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即时新闻

“返乡潮”尚未出现 中西部成就业“蓄水池”

2012-09-04 11:12:00 来源: 《瞭望》新闻周刊 
字号  

  倒逼企业优化人力资源

  由于企业盈利水平降低,高额的人力资源成本加剧了企业的负担。短单化、优员化、灵活化的用工方式逐渐成为企业新的用工模式,经济压力正倒逼企业朝人力资源优化重组方向突围。

  受访企业认为,短单、小单有利于减少汇率波动及用工不稳定对企业造成的影响。浙江省商务厅监测,6月份浙江出口订单景气指数为94.6,仍处于微弱不景气区间。特别是外向型中小企业出口订单明显减少,在手订单短小化倾向突出。同样的情况在广东亦有反映。据统计,5月份广东省大部分出口企业的订单环比4月下降或持平,小单、快单增多。

  而随着沿海制造类企业订单“短小化”增多,工人也不愿长期留在工厂“休假式上班”,而倾向于干零工、散工、兼工。

  在杭州市外来劳动力服务中心,记者遇到了贵州人刘以波。他穿着得体的短袖衬衫和休闲裤、皮鞋,在一群等待揽工的务工者中显得有些突兀。“我是厂里的技术员,现在厂里没活儿,老板又不想放我走,就说好每个月给我1000元基本工资,我可以出来打打零工,等厂里有活儿了再回去”,刘以波说。

  另一方面,随着产业转型升级提速,用工成本加快上升,企业对普通劳动力的依赖有所减弱,对技术技能劳动力的需求增加。记者采访的大部分企业都对生产设备和制造流程进行了升级优化,减少用工数量,增加用工质量。

  在中山华帝燃具股份有限公司,人力资源规划科科长黄彩丹说,该厂一线生产员工为800——1000人,占企业员工总数的一半。生产员工少,是因为企业不再走劳动密集的路线,而是往精生产和机械自动化发展,重在提高生产效率。未来,公司将继续优化用工,减少劳动型员工,向智能化道路发展。

  由于订单不稳定,企业的生产计划受到影响,但工人赋闲对企业亦是沉重负担。对此,企业采取了内部轮调、生产外包、产权转移等方式,稳定工人并缓解经营压力。

  中山市嘉丹婷日用品有限公司公关部经理贾向军说,经历2008年金融危机后,企业已经吸取教训,不会轻易遣散员工,否则经济好转订单增加时,又会陷入有单无工的恶性循环。目前订单少,公司的策略是内部轮调,即多家企业共用工人,赋闲的工人会往有单的企业集中。

  此外,“产权转移”,也是企业应对经济下行压力的新探索。广东鼎鑫纺织品有限公司总经理李向冬说,“产权转移”就是企业退出生产领域集中做产品研发和销售,把原来的工厂转给企业内有经验的管理人员,并免费赠送设备、厂房及渠道等生产资源。新工厂零负担起步,并对一定区域范围内生产作坊进行整合,在完成公司交付的订单之后,可以接外单。

  “调结构”

  调出中西部就业“蓄水池”

  在东南沿海颇感经济下行压力时,中西部地区则初步展现出就业吸纳能力。在江西、河南、山东等地,记者发现,随着当地承接沿海产业转移增多,工业化进程加快,就近就地就业的农民工人数逐年增多。

  丰城市是江西人口大市,现有农业人口104万,城乡劳动力71.6万,农业劳动力55.12万。该市的省外就业人口已由2009年30.06万的最高点转为连年下降,今年降速更趋明显,到目前只有15.8万。而另一方面,省内就业人口则从2009年的5.79万增至去年的8.89万。

  河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统计,2011年,河南省农村劳动力省内转移1268万人,省外输出1190万人,省内务工人数首次超过了省外;劳务工省内就业人数同比增加了126万,其中约24万人是从省外转移到省内的。今年春节前从省外返回河南的劳务工比往年增加了20%,春节后不愿意继续到河南省外就业的劳务工比往年增加了15%,人数约180万。

  “当前的就业形势可归纳为‘东部压力不小,西部动力更足’”,丰城市劳动就业局副局长黄木根说,“中西部不仅是东部产业转移的‘项目池’,也逐步成为吸纳就业的‘蓄水池’”。这几年,丰城市相继引进了东鹏、斯米克、唯美等大型建筑陶瓷企业和富士康等电子企业,正吸引越来越多的本地人、外地人前来务工。

