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即时新闻

罐装可乐冰冻一夜变"炸弹"? 记者实验无一爆炸

2012-09-04 14:38:00 来源: 南宁晚报 
字号  

  ■记者两次实验开启10罐冰冻易拉罐碳酸饮料无一发生爆炸

  ■专业人士指出,按照产品标注的贮存条件进行贮存比较安全

  炎炎夏日,没有什么能够比喝上一口冰冻过的饮料更能让人感到惬意的事了。不过,最近一条微博却给喜爱冷饮的市民敲响了警钟:8月25日晚9时,上海嘉定一男孩从冰箱里拿出一罐冰冻百事可乐,开启瞬间发生爆炸。因气体喷发力度大,罐口拉环直接划到男孩脸上,伤口很深直接穿透脸腮,在医院被外缝31针内缝7针。罐装可乐冰冻之后真的会爆炸吗?日前,记者选取了6罐碳酸饮料、2罐茶类饮料、2罐酒精类饮料进行冷冻实验,求证各类易拉罐饮料在环境温度发生巨大变化后,是否会变成“炸弹”。

  1 网友发博 开冰冻可乐时爆炸 拉环划伤男孩脸部

  8月26日,上海嘉定网友“Laura_xm”在微博爆料,称她6岁的儿子从冰箱里拿出一听可乐,在开启时发生爆炸。转了三家医院,孩子的脸部被外缝31针内缝7针。

  该网友当天在微博回复网友时对此事做了进一步补充:“因为气体喷发的力度关系,瓶口的盖子划开的伤口很深,直接穿了脸腮,医生说,伤口会终身留下疤痕,这才是最心痛的地方。不幸中的大幸是没划到眼睛,就差一点点。”

  2 实验求证 两次实验中 10罐饮料无一爆炸

  步骤1 实验准备  

  ●实验材料

  记者从市场上购买了6罐碳酸饮料、2罐茶类饮料、2罐酒精类饮料,面罩、手套等防护物品,普通温度计一只。

  ●实验地点

  小区居民楼下空旷地段。

  ●实验准备

  8月30日下午5时47分,将10罐饮料全部放入冰箱的冷冻格内,此时温度为零下16℃。

  8月31日中午11时28分,冷冻了近11个小时后,将饮料取出准备实验。打开冰箱发现,前一天与10罐饮料一同放入冷冻格内的鸡肉已经被冻得坚硬无比,但10罐饮料无一发生胀裂或罐体变形。

  步骤2 实验一

  5罐饮料从冰箱取出后立即带到居民楼下阴凉处,置于常温环境下开启。此时,气温为32℃。

  1.冰红茶:轻捏罐体并无变化,晃动时感觉液体未冻结。开启拉环,无任何异响或异状,倒出的液体也未结冰。

  2.美年达汽水:开启拉环后,倒出的液体夹杂着少量冰碴。

  3.百事可乐:罐体感觉较冷冻前稍硬,里面的液体未完全冻结。开启拉环,传来细微的“扑哧”声,伴随着罐内压力的释放,液体迅速涌出,但喷涌现象不算剧烈。

  4.可口可乐:完全开启拉环后,液体喷涌现象比较剧烈,且罐体出现收缩及轻微变形的现象。从罐口往里看,发现里面液体已经部分结冰。

  5.啤酒:罐体硬度是实验饮料中最高的,晃动罐体,基本感觉不到里面有液体晃动。拉开拉环,液体喷涌现象较剧烈,但不会造成“爆炸”效果。从罐口往里看,里面已结成厚厚的冰块。

  步骤3 实验二

  从冰箱取出另外5罐饮料后立即带到实验地点,放置在阳光下暴晒20分钟后再开启。经测量,午时阳光温度达60℃以上。

  1.百事可乐:开启前用力摇晃罐体,人为制造“爆炸”诱因,但由于拉环不慎拉断,仅开启了一小孔。只有用力挤压罐身时,液体才会呈直线喷射而出,但没有出现“爆炸”现象。

  2.可口可乐:开启拉环后,液体喷涌而出,其中夹杂少量碎冰。

  3.啤酒:开启拉环后,液体喷涌现象较剧烈,但罐体里面大部分仍是冰块。20分钟的高温暴晒,并未让冰块融化更多。

  4.冰红茶:开启拉环后,没有出现喷涌现象,倒出的液体基本不含冰碴。

  5.美年达汽水:与冰红茶的情况一样。

  3 专家释疑 “爆炸”可能仅是个案按要求冷藏最安全

  针对媒体报道的 “男孩开冰冻可乐被炸伤”事件,以及详细了解本报记者的两组对照实验后,南宁市二中物理教师付老师分析认为,由于冰的密度比水要小,罐内液体结冰之后,易拉罐体积膨胀,加上碳酸饮料中的二氧化碳析出同样加大了罐体内部的压力,这双重作用确实有可能成为“爆炸”的诱因。

  不过,付老师也指出,易拉罐“爆炸”的报道相当罕见,可能只是个案。因为事件发生时的其他条件并不清楚,如当时的气温、易拉罐取出到开启之间的时间间隔、男孩开罐的方式等。其中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假如易拉罐在运输、冷藏待售的过程中挤压或碰撞造成罐体变形损伤,就有在内部压力急剧变化的时候发生破损或爆裂的危险。“相比用‘脆弱’的玻璃瓶装饮料,金属制易拉罐比较‘皮实’,正常冷藏饮用还是比较安全的。而非碳酸或少碳酸类饮料因为罐体内部压力较小,安全系数更高。”

  最后,付老师提醒市民,易拉罐外包装都有“禁止加热或在0℃以下冷冻”的提示,要按照产品标注的贮存条件进行妥善贮存。若购买时发现饮料冻结或罐体变形、受损,应立即要求更换。此外,开罐时不要将拉环开口对着自己,可以有效避免危险发生。■本报记者戚嫣 林家臻/文 刘黅/图

  

[作者:张艳红  编辑:]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