式,而在攻击驱逐舰级别的大型战舰或多艘战舰组成的舰艇编队时,系统会选择齐射攻击模式。4辆发射车齐射32枚Kh-35反舰导弹只需3秒,可形成强大的集群火力,目前各国海军现役舰艇所配备的大部分舰载防空系统都无法在如此短的时间内同时拦截32枚导弹。
由此可见“舞会-E”的作战应用前景十分广阔。未来,该系统还可以借助远程巡逻机或无人机下加装的目标指示设备,进一步提高对目标的探测精度。“舞会-E”系统列装后可为俄海岸防御竖立起一道新的“坚实屏障”。(林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