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即时新闻

依托传统优势产业 德国加速发展战略新兴产业

2013-05-27 18:21:00 来源: 中国广播网 
字号  

  德国鲁尔区改造后,埃森市矿业同盟工业景观(资料图)

  据经济之声《天下公司》报道,李克强总理26日到访德国,进入此次亚欧四国之行最后一站。李克强在德国《时代》周报发表题为《百尺竿头更进一步》的署名文章,开门见山阐述此访目的。在回答“中德为什么能够越走越近”这一问题时,李克强在文中写道:“原因很简单,就是双方共同利益越来越大,相互需求越来越强。”

  2012年,中德双边贸易额达1611.3亿美元,是两国建交初期的588倍,占同期中欧贸易总额的30%。目前双方已互为彼此在欧盟、亚太地区的最大贸易伙伴。

  当然,中德合作也非一马平川。李克强访德之际,中欧围绕光伏产品的贸易争端正在上演。欧盟极有可能对中国太阳能电池板征收高达47%的惩罚性关税。中德26日发表联合新闻公报,表示共同反对保护主义,愿通过对话解决光伏、无线通信产品等贸易争端。

  中德光伏产业高度依存 一损俱损、一荣俱荣

  太阳能是清洁能源,中国、德国和欧盟许多国家都把太阳能的利用放在重要战略位置来考虑,由此催生的光伏产业迅猛发展。德国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太阳能发电市场。而中国的光伏产品原材料和终端产品两头在外,高度依赖欧盟特别是德国市场。中国社科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研究员沈骥如认为,二者高度依存,一损俱损、一荣俱荣。

  沈骥如:德国也是一个光伏生产的大国,一旦大量中国光伏产品过去了,他们的一些生产光伏发电终端设备的企业受到了压力,所以德国要对中国的光伏产品征收47%的反倾销税。但是这样德国的原材料和光伏设备出口到中国来,如果中国的光伏企业大量倒闭了,基于高的反倾销税中国不会再购买德国的原料和设备,也会影响到德国的光伏产业。所以中德的光伏产业是互补的是相互的是依赖的,一损俱损,一荣俱荣。

  不仅是光伏产业,德国的其他新能源建设也是可圈可点。德国北部濒临北海和波罗的海,风力资源得天独厚。日本因海啸发生核泄漏之后,德国议会决定10年之后彻底退出核能。这让原本就占有风力发电先机的北部地区和新兴能源产业兴奋异常。而且在利用新能源发电上,沈骥如说,德国有两大技术优势:一是电机容量大,二是电网技术好。

  沈骥如:德国的新能源的开发和它的节能减排要求、绿色经济要求很好的结合在一起。日本的福岛核电站发生事故以后,德国议会已经两次做出决定,到2022年要关停所有的核电发电机。而煤炭石油排污太大,所以德国非常重视可再生的清洁能源开发。德国在90年就制定了可再生能源法,大力的推动光伏电站和风电的发展。现在光伏发电已经在德国全部用电量当中占到10%,可再生能源加起来占全国发电量的25.1%,这个是非常大的一个数字。

  新能源开发利用 德国始终走在前面

  德国是老牌工业强国,装备制造工业基础雄厚。德国在发展高端制造产业的同时,大力发展风能、生物能等可再生能源和各类节能环保技术。中国社科院欧洲研究所胡坤博士认为,正是由于工业发展对能源的不断需求,使得德国在新能源的开发利用方面始终走在前面。

  胡坤:德国的工业化时代之所以很快的强大起来,这跟它蕴藏丰富的煤炭资源是密不可分的。石油的出现使得德国煤炭上的能源优势逐渐丧失,能源的瓶颈在石油发现之后对于德国一直是一个很大的问题。本身自然资源很有限,在工业化时代环境污染的破坏程度相当大,德国国内对于环境污染的反思也比较彻底。国内对于环保的重视使得德国很自然的转向清洁的、取之不尽的可再生能源。

  实际上,新能源还只是战略新兴产业的冰山一角。金融危机后,主要发达国家都在重要新兴领域重新进行战略布局,努力保持科技前沿领先地位,以抢占国际产业发展新的制高点,德国尤其值得我们关注。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欧洲研究所王朔介绍,中德两国有很相似的发展道路,德国的战略新兴产业大多脱胎于传统产业,包括传统产业的新兴化,这也是我国可以借鉴的发展思路。

  王朔:德国在二战以后从煤钢的重工业转为了现代化的工业体系,体现了低碳、环保、高科技、创新产业领先的步伐。中国虽然是一个制造业大国,但是我们很多地方还属于粗放型的经营,能耗也比较高,有些产业还属于比较低的层次。我们可以从德国学习很多有益的经验,比如说德国的鲁尔区,现在已经不再作为重工业区,但是那里仍然集中了很多的新兴产业,包括传统产业的新兴化。

  德国大力发展低碳产业,德国环境部在2009年6月公布了发展低碳经济的战略,强调以发展低碳经济作为经济现代化的指导方针。对此,王朔认为,德国在低碳经济相关领域的有益探索对我们非常有价值,这与李克强总理的德国之行不谋而合。

  王朔:李总理访问德国的时候尤其提到了低碳的城镇化经验,德国非常注重环保,这是我们非常需要学习的。而且在德国在农业、信息、新能源汽车、新的环保技术、水处理,垃圾处理等等,这些方面对我们来说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发展电动汽车产业 中德两国在同一起跑线上  

  谈到德国的低碳经济就不能不提到德国的电动汽车产业。为减少碳排放,德国政府在2009年8月颁布了“国家电动汽车发展计划”,目标是到2020年使德国拥有100万辆电动汽车。在政府的支持下,德国各大汽车生产巨头积极跟进,大众汽车推出了新一代“E-Up”电动车,宝马、奔驰等公司在新能源汽车研发都已初具规模,多款车型即将进入批量生产。

  新能源汽车也是我国确定的七大战略新兴产业之一,我国本土汽车品牌也在积极研发电动汽车。中国社科院欧洲研究所胡坤博士认为,虽然从汽车产业角度,中国不如德国基础雄厚,但是从新能源角度说,两国可以站在同一起跑线上同台竞技。

  胡坤:对中国来说,发展电动汽车可能跟德国人有不一样的考量。德国人发展电动汽车首先考虑的是汽车,因为他们在汽车方面有优势,所以他能够把自己传统的优势产业与新兴的能源结合起来,他们能最大限度利用以前的传统优势。但中国发展电动汽车更多是因为电动,因为在上一波工业化的浪潮中,我们很多技术并没有达到人家的高度,但是在这个新的技术创新面前大家都是平等的,中国有可能缩小与西方的差距,更利于我们赶超。

  5月26日,中德发表关于李克强总理访问德国的联合新闻公报。其中除了新能源、电动汽车领域合作的内容外,还涉及到中德双方在农业、林业、粮食、消费者保护、食品安全和环保标识等领域的双边合作。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欧洲研究所王朔认为,德国需要中国的市场潜力,中国需要德国的管理经验,双方的合作具有很强的互补性。

  王朔:在中德发表的联合公报里,我们看到了关于新能源的合作,看到了农业的合作。中德的发展水平不一样,德国需要中国未来的市场潜力,中国需要德国的管理经验,双方的合作点不光是在新技术的研发上,更多的是经验的交流。不管是传统领域的合作,还是新技术领域的合作,中德之间都有很强的互补性。

[作者:吕思言  编辑:]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