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即时新闻

企业亏损政府赔? 山西长治招商新规引发热议

2012-03-28 05:03:00 来源: 中国青年报 
字号  

  数字繁荣背后

  伴随着“招商大业”,近40个大大小小的工业园在长治城乡散布开来。

  “工业园是我市招商引资的重要平台,近两年,全市70%的新上项目,75%的招商项目落户园区。现在,大项目必须进园区,否则不给立项。”长治市经济委员会主任陈辉告诉中国青年报记者。

  但是,就在招商战绩“生根结果”的工业园,中国青年报记者看到的景象,却与成绩单上的火红数字有天壤之别。在记者走访的数个工业园,附近百姓大多向记者反映,自己近五六年来,并没有尝到长治招商引资的“甜头”,而只是目睹了一场“圈地盛筵”。

  在长治光电产业园,记者看到,这一报纸上宣称2011年9月已竣工投产、初步建成了“LED前端产业链”的市级工业园,却在“推动转型跨越发展”的大标语下悄无声息。各家工厂的围墙内,几乎都是黄土成堆,听不到机器投产的轰鸣声,只有零星几台挖掘机在露天作业。问到“工厂是否投产”时,大部分门卫会警觉地告诉记者:“厂子还在调试设备阶段。”附近村民告诉记者,很多企业“圈地”五六年还未投产。

  类似的萧条场景,在记者走访的7家工业园中,比比皆是。

  在长治市高新区技术产业园里,记者了解到,31家被招来的企业中,真正在“开机器”的只有6家,投产率仅20%。其它企业更像影子般的存在:静悄悄的院子里,厂房如孤岛一样“钉”在黄土中间,虽然看门人告诉你“厂子还在生产”外,但不少本地人都告诉你它们已经“倒闭了”。

  “这已经算好的了,至少人家还顶着‘省级示范园’的头衔!”长治县工业园管理办一位官员这样告诉记者。

  上述说法在记者的走访中得到了证实。7个工业园里,多数至少于2005年就已启动,但如今有相当一部分,在被招商来的企业“划地筑墙”之后,就荒置数年。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长治市工业园区管理办公室向记者披露的数据显示,目前,在长治市17个成规模的工业园里,入驻的投资企业达232家,去年的工业总产值超过了808亿元,全年利润突破27亿元。

  企业囤地赚钱,官员保住官帽

  漂亮的招商成绩单,为什么成了百姓眼中的“圈地盛筵”?

  “招商引资没问题,但在中国,啥指标要是跟‘官帽’挂上钩,都得变质。”长治县、屯留县一些工业园里的管理者称。其中一位李姓管理者告诉中国青年报记者,在连年攀升的招商指标压力下,一些县乡各级领导只得与一些投资商结成某种“浮夸与投机共生”的关系——“说白了,一个囤地赚钱,一个为保官帽,各取所需。”

  今年年初,长治喊出了2016年“经济总量赶超太原”的口号。记者了解到,2011年省里下达给长治的招商引资任务是706亿元,但长治“自我加码”到了1045亿元。一份分解下达给各区县的招商引资任务表显示,每个区县市的招商引资任务,从183亿元到20亿元不等,产煤区襄垣县、长治县等,均在100亿上下,“压力很大”。

  对投资商而言,“囤地挣钱”的动力,在于这里优惠得令人咋舌的招商政策。

  中国青年报记者看到,为吸引投资,长治各区县近年来出台的招商政策的确“折扣力度惊人”:“到长治投资建厂的,在工业园区里优先安排建设用地,土地使用费按50%征收”;“企业以出让方式取得土地使用权的,返还土地出让金县(区)留部分的20%~50%”,特定情况下,免缴土地出让金的县(区)留部分;“”;“对所有引进项目,开通‘绿色高速通道’,由分管领导负责组织有关部门上门服务、限时服务、包保服务、跟踪服务”;“对投资过亿元的重大项目,可以‘一事一议’、‘特事特办’”……

