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历五月初五为民俗“端午节”,是中国三大传统节日之一,据传端午节是为纪念爱国诗人屈原而来。为使屈原的身躯长时间保留,民间还有插香艾、缝香囊的习俗。
因为五月各种毒虫滋生,为祛除蝎子、蜈蚣、毒蛇、蛤蟆、壁虎(俗称“五毒”),各家各户均在门框上插上艾条,用于避邪恶、驱鬼蜮、防瘟毒。在章丘、邹平一带有民谣唱道:“端午当天不插艾,来世会变猪八戒。”还要用煮艾叶的香水净面、擦身,传说一年会不染瘟疫,老幼吉祥平安。
另外,在绣江河两岸,过端午还有缝“香囊袋”的民俗,又称“香荷包”、“香布袋”。端午之前,各家主妇便挨门逐户地收敛巴掌大小的彩绸(布料)一方,然后,由心灵手巧、针线活精湛的村姑、妯娌动手设计、剪裁、缝制。香囊袋的形状多如繁星、数不胜数,天上飞禽、地下走兽、人间宠物均可缝制。为使形象逼真,囊内要贴上硬衬,塞上棉絮,最后撒入从中药铺买回的“香药”。
香囊缝好后,要用五彩线——红、黄、蓝、白、黑象征五行,有防瘟驱邪功能,用彩线做挂绳,由女当家人分给每个孩童一对,可以挂在脖颈上,也可以拴在手腕上。拿去嗅香、比秀、玩耍取乐;还要为家庭长者的旱烟杆、水烟壶、龙头拐杖各系上一枚。缝香囊的本意为投江而亡的诗人屈原护躯防腐、拒邪恶近身、避毒虫叮咬。后来演变成女子针线工艺比赛的一种家庭活动。
我清晰地记得,幼时,母亲总是在每个蚊帐的顶端、四侧缝上振翅欲飞、栩栩如生的梁燕,还有启口吐舌、惟妙惟肖的溪蛙,黄中透红、鲜艳欲滴的寿桃,七角舒张、火红欲燃的七星花……整个蚊帐俨然变成了色彩多样、花纹各异的香囊大世界。我每晚都凝目瞅着、数着,然后便进入浓香扑面的梦乡。(王绍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