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即时新闻

《美在正蓝旗》获波士顿国际电影节最佳纪录片奖

2013-05-07 16:17:00 来源: 北京晚报 
字号  

  在不久前落幕的第11届波士顿国际电影节上,由中国形象片领域标杆性人物田文导演拍摄的表现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盟正蓝旗的形象片《美在正蓝旗》,从2600多部来自世界各地的参赛影片中脱颖而出,最终荣获最佳纪录片奖。这也是他继2008年凭《美在广西》获美国里肯电影节“最佳短片”和“最受观众喜爱的短片”奖之后,再获国际大奖。

  对于不少人来说,田文这个名字还显得有点陌生,但是圈内,一有人提到《美在广西》这部中国形象片的开山之作,很多人都印象深刻。在今年1月9日揭晓的“中国十大旅游宣传片”评选中,由他执导的《美在广西》和《美在宜宾》两部宣传片同时入选,使他成为国内唯一一位有两部作品同时入选的导演。而《美在广西》是在2002年拍摄的,这也从另一方面反映了这部片子的长久影响力。

  “我现在去机房做后期,很多技术员一开始不认识我,但当被介绍是《美在广西》的导演,他们会跑过来要我签名。”1967年出生的田文,穿着一件红色的衬衫,略带腼腆地向记者说起这些趣事。现在社会上有些拍形象片的广告公司也会在自己的网站上声称,《美在广西》是他们拍的,以此来增加自己的知名度。

  给世界一个

  看中国的新角度

  波士顿国际电影节成立于2003年,自成立以来就侧重于评选来自世界各地和美国的优秀电影,包括故事片、短片和纪录片。波士顿是一个文化非常浓郁的地方,其中包括麻省理工学院、哈佛大学、波士顿交响乐团等,在美国也是一个文化高地。该电影节高度重视多元文化,曾选出许多在国际上享有盛名的电影作品,包括奥斯卡奖短片得主《西岸故事》。

  《美在正蓝旗》是为配合正蓝旗“元上都遗址”申报世界文化遗产量身制作的纪录片,田文说,片子是从2011年初开始筹备,但真正拍摄只有4个月。草原5月份才停暖气,6月份草原才变绿,8月份草原就开始变黄了,10月份开始供暖。真正能拍草原绿色的只有短短的两个月。

  虽然主要的目标是推出“元上都遗址”,但田文在短短的12分29秒的片长中,却将锡林郭勒草原的多种文化交织在一起,展现了出来:插在杆子上的马头琴,随处散落的蒙古敖包,追逐的骏马和低得仿佛触手可及的白云,还有那激情澎湃的摔跤大赛,每一幅画面都美轮美奂,充满了诗情画意。看过这部片子的人都惊叹于这片草原所具备的美:辽阔、肥沃、粗犷、温柔、华彩以及充满了生命的力度。

  在波士顿,一位老外在看后,跑过来激动地跟他说,“你是第一次从这个角度让我看中国。”

  在多年的申请后,元上都遗址已于2012年6月29日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成为了我国第30项世界文化遗产,这也是全世界游牧民族当中唯一一个成功申请为世界文化遗产的地方。在采访的当天早上,当地的一名领导还给田文发信息,表示感谢,“这次你立了大功了!”

  多元化的中国

  要能包容不同的观点

  为了拍摄此片,田文组成了一个70人的拍摄团队,租借了最顶级的设备,其中包括阿莱435胶片摄影机和爱丽莎数字摄像机。此外,他还找来了合作多年的一名美籍华人摄影师,这位摄影师一直都在欧洲拍片,平常工作安排得满满当当的,要想找他,必须半年前提前预约。

  片子2011年11月份就制作完成,并开始播放和推广。但是客户会过几个月提出一些建议。比如他们认为藏传佛教中出现的喇嘛镜头偏多,希望能够删掉一些。经过耐心地沟通和修改,直到去年才最终定稿。

  此次在波士顿还发生一个小插曲,在一次公共展映时,由于放映的画面精度达不到田文的要求,他当着在场的几百名观众的面就提出不满,但一说完,心理就有点后悔,“这会不会影响我们的评奖。”

  最终本片获得波士顿电影节唯一一个纪录片大奖,让田文自己都觉得有点惊讶,因为参赛的其他片子中有不少很人文的片子,在以往,这些反映弱者群体的片子往往是获奖的大热门。

  田文说,有些导演喜欢展示自己民族中的缺点和不完美之处,那种东西不是不好。一个开放的社会,因该能容纳不同的理解不同的观点,“我希望用一种很诗意的方式去表现中国,用一种自然的方式把这些人文景观展示给他们看。”

  “如果他们能够接受我们,对于他们来说,也是一种颠覆。”

  这次得奖对他最大的启发是:传递正能量一样能够赢得别人对你的尊重。只要你的心灵是坦诚的,干净的,一样能打动人。

  从《美在广西》开始,田文创造的“美在系列”就打造出了属于自己的特色,一改过去那种靠旁白来拼命解说的做法,而改用世界名人的评价来做画面之间的隔断和提炼。这既提升了说话者的分量,同时又能让观众把注意力集中在那些精美的画面上。

  在《美在正蓝旗》中,田文试图再次突破以往的创作理念,这一次,改用抒情的文字字幕来做隔断,王家卫在《花样年华》和《一代宗师》中就大量使用了这种方式。创新的同时也给自己提高了难度。没用旁白,十几分钟片子中都必须是幅精美的画面,“你要在一个地方找出几个美的镜头很容易,但是要想找出十几分钟精美的画面,这是非常难的。”

