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即时新闻

记者暗访北京多家养老院 护工不识字喂药靠打听

2012-03-28 07:31:37 来源: 新京报
字号  

  护工难招下的入职标准和培训

  虽然不喜欢,但张淑娥不敢得罪护工,“都是同乡出来打工,得罪一个就得罪一群”。

  不过,在任飞的日记中,他替护工抱不平,“有些老人有时会无理取闹、刁难护工,不在乎别人的尊严。”

  护工也在抱怨,赚的钱少,干的活累,“给人端屎端尿,说出去难听”。

  薛护工每月2200元工资,管吃管住。她说,这些钱寄回家里,是孩子们的学费,是新房子的砖,是父母治病的药,“活儿是脏点儿累点儿,但我得坚持。”

  不是所有人都能坚持下来,一个星期内,薛的两位同乡辞职回家了。“说干不下去。”薛说,一个干了一个月,另一个干了三个月。

  走了两个,这个养老院人手更加紧张,招护工根本不用考察素质和技能,只要愿来就能留下。“一开始不敢让他们干太重的活,怕吓跑他们。”养老院的负责人说。

  记者调查北京百余家养老院,护工和老人(包括自理和不能自理)比例普遍在1:7以上,甚至还有一比十几的。

  “养老院招护工是难上加难,其他行业挑剩的都不愿来。”多家养老院的负责人认为,除了工资低、干活累外,这个行业“没出息、没出路”也是难招护工的原因,“一般多是从穷苦的地方来京的外地人干这活。”

  《济南市养老服务机构管理规定》,养老服务机构要实行分级照顾护理,护理人员与入住人员(能自理、半自理、不能自理、特殊护理)的比例分别是:1∶7、1∶5、1∶3、1∶1。昨日,北京市民政局相关人员表示,北京暂无明确的规定,民政部也无统一规定。“没强制规定,谁(养老院)也不会自找麻烦。”一家养老院负责人说。

  事实上,国家出台的《养老护理员国家职业标准》对护工的要求、培训、考评、职级等都有明确规定。但北京多家养老院负责人坦言,“人都招不上来,还谈什么标准和培训”。

  养老院里的孤独“会传染加剧”

  任飞的日记本上,有一页用彩色笔写了一个大大的“忍”字。

  他说,在养老院里最难忍耐的是孤独,它会传染,让人绝望。日记中写道:孤独会让我想起故去的父母、亲人,甚至还会产生一种莫名奇妙的想法去陪伴他们。

  他不愿出屋门,不知道跟院里的老人说什么,“都两年了,能说的都说完了”。

  张淑娥也不愿去院子逛,虽然在养老院,她算是腿脚利落的人。她说懒得碰到“老邻居”(曾住一个房间),那个老太太患有老年痴呆症,一口咬定张淑娥偷了她很多东西。

  她很渴望跟别人说自己以前的事,母亲早逝,跟着后妈受苦,困难年代拉扯起5个孩子……

  但她不喜欢成群结队来养老院的志愿者,来时对老人很热情,临走时会说“下次再来看您”,很少有人会第二次来。

  “不是说志愿者不好。”养老院的负责人说,老人跟孩子一样,对什么都当真,对什么都上心,“现在养老院对志愿者也很谨慎,弄不好还花大力气安抚老人。”

  自己的儿女来探望,是所有老人都开心的。

  记者探访多家养老院,走廊里响起脚步声时,总会有几个老人同时撩开门帘,探出头来。

  哪位老人有家人来看,总能引起一番羡慕。此时把孩子带来的水果分给同屋的老人,更像是一种炫耀。

  女儿已经两个月没来了,81岁的陈桂英坐不住了。

  很少出门的她颤巍巍地穿过院子来到养老院办公室,径直走向通往街上的小门,但已没了拧开把手的力气。

  工作人员急忙上前搀扶,陈桂英问“我女儿什么时候来?”被搀回屋子的路上,陈桂英不住地回头。20分钟后,她再次颤巍巍地来到办公室,向工作人员哀求“要不你们给我女儿打个电话,让她来看看我吧。”

  更多时候,屋里开着电视,陈桂英背对着电视望着窗外。窗外院子里,靠近墙根儿的地方散落着几排靠椅,100多人的养老院,几乎总是那十几个老人坐在那里。

  太阳在东边就坐在东墙,转到西边就跟坐到西墙。如此往复,一天一天,老人之间很少说话。

  共同的话题在下午三点钟左右出现,送报纸的投递员隔着铁门扔来当天的报纸,院子里的老人会争着询问捡报纸的门卫:明天天气好吗?

