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国家级西安经济技术开发区凤城十路的西玛电机,联合厂房建筑面积比老厂区生产作业面积增大了2万平方米,通过整体搬迁,使企业获得了“脱胎换骨”的变化。建成了试验能力达1万千瓦的综合试验站,在全国中小电机行业中处于领先地位;安装了全国一流的电机生产装配喷漆线,添置了34台数控车床等先进生产设备,企业生产能力和产品质量得到很大提升,整体工艺装备达到国内先进水平。
而现位于渭北工业区高陵组团的陕汽集团通过搬迁改造后,技术开发和生产能力迅速提升,销售收入由1999年的5亿元上升到2007年的156.95亿元,并在2008年产值突破百亿元大关,产销各类汽车突破6万余辆。这些企业搬迁后,把原有的土地进行商业开发,实现了土地的增值,直接推动了三产的发展,也实现了城市整体环境的改善和人民群众生活质量的提高。
“实施二环企业搬迁改造是西安市抓工业发展的重中之重,通过实施企业搬迁改造,有利于企业实现产业配套、资源整合、设备更新、技术升级、管理创新,促进企业发展壮大。工业布局的优化、产品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也随之提上议程。这些举措更有利于改善城市环境,提高城市功能、促进和推动整个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西安市工信委负责人说。
西安市搬迁工业的去处,早已经有了成熟的方案: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经济技术开发区、西安阎良国家航空高技术产业基地、西安航天科技产业基地、西安泾河工业园、西安沣京工业园、西安交通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西安浐河经济开发区、西安灞桥科技产业园、西安蓝田工业园、西安临潼旅游商贸区、西安出口加工区。林林总总的开发区、工业园区不仅产业定位明确,更成为西安市二环工业企业搬迁改造的主要承载地。
早在2006年底,西安市就开始启动“工业退城”,截至目前,全市共完成了155户企业的搬迁改造。这些企业由西安市搬迁办统一规划,制定实施细则和年度搬迁计划,分批、分期下达搬迁目标任务,组织实施。按照《西安市二环内及二环沿线工业企业搬迁改造实施办法》的要求,各区县、各工业资产管理公司、工业资产经营公司等有搬迁企业的单位,按照市搬迁办的统一安排,陆续采取先易后难、稳步推进的原则,负责本地或本单位企业的搬迁工作计划。搬迁后的企业,不仅遵循了各开发区、工业园区的产业定位,也同样形成了产业集聚效应。
不仅如此,西安市政府还专门成立了“市工业发展和结构调整行动方案领导小组”,主要负责统筹规划、组织协调解决有关搬迁改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困难,推动二环企业的搬迁工作。
“规划定方向、项目定用地、土地定产出”,“高强度投入,高密度开发、高效率用地”,这“三定”、“三高”原则,使得西安市的搬迁企业产出与用地规模挂钩,在实现土地的节约集约利用的同时,保证了符合条件项目具有足够的发展空间。
同样,西安市新近大规模建设的渭北工业区,无疑为“工业退城”提供了强大的动力和平台。这一地区不仅是工业落地区,更是先进产业集中区、现代化城市功能区、科学发展示范区。
工业园区,不仅仅承载工业,更要成为新城建设、工业与生态共同发展的典范。
五大工程:大气污染防治长效机制
据中科院地球环境研究所多年来对PM10和PM2.5的初步研究分析,西安市PM2.5来源中燃煤占17.8%。为了控制燃煤造成的空气污染,《方案》要求到2012年,西安市和西咸新区建成区除集中供暖设施以外区域全面禁煤,其他设区城市禁煤区、限煤区面积应达到建成区面积的80%以上。
到2015年,关中和陕北设区城市和杨凌示范区、西咸新区建成区集中供热普及率达到85%以上,县城区集中供热率达到60%以上,所有工业园区实行一个热源供热。
“陕西省还将实行煤炭消费总量控制制度,计划从2015年起,全省煤炭消费总量控制在1.275亿吨以内,到2020年,力争实现零增长。”陕西省环保厅厅长何发理说。不仅如此,陕西还将有力实施五大工程,建立大气污染防治长效机制,有效保证群众呼吸新鲜空气。
第一工程:实施工业污染源防治工程加强燃煤企业污染治理,对现役火电机组、非电燃煤锅炉实施烟气脱硫、脱硝,改造除尘设施;全面提升水泥、建材、焦化、冶金等企业的污染防治水平;加大推进清洁生产强制审核力度,强化对重点企业的清洁生产审核和节能审查工作。
第二工程:实施城市大气综合整治工程加强城市扬尘污染控制,各类建筑、道路、市政施工必须设置围挡,湿法作业,严控渣土车遗撒;禁止在城市建成区内现场搅拌混凝土、砂浆,施工现场主要道路必须进行硬化处理,加强城市主要道路及重点部位清扫保洁,提高机械吸尘式清扫率;开展挥发性有机物污染防治;严格控制城市餐饮服务业油烟排放。实施“黄土不露天”工程,减少城区裸露地面。
第三工程:实施机动车污染防治工程完善机动车环境管理制度,实施机动车管理总量控制措施,严格执行各类车辆排放标准;全面开展机动车尾气治理工作,加快淘汰“黄标车”;积极发展新能源汽车,加快清洁能源汽车的推广与应用;推进加油站油气污染治理。
第四工程:实施绿色屏障工程。提高城市自净力,推进渭河生态景观带建设,构建渭河千里绿色长廊。通过实施丹江口库区及上游水保综合防治、生态修复等,构建我国南北地理分界带的生态安全屏障。同时加强城市绿化和硬化工作,推进森林城市建设,有计划推进公共地段片林建设和屋顶绿化工程,建设公路、铁路两侧绿化带,实现设区城市人均公园绿地面积不小于10平方米。
第五工程:实施联防联控预警工程。陕西省将建立“天眼”遥感空气质量监测体系,组建省大气污染防治工程技术研发及质控中心,形成地面和立体相结合的空气质量监测网,让群众及时知晓监测结果。建立空气质量橙色、红色、紫色、褐红色4级预警机制。完善空气质量重污染日应急预案,指导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活动。遇重污染天气时,暂停施工工地土石方作业和渣土运输,要求重点排污企业停产、限产,党政机关和事业单位停驶部分机动车。
工业,挺起经济发展的脊梁。而正在积极推动的工业退城,也并非简单地消灭工业,而是依赖搬迁的机遇,将工业升级改造,使之在新城中清洁生产,服务生活。继重拳出击治理水污染后,陕西空气污染在未来三年也将伴随季风,飘散而去。(本报记者 安涛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