  这些举措让投资商窥见了政府的急切,也嗅到了“唐僧肉”的味道。

  “长治招商是有政策,产业链、人才基础都没跟上,最大的吸引力还是在土地上。”在长治某工业园内,一位河北籍投资商告诉中国青年报记者,“我也是冲着地来的,哪个不知道如今土地最保值?”他透露,在这里简单建个厂房、“做做投产的样子”,几年后再连地带厂加价卖给“下家”,就可坐地生财。

  对这种如意算盘,长治一些区县的领导并非不知。但“干部召退回”这个“大棒”和“奖励干部配置指标”等“胡萝卜”,显然让更多人选择对空心“大项目”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各县区为了本县经济,普遍存在企业入园标准低、招商引资随意性较大的情况。”该市工业园区管理办在去年的工作总结中承认。

  长治市委和招商局,也不同程度地意识到了这个问题。“实际上,如何保证项目能落实,是招商局最头疼的问题之一。”王建强坦承。

  “我们每个季度也会下去抽检、督查,避免数字‘泡沫’,但困难不少。”王建强告诉记者,比如所谓抽检,就是随机检查一些签约引资项目的到账单,“但为了盘活招商方式,我们也允许以设备、人才、专利技术等参与投资,这个怎么监督到位率?好多问题我们也不懂,要学。”

  谁管分蛋糕

  陈辉主任告诉中国青年报记者,长治对招商项目并非没有技术、能耗、环保等方面的门槛限制;对长期闲置不投产的项目,也有相应的清退机制。“比如,我们提倡新能源产业、第三产业和科技含量高的产业,不欢迎高污染的重复投资。”他说,“对进园区后无限期地放着、不生产、没效益的项目,我们也清退了一些。不如换出来,让老百姓种粮食。”

  这些门槛在指标压力面前,显然脆弱。

  “在大的环境下,项目来了都欢迎,因为都怕完不成任务,‘剜到碗里都是菜’。”记者走访接触到的几个区县工业园的管理者都如此表示,“遇到大项目,县委书记就主动找你来了,立项、环评、规划,给你提供一切方便。领导说话了,职能部门哪个不是一路绿灯?”

  上述说法得到了招商局的佐证。今年,台湾富士康公司拟来长治投资,对这个“大财神”,政府不仅一举划了600亩土地,“一切手续,两个月内就能办齐”。

  按照招商局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官员的说法,一个来投资的企业只有1亿元的实力时,往往敢划下两亿的盘子。“土地、厂房都建起来了,资金链断了,怎么办?等!”他表示,项目没进展,区县领导脸上挂不住了,会找银行给企业拉贷款。“有时,下面政府也默许这种现象,把空地、空厂房当做招商引资的‘卖点’。通俗地讲,企业这种行为叫‘跳起来摘桃子’,政府也就顺水推舟、‘筑巢引凤’。”

  他进一步向记者解释其中的深意:“你没有两亿元的实力,但全国500强企业有。两年后,它来长治开厂,从你手里买地、买厂房就是了。用1亿5千万元成交的话,前一个企业‘摘了5千万的桃子’,接手的企业节省了土地和建设成本,政府也招到了商,是‘三赢’的事。”

  王建强也承认长治招商确实有一些饥不择食的地方,“但绝大多数的项目不是影子工程,而项目建设、产业转型有自己的周期,期待立竿见影,并不现实”。

  “往小了说,现在招商来的项目,至少三年以后,才能评价果实是好是坏;往大了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蛋糕做大了,给老百姓的就业机会自然多。只要不懒、不盯着自己家门口那一点,长治的城乡就业岗位总体上还是越来越多的。”他说。

  长治市市长张保在2012年初表示,今年,长治的GDP增长率依然要力争15%,固定资产投资要增长25%,招商引资仍是“重中之重”。同样,今年各个县市区的招商引资签约项目不得少于15个,落地不得少于10个,高新开发区招商引资增速不得低于30%,书记区长要继续引进一个亿元项目,全市签约项目投资总量不得少于3000亿元。

  “长治的问题是,从乡镇到区县,再到市里,各级领导都在靠招商谋发展、换成绩,都忙着‘做大蛋糕’呢,谁管‘分好蛋糕’的事?”该市招商局一名不愿透露姓名的官员这样反问。

[作者:段红彪  编辑:]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