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即时新闻

中国极不平坦战略机遇期 将发展导入更科学轨道

2012-09-17 10:05:00 来源: 《瞭望》新闻周刊 
字号  

  非常之时的大气魄与大视野

  抓住国际金融危机形成的倒逼压力所带来的机遇,见事早、行动快、积极应对,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增添推动力

  2008年9月,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在全球迅速蔓延。外贸出口增速大幅回落,订单减少,工厂停产,许多工人失去工作,大批农民工不得不提前返乡,企业效益下滑、财政收入减少……这场上世纪30年代以来最严重的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发展带来的冲击是巨大的。

  不仅如此,“这场国际金融危机与中国发展方式转变、经济结构调整的关键时期不期而遇,新的挑战与既有矛盾相互交织,加大了我们解决问题的难度。”这是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最严峻挑战。能否遏止住经济增长下滑态势,保持经济良好发展势头,无疑是对党执政能力的重大考验。

  非常之时,行非常之策,需要大手笔的气魄。面对严峻复杂的经济形势,党中央、国务院果断决策、从容应对。“出手要快、出拳要重、措施要准、工作要实”成为中央对这一时期工作的明确要求。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提高出口退税率,下调金融机构存贷款基准利率和存款准备金率,下调证券交易印花税,实施4万亿人民币经济刺激计划,迅速推出进一步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十项措施,全面实施并不断丰富完善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的一揽子计划和政策措施,统筹做好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各项工作,为经济发展不断注入强劲动力。

  在全球化深入发展的今天,全球性金融危机需要全球携手面对。作为一个与世界经济紧密联系的世界主要经济体,我国必须走到国际社会讨论和处理重大问题的前台,在推动我国经济走出危机和推动世界经济复苏中更有作为。在国内“争分夺秒”应对危机作出重大决策的同时,我国领导人频繁出席国际会议和外访,在G20峰会、“金砖国家”领导人会议、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上发出加强国际合作、共同应对挑战的呼吁,提出在应对危机中推进国际金融体系改革,反对贸易保护主义,支持发展中国家发展等一系列政策和主张,为促进我国和世界经济的复苏发展奋力而为。

  非常之时,更需要大视野的谋略。抓住危机形成的倒逼压力所带来的机遇,加快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正是这样的谋略和举措。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冲击,表面上是对经济增长速度的冲击,实质上是对经济发展方式的冲击。综合国际国内形势看,“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已刻不容缓”。正因如此,在应对危机之初,中央强调“越是在加大力度保增长的时候,越要重视质量和效益,加快发展方式转变,把实现保增长的目标建立在提高质量、优化结构、增加效益、降低消耗、保护环境的基础之上,实现既保持增长又提高质量的双重目标”。

  2010年2月,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将主题锁定“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旨在加强思想统一、凝聚发展新共识。胡锦涛总书记强调,“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关键是要在‘加快’上下功夫、见实效。”要求在经济结构调整、产业结构调整、自主创新、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生态文明建设,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文化产业、对外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等八个方面采取有效措施,突出重点,协调推进,把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战略任务进一步落到实处。

  惊涛拍岸自岿然。到2009年第三季度,我国经济增速已达到8.9%,经济增长明显下滑态势得到有效遏制,中国经济的航船逐步走出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的惊涛骇浪,在全球率先实现经济形势总体回升向好。更为重要的是,在这一过程中,转方式、调结构、扩内需取得了明显成效,为在后国际金融危机时期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创造了条件。

[作者:马学玲  编辑:]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