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即时新闻

学者称不少网民热忠“比惨” 并非真正“屌丝”

2013-06-21 13:05:00 来源: 人民网 
字号  

  网络流行语凸显的民情生态

  网络流行语亦可简称为网络热词,是指在一段时期内,在网络聊天平台上被网民们普遍使用的聊天语言。它仍是一种网络亚文化,也可以称作是中国最突出的一种网络亚文化。通过社交网络发声,中国网民们创造了具有鲜明特点的网络语言,从而在网络上形成了特点鲜明的民间话语体系以及舆论场。“屌丝”、“给力”、“正能量”、“你幸福吗”等等, 几乎每一个网络流行语,都表达了一种社会心理。由于中国社会目前正处于转型时期,政治、经济发展等各个层面发生着急剧变化。以社会阶层为核心的社会结构,作为社会的各个基本组成部分之间比较稳定的构成方式,也处在一次重新建构的过程之中。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下,门槛较低、限制较少的网络环境给人们提供了一个场所,以表达社会转型期中强烈的不适应情绪,以及对社会身份认同的内心追求。

  流行语是社会结构特征在网络上的投影

  梳理这些年里中国的网络流行语,会发现其中有一个明显的“权利诉求”:追求平等,或对抗不平等。2010年,曾风靡全法国的选秀电视和英雄主义教育逐渐被互联网内外最常见的一个新词所取代,那就是——“平凡人(Vrais Gens)”。原本已经消失的无名人士在金融危机和罢工潮的背景下,迅速在互联网以及法国其他的媒体中传播开来。一种“我是平凡人我自豪”的精神取代了对精英阶层的认同和向往,传达出的是法国民众对社会中下层阶级所发挥的中流砥柱作用的认可。

  与之类似, “屌丝”、“高富帅”、“矮矬穷”、“白富美”等中国互联网上使用相当频繁的流行语也是网络社会去权威化、去权力化潮流的鲜明体现。“屌丝”等词起源于百度贴吧的“雷霆三巨头吧”对“李毅吧”中“粉丝”称谓的恶搞,后经发酵逐渐形成了以“乐于认为自己出身卑微、相貌平凡、收入较低”为特点的“屌丝文化”。然而,社交网络中“屌丝”的走红、对“高富帅”的病态仰视与草根阶层占领网络舆论场却难以画上等号。 以汇集网络民意最多的社交网络为例,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的调查显示:社交网站用户中个人月收入在3001-5000元、5001-8000元的群体占比明显高于整体网民;与全国网民总体相比,农村用户低于全国水平。换言之,不少自嘲为“屌丝”、热忠于“比惨”的并非是真正的“屌丝”。

  但网民们通过一种群体自嘲的方式,在虚拟社区完成了一次次对自身社会身份诉求的集中表达。传统上,在一个社会中,个人的合法性身份是由社会的主流观点决定的,例如按照收入多少、以受教育水平等来划分。但当这种被赋予的合法性身份与个人心理认知产生差距甚至矛盾的时候,个人就会采用各种方式进行反抗。当大多数非“屌丝”的人都自嘲为“屌丝”的时候,其背后隐含的是目前中国社会的结构问题:权力极化,底层基数庞大,而各阶层间的流通机制匮乏。人们习惯于“被代表”、“被发展”、“被幸福”,自身经历着充满无力感、缺乏尊严感的真实生活(包括媒介所营造的拟态生活),与主流观点所赋予的生存状态形成了鲜明反差,自称“屌丝”成为很多人去社会阶层化诉求的表述方式,成为目前中国社会结构特征在网络上的投影。

  网民通过发问而站在一起

  流行语一方面能够反映目前中国社会结构下人们对自身社会身份的诉求,另一方面也呈现出人们抱团取暖的倾向。“屌丝”的流行即是一种体现,而 “元芳,你怎么看?”和“你幸福吗?”这两个疑问式表达的流行语则反映了人们寻求归属的社会心理。

  深入去看,“元芳,你怎么看?”是“事有蹊跷”的潜台词。而央视节目播出后,网络上每一次“你幸福吗?”的调侃,总带有网民“我并不幸福”的内心独白。两个疑问背后都带有网民大量的质疑,中国社会上太多有蹊跷的事情,以及人们内心并不强烈的幸福感使这两个疑问能够击中人们的心理状态。通过一次次地问出“元芳,你怎么看?”、“你幸福吗?”,人们在网络上走到一起,用质疑式的情绪宣泄,表达对社会现状的不满和忧虑。这样的网络流行语已经成为一种对政府机构、官员的不信任和质疑心理的符号,同时也成为网民集体对获取平等话语权的期待和渴望的表达。

  吸纳民意、人性表达打通两个舆论场

  一直以来,传统主流媒体所打造的舆论场都是整个中国社会的主要舆论反映。然而,随着网络的普及以及社交媒体的发展,民间舆论场借助网络平台日益强大,对代表精英话语体系的传统主流媒体形成了不小的挑战。有网民调侃:“上网觉得生活水深火热,看新闻联播立马就治愈了。”但随着主流媒体的转变,两个舆论场开始打破界限,有意地互通起来。

  一方面,通过社交网络实现网络反腐也体现在很多网络流行语中。一系列政务监督式的网络流行语,包括“表哥”、“表叔”、“房姐”、“休假式疗养”、“轻度追尾”、“维修性拆除”、“试探性自杀”、“礼节性收入”等都是人们对于更清廉、更透明社会的民意表达,并与传统媒体一起推进了网络舆论监督。正如 “@新华社中国网事”所言:“e哥想对不断增加的粉丝说,你们是观众更是力量和进步之源。你们继续围观,我们继续给力。”

  而另一方面,主流媒体也吸收了网络民意和网络表达,使得两个舆论场逐渐产生了相契合的路径。2012年7月22日,人民日报法人微博就北京大雨发出第一条微博,引发各方关注。而十八大期间,“屌丝”一词登上《人民日报》的十八大特刊,很快,11月5日“元芳,你怎么看?”又出现在《人民日报》上。

  网络媒体的潮流势不可挡,不少传统媒体的用户纷纷转向了网络。据美国的调查,2010年,网络新闻消费首次超过了传统纸媒。传统媒体利用微博,使其成为一种新的新闻发布的方式,是顺应潮流,是对新闻理念、报道业务的一种突破。然而,如何使代表主流的舆论场在民间舆论场中既有影响力,又能够起到主流新闻媒体所具有的传递信息和舆论引导的功能呢?

  对于传统主流媒体而言,理解网络的特征,重视社交媒体与传统媒体的融合将成为未来很长一段时间的发展方向。在表述方式上,只有坚持“母媒体”特征,结合时事热点,配合网络流行的人情味表达,才能在专业性基础上发挥更大的影响力。此外,网络流行语包含着网民较为娱乐化、粗俗化的表述,对这些流行语的直接运用是需要反思的。在争取影响力的同时,主流媒体应对网络流行语所蕴含的社会结构和社会群体心理进行充分的理解剖析,进而合理采用网民熟悉的表达,拉近传统媒体与网民之间的距离。 (人民论坛 陈昌凤 作者为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教授,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研究生陈之琰对此文亦有贡献)

[作者:王永吉  编辑:]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