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即时新闻

冬季艾灸保暖护阳:耐心坚持 找准穴位 循序渐进

2013-01-15 11:23:00 来源: 南方日报 
字号  

  冬季,身体易受寒气影响,呈现出阴盛阳衰,机体的生理功能也会发生变化,成为各种疾病的高发季节。在中医看来,对于冬季养生,补阳尤显重要。广东省中医院传统疗法中心主任、博士研究生导师陈秀华教授介绍,艾草经燃烧后,作用力更强,加上火本属阳,所以艾灸是补阳有效的方法之一,尤其适合畏寒的老年人。

  脾肾虚损 阳气不足

  随着年龄老化,人体脏腑功能也逐渐衰退,中医有“年过半百,气血自半”的说法,就是指老年人元气虚损,机体的功能活动低下或衰退,抗病能力随之下降。陈秀华介绍说,脏腑阴阳气血虚损,是老年病的主要病理基础,脏腑虚损尤以脾、肾之脏最为多见。

  “脾肾虚损,在老年人更多地表现为阳气不足”,陈秀华说,尤其是在冬季,许多老年人会表现出面色淡白,精神萎靡,嗜睡喜卧,畏寒肢冷,倦怠乏力,腰酸腿软无力,肢体浮肿,小便清长等症状。中医讲究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冬季调养,重在脾肾。人之阴阳与生俱来,须得到后天的不断补养、充实,才能维持长久。且人之老年,多为脏腑功能虚弱,阴阳失调,精血耗损的表现,故治疗老年病时多偏重于补益。

  调和阴阳 温经驱寒

  艾灸疗法的产生,在我国已有数千年历史。陈秀华介绍,所谓艾灸,就是通过烟熏火灼把艾草的药力通过穴位经络带到人体的病痛之处,借其温热刺激及药物作用,温通气血,扶正祛邪。艾灸具有调和阴阳、温经驱寒、温阳补气等治病养生功效。

  说起传统中医疗法,大家更熟悉针灸,在陈秀华看来,针灸和艾灸可谓一脉相承,都是建立在人体经络穴位的认识之上。不过二者有不同的治疗方法,针刺产生的只是物理作用,而艾灸是药物和物理的复合作用,针刺之法主泻,艾灸之法主补;当然,针法和灸法同样都有补泻手法,但两者治疗疾病的范围的确有区别。古人云:“针所不及,灸之所宜”,指的正是两者其中的区别。产后或术后体虚、气血两亏、老人小儿,不适合针刺治疗,选艾灸更好。

  陈秀华还谈到,艾灸疗法的适应范围比较广泛,在中国古代是主要治疗疾病的手段。艾灸用于治疗内科、外科、妇科、儿科、五官科疾病。尤其对肩周炎、颈椎病、腰椎病等骨关节痛症,以及妇科痛经、哮喘、慢性胃肠炎等有一定效果效。另外,艾灸的方法主要有四种:直接灸、悬灸、艾灸器温和灸,隔物灸。这几种艾灸的方法原理相同,都是用点燃的艾条熏灸人体腧穴,从而达到治病养生的作用。

  保暖护阳 灸准两穴位

  针对老年人冬天怕冷,出现阳气不足的表现时,怎么样用艾灸疗法为老人保暖护阳呢?陈秀华推荐两个行之有效的穴位:命门和足三里。

  命门,又名督脉之穴,位于背后第二腰椎棘突之下与脐相对。命,人之根本也;门,出入的门户也,其气与肾通。命门之火就是人体阳气,从临床看,命门火衰的病与肾阳不足证多属一致。本穴因其位处腰背的正中部位,内连脊骨,故艾灸命门穴可强肾固本,温肾壮阳,强腰膝固肾气。艾灸命门穴又疏通督脉上的气滞点,加强与任脉的联系,促进真气在任督二脉上的运行。

  足三里为足阳明胃经之合穴,是五输穴之一。足部被称为是人体的第二心脏,且往往寒由脚生,阳气不足时足部常明显地表现为脚部怕冷。足三里穴位于足部膝眼下三寸,胫骨旁一寸。艾灸足三里部位,一方面可改善足部怕冷症状,另一方面,阳明经为多气多血之经,而足三里是阳明经的合穴,是人体经气深入合于脏腑的部位,故调补足三里,是养生保健,保暖护阳的要穴。

