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部接地气 乡村变美丽
——武宣县转变干部作风力促“清洁乡村”建设
阳光下,溪流清澈见底,潺潺之声可闻,几个孩童赤着脚在溪流中间打水仗,嬉笑着打闹……在武宣县三里镇双龙村三江坝上,当这幅久违的农村美景重映眼帘时,许多人感慨万千:这不就是我们童年时农村的真实写照吗!
这些年来,农民的收入增加了,然而农村的居住环境不尽如人意:溪流被脏污,村子里污水横流、垃圾遍地,猪圈蚊蝇乱舞、脏乱不堪……
要彻底改写这种“脏乱差”的历史!今年3月份,武宣县提出了建设“清洁乡村”五年规划。
“县委、县政府决定,在清洁家园、水源、田园的基础上,通过基层党组织,引领村庄规划建设、培育致富产业、构建和谐文化,使农村实现洁、净、美、富的‘美丽乡村’目标,让城里人向往、农村人留恋。”县委书记何基敏说。
万名干部入村服务美丽建设
俗话说:村看村,户看户,群众看干部。武宣县将“清洁乡村”建设作为干部作风转变的有效载体,实施“万名干部进村住户”活动,服务“美丽乡村”建设,引导全民参与。
“走,到农村去,到群众家里去。”全县干部、党员一呼百应入村住户,找村里的群众谈心交心,宣传十八大精神和党的富民惠农政策,对照各村屯的村庄环境,促请群众积极投身环境整治,群策群力改变家乡面貌。
美丽乡村建设中,最缺的就是钱。该县领导深入村屯进行专题调研,提出“试点先行、以点带面、整体推进”的思路,采取“打包”的办法,整合一事一议、扶贫开发、危房改造、土地整治等涉农项目资金,倾斜支持美丽乡村建设,集中建设示范村,做到建成一个、完善一个。同时,该县确定,从今年起至2017年,县财政每年筹措资金1370万元用于“清洁乡村”建设,5年共投入6850万元。
三里镇上李屯是水果专业村,在村民的心中“寸土就是寸金”。“修路要占用农户10多亩地,村容村貌整治要拆掉棚舍152间,没有一个人持反对意见,这得益于村党组织发挥作用。”宣传委员赵睿告诉记者,上李屯党支部书记林加香先后组织村民开了17次会议,村里成立了清洁组、协调组、修路组等8个小组,村民自发组织起来清理村中河道里的垃圾杂草,拆除旧棚舍105处,村民们还自发捐资2.4万多元。
如今的武宣,美丽建设高潮迭起,全县申报创建“美丽乡村”示范村已有8个村屯,在县委的统一领导下,形成了党政齐抓共管、职能部门各负其责、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格局。干部“结一联十”让美丽持续 在建设“美丽乡村”的过程中,该县始终保持着清醒的认识:绝不能停留在整治环境、扮靓村庄外表上,关键要有内涵,要有解决农民发家致富难题的办法。
为此,该县紧扣生产要素,把扶贫工作和“美丽乡村”建设工作结合起来,“输血”与“造血”并进,培育农民增收产业。
“每一名干部、党员都有自己的1户结对帮扶困难户和10名普通群众联系户,帮扶联系台账农户手上和县基层办各存一份,年终要对照台账验收帮扶结果。”县委组织部门牵头组织开展了“结一联十”活动,重点推进高效生态农业品牌化经营、家庭农场集群化发展,培育产业大村、经济强村。
黄茆镇上额村是该县南部一个偏远贫困山村,2012年农民人均收入仅为2850元。市、县两级组织部门到该村挂点联系后,把帮扶任务落实到人到户,引导农民以“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发展肉牛养殖。
“这些小牛我们只负责喂养,不用出本钱。”在新建好的牛舍里,村民黄玉秀告诉记者,现在她喂养的10头小牛是从企业领回来代养,牛长大后除去小牛的重量,增加部分按市场价计算,每头牛的增值部分就是她家的收入。
“下一步,我们将筹划充实、完善清洁乡村建设内涵,推进美丽乡村往更深层次发展,把美丽乡村建设成具有便民服务网、专业合作社、文化功能室等配套设施的综合体,不断提升为百姓服务的水平。同时,把美丽乡村建设与农家乐、乡村旅游等结合起来,拓宽村民增收路径,让美丽乡村成为幸福家园。”县长韦德斌说。(记者 李 贤 本报通讯员 陈冬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