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生时颠沛流离、忧国忧民的诗圣杜甫,在去世一千多年之后突然变得很忙,忙着四下赶场参演“COSPLAY”,一会儿是送水工、肌肉男,一会儿是火影忍者、高达战士,那一脸忧思严肃的固定表情和各种夸张、反常的身份扮相之间的巨大反差,让人顿生奇特的滑稽感。
这就是网络上暴发性流行的“杜甫很忙”。高中语文教科书里的“诗圣”画像,被在读的或是曾经的学生们利用来再创作、涂鸦拓展成了各种形象,据说总数达200多种,原本只以诗歌传留后世的诗人,在网友们的恶搞里跨越了时空,进入现实或幻想,成了无所不能的人物。
这场年轻人的恶搞,让成年人们有些不知所措了:人们想不通这迅猛而来的“潮流”因何而起,有何诉求,更开始担心,学生们随意拿文化名人消遣娱乐,会失了分寸,辱没传统。
然而,不论我们是否理解,如何忧虑,恶搞已经发生。放轻松一些,向宽处想,大可以将这场对诗圣画像的再创作潮,看作对杜甫的一场另类的民间纪念活动——虽然这么想也有些穿凿附会,但毕竟,是因为这场无厘头的恶搞,让很多人关注到了“今年是杜甫诞辰1300周年”这件事。
在“穿越”已经成为网络小说一个品种、满屏幕尽是各种“戏说”历史戏的时代里,拿杜甫的画像来再创作一把,实在算不得什么令人惊奇的意外。既然连在历史上只以谋位、勤政面目出现的雍正皇帝,如今都能在各种电视剧里变身为“情种”,“恋爱帝”忙着谈各种恋爱,说着各种匪夷所思的无聊话,进出宫门不走正道而去飞檐走壁,一千多年前的杜甫当然也可以穿上高达的装备登场“秀”一回。
与其因为“杜甫很忙”而忧虑,不如深入思考和检讨一下我们为什么会有这么多对历史的“穿越”“戏说”创作。“戏说”也罢,恶搞也好,从某个角度看,其实是弱者们对于已然过分坚硬的历史或社会现实的一种消解努力。在一定程度上,它有着解构权威、破除长期僵化的教条观念和强迫性思维定式的作用,让人们在荒谬搞笑里走向心理的轻松自在。这是支撑在“恶搞”事件们背后的强大的精神消费需求。
年轻人“恶搞”杜甫画像、拿名人大家开涮,其实远不如成年人的“戏说”更值得关注和忧虑。“穿越”、“戏说”、“恶搞”盛行一时,另一个社会基础就是大众对于历史的无知无识。无知,故能无畏。而一个对于历史、对于规则普遍无知无畏、可以随意歪曲戏说的民族,其单薄肤浅、缺少深层省思的精神状态,几乎注定了未来行进道路的艰难曲折,易于迷失。
我们需要认真纪念杜甫们,不是靠着华丽而空洞的仪式,或者抽离了血肉的概念说教。一个社会终究需要有无法消解、不会被“恶搞”的东西,那该是从年轻人内心里生长出来的信仰力量。如何着手去建设,亟待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