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即时新闻

评论:打车APP能否跨国政策门槛?

2013-06-03 13:22:00 来源: 通信信息报 
字号  

  一年多以来,多款打车软件纷纷上线,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和出租车司机开始使用打车软件。数字显示,中国11家主流安卓应用商店中,打车类应用下载量超过百万。

  “打车APP”的出现为解决在高峰期及恶劣天气时凸现的“打车难”、信息不对称、不能跨平台订车的“电调难”提供了更灵活主动的“掌上订车”新渠道,不但可以方便市民,也可以降低出租车空驶率。不过,“打车APP”存在的问题也显而易见,目前出租车行业中活跃的多款手机召车软件在功能设置和技术运用方面不够成熟,如驾驶员注册准入缺乏认证、操作方式存在行车安全隐患、投诉争议处理困难等,影响了行业运价体系和营运秩序。

  在打车软件中,有一项“加价”的附加功能,乘客如急需用车,可通过加价5元、10元、20元甚至更高的价格,来吸引司机抢单。乘客“加价”的订单往往会造成部分出租车司机抢单时“挑肥拣瘦”,出现无序竞价的现象,对出租车市场的正常秩序和社会公平都是一种冲击。

  这些软件普遍存在的“拼小费”情况,让其成为在面临监管时的“致命伤”。为此,国内多地出台针对打车软件的政策,在深圳“叫停”了打车软件之后,上海传来消息,将严禁打车软件使用加价功能。地方政府对于打车软件重拳频出,让刚刚起步的打车软件命运堪忧。

  此次“叫停”其实是为“监管和规范”。相关部门严格约束的哥利用打车软件加价,也让打车APP市场面临重新洗牌。

  打车软件要获得乘客持续拥护,须不断自我完善和改进,例如对出租车设置严格的审核门槛等。打车应用开发商也需要在经营策略上做改变,如逐渐加大与政府部门的合作力度。在北京,“嘀嘀打车”和“摇摇招车”都已经与北京市官方达成合作协议。“公私合营”的模式不仅大幅增加了打车软件对于出租车的覆盖量,做到更好地为消费者服务,也让主管部门通过与成熟软件开发商对接,省去自己开发软件的成本。

  打车软件受到热捧说明其有一定的社会基础,召车软件固然存在问题、需要规范,但更需要在现有框架内调动最佳管理手段。

[作者:姜莹  编辑:]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