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高考报名人数连续五年下降,今年仅有912万人报名参加高考。而据教育部发言人续梅透露,尽管今年的弃考数量暂不得而知,但近五年来弃考率基本稳定,约为10%。(6月6日《南方都市报》)
今天,一年一度的高考拉开大幕,912万名考生走进考场,为个人的梦想放手一搏。这些考生“不是一个人在战斗”,在考场外,有关注他们的家长、老师,有为他们服务的交通、餐饮等行业。高考生背后站着广大民众——数以亿计的他们,不,我们,此时此刻都是“考生”。
高考,向来被称为“国考”。不仅仅因为它是全国性考试,更因为它为国选才,给相当一部分学子升学的机会,见证并体验“知识改变命运”。作为一种“相对公平”的考试,没有哪种考试的参加人数、重视程度能够超越,称之为“国考”可谓实至名归。
围绕高考,不少地方出过雷人的口号,其中有一句叫“考过高富帅,战胜官二代”,令很多人笑弯了腰。它道出了高考的目的所在:“考过”、“战胜”先天有优势的别人,改写自己和家庭的命运。
高考能否“考过高富帅,战胜官二代”,这个问题的答案遍地都有。学生(校)有这样的想法,既是幼稚、单纯的表现,也揭示了“国考”在民众心中的意义——这是一个普通人向上的通道、改变命运的阶梯。有识之士提醒:“最危险的是穷人失去向上流动的希望”,而高考正是创造向上流动的机会,所以才显得那么隆重,才是“举国之考”。
正因为薄薄的试卷承载着一名考生、一个家庭、一群民众太大的希望,所以我们对“国考”产生了太多的希望。希望试题更科学一点,考出考生真实的水平;组织更细心一点,不发生一点影响考生发挥的瑕疵;阅卷更认真一点,让一个考生“得其该得、失其应失”;录取更透明一点,别让“高富帅”、“官二代”插队;监督更严格一点,让“加分”、“点招”等不合理因素少些、更少些……从这种意义上看,我们也都是“考生”。
一名考生,从幼儿园到参加高考,一直在家庭—学校“两点一线”之间行走,几乎是“不闻窗外事,只读圣贤书”,可以说参加高考是他们参与社会的第一步。他们信仰公平正义、他们相信机会均等,所以他们来了,怀着满腔热情、无限憧憬来了。真诚希望我们这些“考生”也给力,创造条件让所有考生都在同一起跑线上公平竞赛,同时也祝愿广大考生们,能够在公平的跑道上赛出好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