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即时新闻

开封“天下第一碑”:唐文宗为讨好地方军阀而立

2012-09-05 14:24:00 来源: 大河报 
字号  

  总策划 王守国 刘书志

  □执行 记者 谷武民 首席记者 张志立 文

  记者 李康 图

  燕赵之地听豫音 开封、大名“一家亲”

  9月3日,离开滑县道口,一路向东,采访车越过一片片玉米地,由安阳市内黄县楚旺镇进入河北省邯郸市大名县境内。大运河在大名县流淌出90余公里的碧波后进入馆陶县境。当日上午,大名县县委宣传部宣传文化科的李科长热情接待了我们,说起“鼎鼎大名”,李科长一口地道的开封话让我们吃惊不小。

  大名,这个名字并不陌生,《水浒传》里那个文武双全的玉麒麟卢俊义就从这里走出,上了梁山坐了第二把交椅,在当地留下一段关乎忠义的传奇佳话。

  卢员外的家园就在大名县大街乡。公元1042年(庆历二年),宋朝皇帝特意将大名升格为陪都,因为在东京汴梁北方,故名北京。如今的大街乡所在地地下埋藏着陪都许多不为人知的秘密。

  李科长浓郁亲切的开封话道出了千年之前,两座城市的唇齿相依和频繁互通。隋唐大运河一脉相连,宋朝的官员、商人、文人穿梭于东京北京之间,意识流、货物流、文化流互为融合,难怪千年之后这里的“开封乡音”依然如故,让人顿生“直把大名作开封”的感慨。

  我们匆匆的身影出没在村巷地头,目睹一座座民房交错而起,闻听恬淡闲适中一两声鸡鸣狗吠,实在想象不出那时的宋城在享有“千百处舞榭歌台,数万座琳宫梵宇”这样赞誉下,到底是怎样一种芳容。

  1401年,一场洪水淹没了这座城市,也淹没了大名重新崛起的超级美梦。

  “天下第一碑”的阴差阳错

  与宋陪都同样让大名人觉得“有面子”的,当数一通“巨无霸”石碑。9月4日下午,采访团驱车来到大名县城东3公里的石刻博物馆。

  未进大门,一庞然大物直愣愣冲入眼帘——全国最大的古碑“五礼记碑”位于该馆正中央。走近一看,这巨碑自下而上,由基石、龟趺、碑身、碑额四个部分累叠而成,通高近12米,宽3.04米,厚1.13米,重140.3吨。

  该县文物所的陈老师介绍说,据专家考证,它为我国现存最高、最大的碑。

  碑的背后,一系列阴差阳错的故事接力上演,听来叫人有点匪夷所思。

  这通碑原是唐碑, 唐文宗时期,设于大名一带的魏博节度使何进滔飞扬跋扈、不可一世,皇帝为了讨好这个地方大军阀,违心地钦命著名书法家柳公权给老魏撰写了“德政碑”,立于唐开成五年(840年)。

  明显有违帝王礼制,看似荒唐的立碑闹剧在北宋出现变调。北宋大观二年(1108年),宋徽宗修编《五礼新仪》,诏谕大名府尹梁子美为《五礼新仪》立碑刻记。

  这梁子美为讨好皇上绞尽脑汁,可一时找不到合适的好石材,干脆毁了“何进滔德政碑”,就地加工,以其巨石改刻成《五礼新仪》。

  老魏的荒唐碑摇身变成了宋徽宗“御制大观五礼之记”,皇家的正统和礼制被发挥到极致!

  更有喜剧色彩的是,梁磨碑时,可能是急于求工,也可能粗心大意,碑楼掩盖的两侧柳公权写的一手好字却得以保留下来。

  历经千年侵蚀,这些剩下不多的字迹,依然风采不减,刚劲秀丽,引得后人竞相拓印临摹,成为一大“亮点”,该碑进而得名“唐宋碑”。

  一个问题让我们好奇,140多吨重的石材在唐代那种条件下,是怎样从原料地一步步运来安装到位的?该县文物所的陈书雨说,正是大运河的水路便利条件让这种运输成为可能。

  伫立碑下,斜阳穿越历史,沧桑沉淀中折射出一种难言的神秘和轮回。是啊,一通碑,浸透千年岁月,是与非,得与失,依然值得我们去慢慢品味和思考。

[作者:刘欢  编辑:]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