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即时新闻

筑梦云天李国恩:5次担任新机首席试飞员

2013-08-22 11:51:00 来源: 中国新闻网
字号  

  高飞在科研高端和前沿

  在沈阳飞机设计所某试验现场,笔者见到了正进行飞行品质模拟试验的李国恩。

  “飞机设计编程完成后直接输入这个模拟试验台,试飞员模拟飞行后能直接发现问题,对于优化飞机飞行品质,完善人机工效相关技术作用非常大。”李国恩兴奋地告诉笔者。

  在一般人的心中,试飞员就是具有高超试飞技术的飞行员,完成首飞和各种高难度、高风险的试飞课目就是试飞的全部。李国恩却认为,试飞员也是科研工作者,在装备的研发过程中,要和工程技术人员一样,具备丰富的知识和敏锐的专业眼光,参与设计、试验、评估,在各种试验中发现系统的瑕疵,找出缺陷和故障的原因,并提出改进意见。

  2009年7月,李国恩力排众议,带领试飞大队联合沈阳飞机设计所成立了“飞行品质及人机工效联合研究中心”。从此,试飞员通过模拟平台,开始更深地参与飞机设计全过程。“这开创了我军机设计研究的新理念,创造了飞机设计、使用紧密结合,相互促进的新模式,会极大缩短新机的设计时间。”范彦铭介绍。

  近几年,我们国家新型战机首飞李国恩大部分参与其中。沈阳飞机设计所所长赵民告诉笔者,“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他能把飞行体会转化成工程语言与设计师去交流,装备出问题具体原因在哪里,他都能分析很透彻。”

  那一次,李国恩执行我国某新型导弹发射验证试飞,在空中模拟实验中,先后发现了构成发射条件的设置不合理,以及火控系统计算机软件设计缺陷等问题。

  有专家认为,按李国恩的技术条件,可以达到试飞验证的要求。但李国恩认为,如果按这样的数据标准定型,会加大飞行员操作的难度,不利于在实战中应用。

  “作为试飞员,头脑中要时刻想着普通飞行员的需要。”尽管面对的是科研院所的权威和专家,并承受着科研进度的巨大压力,李国恩还是大胆地提出了建议:改进构成导弹发射的条件设置,改进火控系统软件。

  经过改进,使这种火控系统最终更加符合实战的要求,并进入了实弹试验阶段。

  “报告1号,XX锁定目标,发射准备完毕。”驾新型战机升空十几分钟后,李国恩锁定了目标。

  “可以发射。”指挥员命令。

  长空中,导弹拖着长长的焰尾,转眼之间命中目标——这是历史性的一幕,我国新型导弹研制由此迈入了新阶段。

  “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作为一名试飞员,不能仅仅满足于一般性试飞,而要以更宽的眼界,更高的标准,更新的起点,在科研的高端和前沿进行探索,更好地完成试飞员的历史使命。”47岁的李国恩说。

[作者:高辰  编辑:]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