堆满垃圾的四一村小学 实习生 耿尕卓玛摄
4月29日,吴先生致电本报新闻热线,称江夏区昔日的四一村小学已成臭气熏天的垃圾场,村民怨声载道。本报连续数日调查发现,这所闲置多年的村级小学,当年曾是村里最好的建筑,而现在却被“买断”使用权,成了一座垃圾场,严重影响周边居民生活……
“最好学校”成了最臭地方
5月1日下午4时许,笔者到达江夏区四一村小学,一村民马上抱怨起现在学校的“新东家”,“臭得不行,真怕会中毒”。
小学有两排平房和一栋两层楼房,空地铺满了上千个巴掌大的白色口袋,细看,才发现是快餐店的食物包装袋。捡起一个,油乎乎的,久未清除的油渍散发着一股恶臭。
好几个教室内也都堆着黑色的大包垃圾,打开其中一包,几十只小虫子“哄”地蹿了出来,捣鼓一下发现里面“内容”不少:熟食的包装袋、尿不湿、快餐店的饮料杯。粗略数了一下,黑色垃圾包有近400个。
学校一侧有一片小空地,地面已呈焦黑色。说起这事,家住小学对面的村民任颂就很气愤。4月28日晚,他接到家住河对岸村干部的电话,着急询问是否发大火了。他说,这里曾是学校操场,现在每晚9时左右,垃圾场就开始焚烧无法回收的尼龙袋等,“烧起来就跟着火了一样,浓烟呛得人无法呼吸,眼泪直流”。
村民说,起初垃圾场只是稍有异味。随着五一节前连续几天的高温天气,垃圾发酵、变质,臭气熏天,村民几乎不敢开窗。
据了解,这家垃圾场4月5日入驻四一村小学。村委会干部得知此事后,摸底发现,这家垃圾场未取得卫生、环保、工商等任何许可证。工作人员找了垃圾场老板四、五次未果,最终双方通过电话协商,垃圾场五月中旬之前撤出学校。
全区15年间停办小学217所
姚景秀今年63岁,现在是四一村村民服务中心的图书馆管理员,但村民还是习惯叫他“姚校长”。他是四一村小学历史中,担任校长时间最长的一位,见证了四一村小学从辉煌到停办的整个历程。
1980年,姚景秀被任命为四一村小学校长。1996年,学校、乡上共同出资修了一座两层教学楼,平整出了操场,终于实现了“单人单桌”。那时,有近300学生,配备了10个教师,其中1个公办教师。
随着新出生人口逐年减少,村级小学的用武之地大大萎缩。2001年,四一村小学不再招生。
2007年,村委会以7万元将村小学校校舍承包给江夏郑店的孙某,租期30年。其间,校舍先后用于生产香烛,养鸡,种蘑菇,最后用作垃圾场。
说起周边学校的现状,姚景秀不无遗憾地告诉笔者:土地堂21个村办小学如今一个不剩,仅剩新建、杨桐两个教学点。
村民:盼闲置小学变财富
年近七旬的村民蔡生之说起学校校舍连连叹息:可惜了,浪费了。
村民任贤曼抱着自己的小侄子,说很希望能用校舍建所幼儿园,这样侄子以后上幼儿园就方便了。
看着四一村小学现在的样子,老校长姚景秀不免有些伤感,他说,集中办学会优势很明显,改变是应该的,但被弃置的小学,要是能发挥这片土地的价值才更好。
四一村村委会工作人员许三英说,生源数量的急剧减少和国家政策的改变是四一村小学闲置的主要原因。对于村委会来说,能引进一家好厂是最理想的选择。之前,曾有一家浙江老板来接洽,村委会觉得很满意。但由于与郑店孙某的合同有30年之期,最后只能遗憾作罢。
江夏区教育局办公室工作人员介绍,农村小学的闲置跟学校财产的归属不清有一定关系。为了明晰产权,2006年,武汉市以市政府名义出台了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后闲置教育资产处置意见,特别把校园内外长期规划学校管理并已形成自然权属的学农基地、山林、水池、花草树木等资产,也划归为教育资产。
江夏区教育局计财科科长项宁国说,把农村闲置校产变成了蔬菜基地、幼儿园和教师周转房是目前江夏区正在推行的处置办法。
本报了解,村小学闲置实际是一个全国性的情况,如何利用各地都有一些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