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即时新闻

QQ圈子:社交神器还是隐私魔鬼?

2012-03-29 09:20:00 来源: 新京报 
字号  

  ■ 旁观者说

  “应让用户自己选择”

  知名社会网络营销学者申音,对QQ圈子引起的争议发表了长篇看法。申音认为,大多数人都经历过“档案时代”,每个人的个人信息被无形的幕后者控制、操纵,这才是最可怕的,这种信息不对称带来了权利不对称。而在互联网时代,Google、Facebook会越来越多地记录个人信息,但如果个人采取不抗拒而是合作的态度,其个人价值也会提升,“通过你这个点的链接越多,通过你传递的信息就越多,你的网络影响力就越大”。在推特和微博上,加V认证的人是少数,但因为公开了个人信息,他们的话在其专业领域内更可信,主宰了信息的流动。

  因此,技术的飞速发展带来了个人社交生活的飞速发展,“虚拟社交会倒逼真实社交”。在今天,豆瓣、Google有时的推荐结果之准确程度,已经超出了用户自我定位的程度;总有一天,通过对个人信息的大量收集、分析、计算,“机器比你更懂你”。因此,个人在这个新社会的最重要能力,是“适应”而非“遗忘”。

  针锋相对地,宣亚公司的社交网络研究者高济禾则在知乎上发表了他的反对意见。尽管赞同腾讯的尝试勇气,也不认为这是一种作恶,但他仍然认为,用工程师的思维处理复杂的社交关系问题,是QQ圈子引发强烈不满的本质原因。

  高济禾称,人类的社交关系并非简单在工具层面上即可以维护、增强,其背后还有制度、社会结构的强大影响力。QQ圈子可以扩展人脉,但这种“意外扩展”带来的并非都是愉快,很可能会在复杂的关系作用下带来意外结果,例如发现“原来我室友和初中同学有一腿”“某下属和某哥们居然一起被抓过”等等。

  真正好的社交产品,应该尊重“遗忘”的权利而不是把所有信息都记录、推送过来;应该尊重用户的选择,哪怕这种选择权是种假象;社交产品还应该嵌入制度的作用,尤其在中国这种社交关系中掺杂了更多权力、利益与交换的用户环境下,不该指望着简单的算法一劳永逸地解决人脉问题。

  ■ 他山之石

  Facebook同样身陷隐私争议

  全球最大的社交网络Facebook,在拥有巨大用户量和海量用户信息之后,也面临着诸多隐私权方面的指控。

  2006年,Facebook推出“动态新闻”功能,用户在Facebook上的一举一动都可以作为动态显示在他自己的页面上,例如看了什么电影、与谁有了互动等等。该功能上线后,Facebook员工还来不及庆祝,愤怒的用户抗议声就几乎淹没了整个网站。扎克伯克不得不亲自撰写博客道歉。

  这个问题的爆发与解决方式都颇为值得腾讯QQ圈子借鉴:工程师们迅速修改了网站代码,让用户可以选择自己的哪些动态被广播出去,哪些需要保密。这一举动迅速平息了争议,并进一步成为Facebook巨大商业价值的来源:当一个用户显示自己“买了一瓶新百事可乐尝尝”时,他所有的朋友都能看到这个不是广告胜似广告的举动。记者 阳淼

[作者:潘达  编辑:]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