  颈肩劳损 艾灸有优势

  陈秀华还谈到艾灸在缓解颈肩腰部慢性劳损带来的全身酸痛方面有独特效果。作为一种天然外治疗法,艾灸很容易让人接受,非常适合家庭自我保健以及各种保健按摩理疗店做康复治疗用。

  陈秀华介绍说,达到防治肩颈腰部疼痛的效果,关键是取对穴位——阿是穴。取穴时,自己俯卧在床,放松腰部,请人用手指在自己腰部从脊柱和脊柱两侧从上至下逐一按压寻找,如果按到某处自己觉得酸痛异常,就是“阿是穴”。灸腰背部自己不易操作,可用艾灸盒灸治。灸时一定要持续不移地灸一处阿是穴,以灸感扩散到整个病痛处为止,最好能灸到周身或腰部微微出汗,此时,就会觉得一身轻松,腰部异常温暖舒适。随着治疗的深入,阿是穴的位置是会移动的,每次灸前需注意查找。另外,一个阿是穴消失后,别处可能出现一新的阿是穴,这种情况特别是在灸了数次症状明显缓解后最易出现,要注意及时调整。

  当然除了艾灸,还要注意对颈肩腰部要进行保暖;其次纠正自己的不良姿势,避免久坐,1个小时左右应该起身活动一下,如扭脖子,耸肩,扭腰等。

  高血压不宜艾灸

  艾灸虽适合家庭日常保健之用,但陈秀华提出,也有一定的适应人群、禁忌和注意事项。

  并非所有人都可以做艾灸,不论外感或阴虚内热病症,凡极度衰弱者亦不宜艾灸,如阴虚多梦、遗精、咯血吐血、心悸怔忡、高热昏迷、肝阳头痛等一切阴虚阳亢、邪热内积的病症均当禁止艾灸。过饥、过饱、酒醉、孕妇,还有脉搏每分钟超过90次以上者禁灸。

  此外,伤寒、麻疹等传染病,以及急性阑尾炎、急性腹膜炎、大叶性肺炎、高血压病等也不宜灸。

  -提醒

  艾灸注意事项

  1、耐心坚持

  施灸时要注意思想集中,不要在施灸时分散注意力,以免艾条移动,不在穴位上,伤到皮肉。对于养生保健灸,则要长期坚持,偶尔灸是不能收到预期效果的。

  2、找准穴位

  要注意体位、穴位的准确性,体位一方面要适合艾灸的需要,同时要注意体位舒适、自然,要根据处方找准部位、穴位,以保证艾灸的效果。

  3、循序渐进

  初次使用灸法,要注意掌握好艾条用量,建议先从小剂量开始,如用小艾炷,或灸的时间短一些,待身体适应、方法掌握准确后,再加大剂量,循序渐进。不要一开始就大剂量进行。

  4、时间过长易上火

  注意施灸的时间,时间过短效果欠佳,时间过长易上火伤阴。有些病症还要意施灸时间,不要饭前空腹时和在饭后立即施灸,饭后半小时内不宜温灸。如冬季,脾肾阳虚的失眠患者最宜在临睡前施灸。

  5、防止烫伤和感染

  化脓灸或因施灸不当,局部烫伤可能起疮,产生灸疮。若出现水泡,小者可自行吸收,大者可用消毒毫针刺破放出水液,再涂以獾油或龙胆紫,并以消毒纱布包敷。瘢痕灸后,可在局部盖以消毒敷料,以防止摩擦,预防感染,保护痂皮。若并发感染,灸疮有黄绿色脓、液或有渗血现象,可用消炎药膏或玉红膏涂敷。

  6、注意保暖

  因施灸时要暴露部分体表部位,在冬季要保暖,同时还要注意室内温度的调节和开换气扇,及时换取新鲜空气。温灸后半小时内不要用冷水洗手,3小时内不要用冷水洗澡。温灸后要喝较平常更多量的温开水(绝对不可喝冷水或冰水),有助排泄器官排出体内毒素。

  -贴士

  晕灸处理方法

  晕灸虽不多见,但是一旦晕灸则会出现头晕、眼花、恶心、面色苍白、心慌、出汗等,甚至发生晕倒。出现晕灸后,要立即停灸,并躺下静卧,再加灸足三里,温和灸10分钟左右。记者 李劼 通讯员 吴远团

[作者:蒋妍  编辑:]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