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中秋节,全国小型车辆将迎来首个高速公路节假日免费通行日。据媒体近日报道,截至目前,大多数省份仍未明确出台机场高速是否免费等相关细节措施。
节假日高速公路免费的消息,让渴盼减负便行已久的国人欢呼雀跃,但与之形成鲜明反差的,却是地方政府的沉默观望与路桥公司的持续抵制。节假日免费通行的惠民之举缘何遭遇政策棚架?“执行难”的背后又有怎样的利益纠结?
客观地讲,高速公路实行节假日免费通行后,的确有可能带来交通格局的显著变化,比如车流量的急剧增加、收费与免费车辆的协调管理等等。但从众多业内人士的“诉苦”中,给人们的感觉似乎不是难在“技术”层面,而是纠结于“利益”受损。据专家测算,几个重大节假日加在一起,全国每年将减少200多亿的收费收入。而具体到某个路桥公司,他们更是在意车流量加大后管理人员的增加和养路成本的上升。
换句话说,就是对“免费”车辆进行的“无偿”服务导致经营者的利益亏损。这无疑是从一己私利的角度解读政策的效应。但需要提醒的是,8天的免费通行又让有车一族得到多少实惠,这个民生账又该如何算?
事实上,国家在推出这一惠民举措时,也是进行了充分的调查研究和科学论证,尤其是倾听了民众对高速公路延期收费、超额收费、无限期收费现象的诟病呼声。为了平息人们的内心积怨,地方政府和有关公司作出一些经济牺牲、为民让出些许利益又有何不可?正如有网友质疑,“几个节假日不收费尚且如此之难,全部取消路桥费的公益回归恐更是遥遥无期”。诚然,身为企业实体的路桥公司不可能不算计经济得失,但在彼此关联、相互依存的人文社会,凡事总要顾及社会大局和民众效益,既然国家已经出台了相关政策,地方政府和相关部门就应当顾全大局,顺势而为,协助国家把好事办好。社会和谐才是公路收费盈利的最佳环境。
其实,“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早已是国家政令不畅的潜规则。联系到日前新校车遭遇的“上牌难”,同样也是缘于地方“实施细则”的配套迟缓。如果说新校车上路难是基于“责任难当”的忧虑,那么,此次对高速公路免费通行的不积极和慢作为,则应当归属于“利益难舍”。毕竟公路收费曾被喻为地方政府的“摇钱树”、“提款机”。由此看来,践行“高速公路节假日免费通行”的惠民政策,还需激发地方政府的民生情结,只有树立执政为民的理念,才会有让利于民的行为,正所谓“只要思想不滑坡,办法总比困难多”。但愿各地政府都能尽早合格地通过“高速免费通行”的民生大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