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声论证直接产生战斗力
上世纪90年代初期,论证工作处于一种非常尴尬的境地。虽说是该室的主业,但却没有经费、没有项目、没有实验室。一次,刘清宇参加一个座谈会,一名权威专家议论,“论证工作其实就是把别人的东西拿过来抄抄写写。”
听到这句话,刘清宇“蹭”地站了起来,“我不同意您的看法。您是行业的权威,应该知道论证的重大社会价值,它直接影响着装备技术的发展和国家资源投向的对错。同时,论证有它的科学内涵,论证研究人员需要具备广博的知识和创造能力。但是,我们缺乏重视软科学研究的文化,更缺乏高水平水声论证研究人才,您是搞教育的,应该想办法去培养适合论证工作的专业人才,而不是给论证工作泼冷水。”
有了这样的认识,研究室不少人横下心来,一定要把论证搞好。多年后,刘清宇仍然记得当年他和凌青在中关村一家小餐馆边吃饭边讨论工作的情形。从那时开始,他们达成共识,首先把战场搬到实验室,也就是搞仿真,然后在仿真平台上开展装备论证研究。
随后的日子里,刘清宇和凌青俩人明确分工,凌青承担当前的论证工作,刘清宇全力以赴从事建模仿真技术研究,这种相互支撑的合作在不知不觉中持续了十多年。
“当时凌总和我兵分两路,他那边承担各种论证任务,是我专心研究的庇护伞,我这边打牢基础,是他论证走向科学化的希望。我们都明白,两军会师之日就是论证能力上台阶之时。”刘清宇说。
“作战模拟是现代战争的实验室”,这是著名科学家钱学森早在20世纪70年代的预言。然而,实现这个预言意味着要进行大量的建模。仅海底结构的不同,山脉还是平原、泥底还是沙底,就要建立几十个模型。在领导的支持下,凌青和刘清宇带着同事们,在没有课题支撑,没有科研经费的情况下,放弃了休息时间,投入到这场鏖战中,先后建立了数百个模型。在进行逼真度的验证时,他们铆在舰艇上,结合部队的日常训练,一个数据一个数据的检验。整整忙了两年,才把首轮逼真度检验完成。
“现在又不打仗,你们怎么天天加班?”一位科研人员的爱人问道。他们说:“正因为我们天天加班,才不会轻易打仗。”
十五年磨一剑。有了前面十几年的积淀,已是研究室主任的刘清宇满怀信心地接下了一次模拟对抗演习的任务。于是,刘清宇带领科研人员常住在了实验室,一连3个月加班加点、没日没夜地干……
演习开始了,看着红蓝部队进入模拟对抗战位,听到总导演宣布对抗开始的口令,潜艇、水面舰艇编队、反潜飞机等兵力开始了一场悄无声息但决定生死的水下信息对抗作战。
导演区清晰地战报传达和导调口令,红方区艇长的凝重和房间里此起彼伏的敲击键盘声,蓝方区编队指挥员的命令和舰长、机长网络协同,似乎正在把十五年前中关村一家小餐馆的梦想演绎成现实。看着来自各舰队的指战员紧张专注的操作,课题组成员同样高度紧张,这个系统的开发毕竟仅仅只用了3个月,在几十个参训人员的同时操作下,系统会不会死机?仿真结果是不是逼真?功能设计是否有缺陷?……
三天的模拟对抗结束了,一名部队指挥员感慨地说:“一次推演,比两次远航训练收获还要多!”
一位领导专门找到刘清宇说:“我干了几十年潜艇,见过各类模拟系统,你们开发的这套系统是我见过的最好的,也是部队最需要的,希望你们尽快完善,配发部队。”
为使仿真系统更贴近实战,刘清宇带领着研究团队,与多个部队达成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建立了联合科研基地,无偿为部队提供技术支持,同时通过部队收集和验证有关数据,系统不断得到完善。
这也从一个侧面验证了刘清宇的观点,“论证技术直接产生战斗力”。同时,在为保障论证而开展的建模仿真研究过程中,突破的关键技术和开发的应用系统已经获得了两项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这一系列研究成果在海军兵力行动、重大演习、部队训练、装备发展研究等方面得到了广泛应用,取得了显著军事经济效益。
“为了搞论证,不得不搞仿真,结果仿真搞的比论证还复杂;为了搞仿真又不得不搞海洋环境和目标特性研究,结果这两个领域又比仿真工作复杂庞大。”刘清宇说。如今,该室的研究呈现金字塔形状,越是基础的,研究就越是广泛和深入,而塔尖就是装备论证研究。
“只有执着于面向目标去行动、去冒险的人才能具备一种‘火’的精神,他们会在燃烧自己的同时点燃别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