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恭志(左)为孩子们发放自己主编并自费出版的《还想看电影》一书并题写赠言。书里收集的是孩子们的200余篇电影观后感。
记者 龙军摄
“农村电影放映工程,是国家公共文化服务的重点项目,也是老百姓喜爱的民生工程。我愿意为此一辈子辛勤耕耘,永远做乡亲们的快乐使者。”——马恭志
马恭志扛起一台重达80公斤的小型发电机,并不感觉吃力。
他说,这是20多年来锻炼出来的。
马恭志是湖南省永兴县柏林镇乡村电影放映员,因曾患小儿麻痹症,双腿萎缩、行动不便,身高也不足1.5米。在他20多年的电影放映生涯中,他放映电影5.3万多场,观众达250余万人次。
1988年,马恭志15岁,家里人拿出仅有的360元积蓄,给他买了台老式8.75毫米的胶片电影放映机,主要负责柏林镇片区的电影放映工作。
那时,部分山村还没有电,每放一场电影,发电机、放映机、影片、银幕等一共100多公斤的行当全靠挑着去。马恭志的父母亲也就成了他的得力助手,几个人吃力地运输着笨重的设备,年复一年地走在山间小道上。
1996年,马恭志买了一套较为轻便的放映设备。1998年,已经当上企业老板的同学看到他生活困难,就资助了他2000元钱,这在当时,可不是一笔小数目,马恭志却将这些钱用来送电影下乡了。
“为了感谢同学,我为此制作了一段幻灯片广告在片头播放。”马恭志说,这件事也给了他很大的启发,放电影之前播放幻灯片,向观众宣传党的政策、法律法规、农业科技和道德礼仪等,促使他开辟了乡村电影市场“影企合作”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从此,马恭志不仅放电影,还自己动手“做电影”。这巴掌大的幻灯片,制作起来,还真不容易。他把废旧的玻璃裁成一块块整齐的小玻璃,再刷上粘性很强的广告粉,然后在上面写字、画画。
20多年里,他制作了4500多张幻灯片。每场电影播放前,马恭志都会先播一段用幻灯片制作的“加演片”。
如今,马恭志用DV数码摄像机拍摄“土电影”,把乡亲们的身影搬上银幕。
如今,马恭志已先后获得“首届感动中国文化人物”等10多项荣誉称号,2011年当选为湖南省第十次党代会代表,今年,又当选为党的十八大代表。
从放黑白电影到彩色电影,从胶片电影到数字电影,从制作幻灯片到用DV摄像机拍摄制作“土电影”,马恭志说,“电影是我一生的事业,我要为乡亲们放一辈子电影。”(本报记者 龙 军 本报通讯员 许群飞 王富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