  拍形象片,最难的是资料收集阶段,每拍一个地方,都要看大量介绍当地的书和地方志,到当地踩点取景,这个过程最辛苦。但这样做后,再跟专家委员会谈的时候,基本上心中就有数了。到了真正拍摄阶段,反而轻松不少。

  过去地方上很愿意让领导们“入镜”,为此,田文就找各种借口拒绝,其中一个主要借口是,领导们几年后换届时要退下,这样片子就需要修改后才能继续播,如果领导不入镜,就可长期使用。

  田文说,形象片是用广告的语言和语法来组织的,需要在最短的时间里打动人。“那一瞬间打动你的时候,你就要把他传达出来。”电影如果出了小差错,还可以通过情节来弥补。但广告短短的几分钟中不能有任何失误,“连演员的袜子上有一道划丝,我都不能容忍。”

  田文发现,每拍完一个地方的形象片,自己的团队成员都会不自觉地爱上了这个地方。中国的地方这么大,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的独特魅力。《魅力安徽》中徽文化,带着水墨般的江南写意气息;《美在广西》中的广西,有种特别的灵秀和清澈;在拍摄五粮液故乡《美在宜宾》时,拍摄的3个月中,只有两天没有下雨,但田文突然发现,长期阴雨下的宜宾却有着醇厚绵长的朦胧之美。

  到今天为止,田文仍然对最早拍摄的《美在广西》情有独钟,“拍片子是需要天时地利人和的,这些东西很难都完美地碰在一起,但《美在广西》却做到了。”

  “如果问我的风格是什么,可以说我一直在用减法。因为现实中的东西已经够多够乱,我必须过滤掉多余的东西,将自然和人文本来的精髓传达出来。”

  田文今年的工作已经排满,除了马上要去海南拍片,今年还要到法国和瑞士拍两部广告,还有两个国内当地政府的邀请在等着他。也有人劝说他去尝试拍电影,但他说,术业有专攻,我希望拍摄的形象片对得起老百姓的眼光,对得起所拍摄的这方热土,对得起当地政府对我的信任,对得起我的创作尊严,“到目前为止,我还很坚定,我这条路还很长,我还能做的更好”。 本报记者 王金跃 J166

  好的形象片要懂得“拒绝”

  田文说,跟其他的形象片导演相比,自己要幸运很多,最大的幸运就是自己一直是卖方市场,可以主动挑选合作的项目。“一年可能有8部以上的片子来找我,我们可以选择其中的3部来合作。这五年以来都是这样。”

  选择的标准是双方要合得来,有共同的价值观和诉求,如果客户提出很多违反创作规律的东西,“比如对方太强化地方经济部分,我可能会选择放弃。”

  他也不干先接过来,再找别人代做的把戏,“这样是自己砸自己的牌子。”

  几乎所有的地方都会提相似的要求,第一要求就是全面,尤其是对于当地的经济部分和支柱企业,要展示的比较充分;对当地的自然风光人文景观,也要浓墨重彩地书写。“说穿了,就是全面,丰富,面面俱到。”

  “形象片最难的地方在于,你既要表现它的特质,又要符合艺术家的眼光,最重要的是你要满足当地政府的需求,还得让世人看完之后心驰神往。”

  这期间,很考验沟通能力,田文的诀窍是,先跟他们处成朋友,成了朋友后,沟通起来就方便多了,在沟通的过程中,再寻找双方的共同点,把自己喜欢的,坚持的部分尽量保留下来。

  要拍摄一部城市形象片,大部分地方都会成立一个专家委员会,要多次论证,脚本修改七八稿是常事,限制很大。还有招投标时,有些竞争对手会拼命压价。在这种情况下,自己也不得不跟着降价,“但原来的价格往往是做一个预想中完美作品所必需的,但很多决策人不这样认为。”

  竞争激烈且混乱,成了制约城市形象片发展的一个主要因素,有些当地的电视台会觉得被外人抢标了,没有脸面,“他们也会使劲压价。”

  很多人认为,我能做专题片,就能做形象片。“其实它不是一个纯粹的艺术行为,好的作品除了要有好的设备外,后期也要下很大的工夫。每一秒每一帧都是要花钱的。”

  形象片不是纯粹的艺术行为

  心灵的纯净镜头才美

  在有些人眼中,城市形象片跟那些制作粗糙的专题片相比,差别不大,但在田文眼中,两者就是毛坯房和精装房的区别,差别大了去了。

  田文担任过上海世博会期间安徽馆的总导演,在上海呆了7个月,在看了几百个场馆的风格后,最后总结出两字:人性。“所有的场馆,不管它的声光电表现如何丰富,最后要说的无非就是普世价值和人性。”

  所谓的国际化,其实就是一个条形码,要符合基本的条件,才能被大家认可和接受,就像商品在进商场之前,需要贴上条形码一样。“我们要寻找的就是不同价值观当中的共同点,形成文化条形码,通过条形码去打动别的国家的观众。”

  拍城市形象片,田文最看重的是心理的纯净,一个片子其实是反映了一个导演的价值观,他一直认为,镜头美不美跟创作者的心灵干不干净有很大的关系,创作者拍出的镜头能够折射出他的灵魂。“你的心理越纯净,出来的镜头就越干净。”

  这一点,也是他对那些人文景观和古迹保护的态度,就是不刻意矫枉过正,不造假,不搞塑料花之类的面子工程,“历史的那种沧桑和机理不是后天能够贴出来的,即便贴出来,那种风雅也没了神韵和灵魂。”

[作者:蒲希茜  编辑:]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