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出手时就出手,该放手时要放手——
别让政府投资“挤出”消费需求
从发放旅游券到家电补贴,各级政府为刺激内需可谓想尽了办法。6月1日起,随着“补贴消费”的政策窗口期结束,内需的下一个增长点在哪里?上周末南京举行的拉动内需座谈会上,经济学家和企业大佬们建议,只有解决了投资失衡、税负过重和社会保障这些根本性问题,消费才有持续动力。
“经济发展有三驾马车:投资、消费、出口;启动内需也有三驾马车:有效投资、消费和政府性开支。”投资怎么成了消费的马车?省社科院院长刘志彪解释说,投资满足消费,更重要的是,投资带动就业,形成投资-就业-消费的链条。著名经济学家林毅夫也支持这一观点,认为消费短期内难以启动的情况下,一定时期内还需要投资。但钱要花在刀刃上,现在许多投资投的不是地方。
东南大学经管学院院长徐康宁介绍说,金融危机以来,政府投资加上银贷配套总共50万亿元,多数被央企、国企拿去,又多数投向基础设施,仅30%投入到实体经济,而这30%中,中小企业只占到20%。“我们一面在强调内需,一面把天量信贷给了政府平台和央企国企,导致产能过剩、供求失衡,尤其是经济活跃、就业量大的中小企业‘嗷嗷待哺’,这不是自相矛盾吗?”
专家们认为,建设投资虽从长期来看是发展必须的,但也要把握节奏和比例,因为基础设施投入对经济推动作用有滞后性,而财务支付困难是当期的。政府性投资比重偏大,基础设施砸钱太多,对实体经济、民营经济产生了“挤出效应”。“缸里的水就那么多,此长带来彼消。当前迫切要完善投资结构,向实体经济、社会投资”供血,“因为这些领域吸纳了大量就业,可以鼓起百姓‘钱袋子’。”
启动内需,政府要管住闲不住的手,同时该出手时要出手。河海大学商学院副院长许长新建议,除了向实体经济输血,还可减税释放消费。“企业交的、个人付的、流通环节收的,我国平均每人一年有106天赚的钱用于缴税!税负过重不仅抑制了消费,还反过来影响税收收入——经济学有个拉弗曲线,说的是税率高到一定程度,总税收不增反降。如上世纪80年代美国经济出现滞胀,里根政府减税后刺激消费,税收总量反而上升了。”
“启动内需既要百姓有钱,还要让百姓敢花钱,办法是完善社会保障。”刘志彪介绍,从日本经验看,小汽车、家用电器、住房这“三大龙头”拉动了日本经济二十年,有经验也有教训,“经验”是当时日本把医疗、养老、教育等社保问题解决了,百姓敢花钱;“教训”是,八十年代末日本房地产出现了“泡沫”,又拖累了日本经济20年。
相比日本,我们的社会保障刚刚起步,老百姓还不敢“放手花钱”,而购房支出“一家独大”,也“挤出”了其他社会消费。“越是大城市,房价就越高,企业也感到压力”,苏宁云商集团副董事长孙为民介绍,他们的员工薪酬虽然每年两位数增长,但相比房价还是“毛毛雨”,新员工三五年内根本买不起房,所以不仅楼市应予继续调控,保障性住房也要加大供应、降低门槛,把新就业员工纳进来。
地方政府可以在完善社会保障和推动新型城镇化上大做文章。去年,南京花了140亿元,把1982年以来的52万拆迁农民纳入城保。刘志彪说,南京如果把进城农民工的社保解决了,把“老四郊五县”农民的社保“城镇化”了,会释放一笔巨大的消费需求,因为相比城市居民,“新市民”的需求都是新的,潜力很大。
“所以说,收入增长、社会保障和城镇化才是内需增长的基础性工程!”专家们建议,政府应在这些方面“发力”,而不是简单地寻找新的补贴和救市措施。不解决消费动力缺失,“救得了一时、救不了一世。”此外,政府补贴还涉及公平性问题,如家电补贴虽刺激了消费,部分企业也从中受益了。“公共财政不应补贴到具体企业身上,”金鹰商贸集团董事长王恒说。
如今新街口人气这么旺,为什么?“这是政府拉动消费带来的积极效果。”王恒说,两条地铁线每天送来百万人次客流,单是马鞍山市民一年给南京送来30亿元。德基起来后,金鹰三期又扩建150万平方米,市场在竞争中放大。地铁不仅强化了南京“华东第一商圈”的地位,还刺激了新城发育。孙为民说,地铁四号线通到徐庄苏宁电商大门口,将来有2万人上班,他们在那儿安家、生活、消费,将释放多大的需求!
不只商贸业,从旅游业、餐饮业、夜间经济到文化消费,都会因为交通、市容和城市环境的改善而兴旺。“所以我们要把政府的‘有形之手’和市场的‘无形之手’结合起来,” 市长季建业把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比喻成“公鸡”和“母鸡”:“公鸡”是政府提供的公共产品、市场服务、政策杠杆,有了它,“母鸡”才能孵小鸡、不停地“下蛋”——但政府不能直接投资“母鸡”,那是与民争利。(记者 顾巍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