  求解

  对于养老院大多存在的混住情况、护工短缺、医疗缺位和心理孤独等现状,记者采访了北京市民政相关人士和研究养老的专家。

  【混住问题】

  “政府应按健康状态补贴”

  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副院长姚远认为,国际上普遍做法是,老人住养老院按照能自理、不能自理分得非常详细,很少有混居的情况。造成养老机构混居的原因在于,养老机构特别是民办养老机构,在土地、资金、人员、建设等多方压力下,首先要考虑的是生存,即收取老人费用。其次就是政策的落实问题,我国已有入住养老机构老人的评定标准,但这一标准并未严格执行。

  他认为,政府首先需要调整对养老机构的资助方式,比如改现在按床位补贴的方式为按照老人的健康状况实行补贴,增加失能老人床位的补贴力度。

  此前,北京市民政部门相关人士表示,今年将加大养老院地方标准的制定、修订力度。

  【护工问题】

  北京今年培训1000人次

  对于养老院护工短缺,长期关注养老问题的北京大学人口研究所教授穆光宗认为,目前我国机构养老的专业化人才相当缺乏,没有形成职业化发展模式。养老机构中直接照顾老人的一线护理人员存在着数量不足、结构不合理(女多男少)、专业教育背景和训练不足等现状,直接影响对老年人的照顾,也制约着养老机构的发展。政府部门需要有相关的行业职业规划,一些专业学校应在此方面加强人才培养。

  北京市民政部门相关人士表示,去年,实施养老机构院长全员培训,培训养老护理员1100人次,超过往年护理量一倍以上,今年完成1000人次的养老护理员培训任务。按照北京市“十二五”时期老龄事业发展规划,到2015年万名老年人拥有护理员数(人),从2010年的15个增长到50个。

  【医疗问题】

  养老院应与医疗机构合作

  针对养老院缺乏医疗室和医生,北京大学人口研究所教授穆光宗认为,养老机构多是民政系统和社会资本兴办的,多以“养老”为主,缺乏疾病防治功能,这已影响到一些养老机构的运行。今后入住养老机构的老年人由于高龄化和残疾化,特别需要医养护理,浅表的养老需求是“物质养老”,深层的养老需求则是“医护养老”。为此养老院要与有资质的医院和医生联合使自己具备医养的功能。

  北京市卫生局曾建议,对于规模较大的养老机构,应按照设置标准设置医务室。对于护养型养老机构,可与医疗机构中的“护理院”实现资源与功能共享。

  此外,市卫生局还建议整合医院、养老护理员的培训和资格认证,统筹管理护理院和养老院中的护理员。

  【孤独问题】

  家人关怀对老人最重要

  面对养老院孤独的老人,北京市民政部门相关人士表示,“十二五”期间,北京万名老年人拥有心理辅导员数(人)将从15人增加20人。

  穆光宗认为,养老机构要追求“品质养老”,小到提供可口的饮食,中到提供个性化的医养服务,大到提供多样化的精神关怀。最后在精神归属上,要实现“机构养老人文化”。“文化养老”关注老年人的物质、心灵、情感和精神需求,国外称之为身-心-灵的需求,可以更好地实现老有所乐、老有善终。同时,家庭对于老人的精神赡养功能是养老机构所不能替代的。配偶、儿女、孙辈和亲戚朋友的探望和嘘寒问暖对于入住养老机构的老人的身心健康有着关键性的作用。

  “儿女多来看看,哪怕多打打电话,对于老人都比灵丹妙药管用。”北京多家养老院的负责人坦言。(记者 卢美慧 张永生 实习生 李禹潼 陈莹磊 摄影 尹亚飞 周岗峰)

[作者:丁峰  编辑:]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