  “今年以来中西部返乡就业的人数略有增加,带回了技术,对中西部是好事。”黄木根及一些基层干部认为,东部略微减少的就业需求在中西部地区不但得到了释放,并且中西部经济的快速崛起,还进一步增强了内生动力、扩大了就业需求、提高了自身的吸引力。

  山东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今年初的一项调查也印证了这一判断。调查显示,农村劳动力计划在本乡镇内就业的占57.1%,在县外从业的较去年下降5.4%,接近九成的农民工的就业意愿是“足不出省”;准备创业的占13%,比上年提高5.5%。就地就近就业越来越成为农村劳动力就业的主要渠道。而在获取更多经济收入的同时,农民工也开始并日益注重家庭成员的团聚、子女教育以及家庭生活质量的改善。

  山东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负责人说,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农村劳动力转移正从“无限供给”向“有限供给”转变,总量型过剩矛盾开始向结构型短缺矛盾转变,“体力型”劳动力向“素质型”劳动力转变,“城乡就业分置”向“城乡就业一体化”转变。

  “离警戒水位已越来越近”

  在东部沿海地区,记者发现,当前经济运行面临的市场有效需求不足依然突出、工业持续回升的压力依然突出、企业生产经营困难依然突出等一些共性问题,易对就业市场形成较快影响,值得引起重视。

  首先,市场有效需求不足依然突出,外贸持续下行对相关企业和就业产生不利预期。例如,浙江对欧盟出口已连续6个月负增长,上半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名义和实际增幅,同比分别回落3.9个和1.4个百分点。山东上半年对美国、日本出口仅分别增长3.2%和5.7%,对欧盟、韩国、东盟则都呈下降趋势。

  其次,工业持续回升的压力依然突出。上半年,天津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工业增加值分别比一季度回落3.4个和1.1个百分点;江西省规模以上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同比下降16个百分点,亏损户数530家,亏损额达45亿元,分别增长30%和45%。

  第三,企业生产经营困难依然突出。据广东省发改委对近100家企业调查,销售收入和利润双下降的企业占39%,手持订单减少的企业占47%。由于企业对市场需求回升信心不足、亏损增加,资金、劳动力等要素出现由供不应求转向需求不足的苗头。广东银行家问卷调查结果显示,二季度总体贷款需求指数为65.2%,为2004年调查开展以来最低点。同时,人力资源市场求人倍率从年初的1.16下降至6月份的1.05,表明当前就业压力有所增大,需要密切关注;而各地普遍反映劳动力成本还在逐步攀升,江西、浙江、河南等省普涨15%以上。

  观察劳动力市场,则可发现短期来看,用工紧张暂时性缓解。回到人力市场的农民工重新流入了缺工企业,在务工地的“内循环”中暂时缓解了“用工难”问题。据广东省人社厅市场监测显示,全省市场月度求人倍率由今年1月份的1.16逐步下降至5月份的1.08。浙江省5890家监测企业中,缺工比例和调查缺工率分别回落至32.1%和2.88%。

  但长期来看,招工难仍未根本解决。监测显示,劳动密集型制造行业和传统服务业用工缺口占缺工总量的70%左右,部分制衣、制鞋、纺织、箱包、五金、餐饮等行业因工资福利待遇缺乏吸引力,缺工比较明显,特别是少数劳动密集型的中小微企业、外贸出口型企业缺工已成常态化。

  天津南洋胡氏家具制造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戴敏告诉记者,经济下行趋势下,素质差、劳动生产效率低的无职业技能者及老年劳动力将首先从工厂内“挤出”,其再就业的困难较大,难以在“内循环”中重新消化。同时,企业对技工的渴求仍难以满足,结构性缺工的状况未得到根本转变。

  “尽管未见‘返乡潮’,但离警戒水位已越来越近”,浙江省义乌市就业管理服务局局长黄允龙说。受访多位基层干部和用工企业家认为,尽管当前就业形势稳定,但不能忽视就业变化本身存在的滞后性。有关部门宜未雨绸缪、科学评估、统筹考虑,在经济相对困难时期要妥善处理好“调结构”和“促就业”的关系、进一步强化金融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全力落实各项减税减负政策,并大力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健全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和集体协商机制。□(本刊记者:黄浩苑黄深钢秦亚洲林艳兴潘林青方问禹)

[作者:黄楠  编辑:]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