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即时新闻

有节必过,没节造节也要过 商家热衷造节促消费

2013-08-14 08:51:00 来源: 人民日报 
字号  

图为8月13日,在宁夏银川街头,几位学生在卖玫瑰花。

    新华社记者 彭昭之摄

    8月13日,“七夕”来了。传统“乞巧”寓意的“女儿节”被演绎成了“中国情人节”,在各路商家五花八门的促销簇拥下,成了一场情感消费的狂欢。

    互联网渐成节日经济强势推手

    从西方情人节、圣诞节到父亲节、母亲节,再到最新走红的“8·3男人节”……“有节必过,没节造节也要过”已经成为消费领域一大趋势。随着网购的兴起,互联网已逐渐成为节日经济的强势推手。“双十一光棍节”屡次引爆网购热潮。京东、苏宁等掀起的“8·15价格战”,引来各路电商纷纷应战,再掀网购潮。商家为何如此热衷造节?

    以“七夕”为例,网上商家纷纷出招掘金情感消费。把自己“打包”成礼物送恋人,这个在影视剧中常常出现的桥段,眼下也成了快递和网购平台精心策划的情人节礼物。今年“七夕”,中通速递与聚划算联合推出这项服务,购买者被打包成“七夕”特制大礼包运送到目的地。五花八门的“七夕大礼”还有不少,比如一些保险公司在网上开卖“爱情保险”。

    “商家搭上七夕、光棍节等名目促销,就像是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婚恋专家、中国红娘网总经理罗仙林说,商家更多是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促销造势,再加上媒体和网民的关注,“世界上本没有节日,过的人多了,自然成了节日。”

    “没有节日也要创造节日,很多商家都是这样做的。”北京一家影业公司的总经理陈渝说,“促销活动需要噱头,就像电影上映要赶档期,情人节等节日往往是相关电影的最佳档期。”

    绝大多数受访者认为,商家热衷造节,拉动消费是显而易见的驱动力。以近几年兴起的“网络造节”为例,仅去年淘宝“双十一”当天,淘宝、天猫的销售额就达到191亿元。

    一个月过好几次节可能引发消费疲劳

    相比商家的热情,消费者的反应似乎比较平淡。“节日太频繁了,传统的、法定的再加上网上炒起来的节,一个月要过好几次。”就职于杭州一家公关公司的马明辉说,“现在除了生日和结婚纪念日,其他节日我真有点消费疲劳了。”

    浙江省社会科学院调研中心主任杨建华表示:“节日本来是生活中的一种仪式化庆祝。商家在节日当中越来越多地起到推动、造势的作用,这无可厚非,但消费者对待节日应该有理性的态度。”

    “如果把文化和表达内心情感的部分忽略,‘造节’只是一味关注物质满足,甚至让节日变成了奢侈腐败的借口,这显然是背离了节日的初衷。”杨建华说。

    “商家在推动节日消费时,应该把文化品位做出来,对文化本身要有起码的尊重。如果节日促销只是借助炫耀攀比心理,也会引起消费疲劳。”杭州市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研究员傅立群说。

    频繁促销之下,诚信也是商家需要坚守的底线。去年轰轰烈烈的“8·15”电商大战,几大巨头因为涉嫌价格欺诈,最终被开出罚单。而在传统线下的商超促销中,“明降暗升”的打折猫腻也早已饱受诟病,让消费者失望,最终受损的仍是商家本身。如果“造节促销”不能坚守诚信,喧嚣过后只能是“一地鸡毛”。

[作者:刘虹利  编辑:]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