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题一
过剩是既成事实?
按照著名经济学家郎咸平在公开场合中的说法,中国甚至有95%的产业出现了产能过剩。但实际上,目前业界对于产能过剩仍没有一个统一界定。那么,在标准不一的情况下,中国是不是真的存在产能过剩问题?
宋颂兴:部分产业确实出现了产能过剩的局面。一般来说,一个产业要有一定的产能储备,以作为短期供需变化的缓冲。上述意义上的产能富余,属于正常合理的经济现象。不过,有些产业具备很强的扩张冲动,以至于产能储备超出了上述意义上的限值。如现在的钢铁行业,需求萎缩、钢价下跌、利润下滑,钢铁生产主业几乎陷入全面亏损,出现部分龙头钢企转而发展“非钢”产业的现象。
陈及:中国多个行业存在产能过剩,已经是公认的事实。而且,这是一种绝对的产能过剩。以往,尽管我们处于经济高速增长之中,但事实上一些产业总供给还是大于总需求。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这种供大于求是站在经济全球化的角度来讲的。而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国外市场逐渐萎缩,中国的出口贸易逐渐走弱,导致产能过剩的局面更加凸显。另一方面,中国的内需市场也不景气,导致过剩产能在国内外两个市场都得不到有效消化。这种情况,在国际贸易上则表现为行业内的多个企业为了谋求出口,压低了出口商品的价格,而这又反过来导致贸易摩擦的增加。
牛海鹏:可以说,产能过剩是产业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发展的必然结果。从最浅显的意义说,企业只有生产出超过预计销量的产品,才能灵活应对可大可小的市场需求,保证市场的充足供应。但从中国这几年的发展来看,部分产业过剩乃至严重过剩已成事实。这主要集中在钢铁、化工等产业中。
话题二
4万亿投资是催化剂?
有观点认为,全球金融危机后中央政府大规模经济刺激计划是导致产能过剩的主因。但国家发改委曾驳斥称,“产能过剩在刺激措施出台前就是问题,并非刺激之后的副产品,信贷扩张不可避免地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产能过剩,但不是主因。”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老问题频现?
宋颂兴:产能过剩的具体原因,不同的产业需要区别对待。有些是政府因素占主导地位,有些则是行业行为。前者以钢铁等重工业为代表,后者以光伏等新兴产业为代表。钢铁产业的发展,缘于地方政府过度倚重重工业对于GDP的提升;此外,前几年,4万亿投入基础建设,也需要钢材与水泥等建材,这种政府主导的投资决策,进一步催化了钢铁产业的扩张冲动。
新兴产业过剩,更多的原因在于对市场形势产生了一定的误判,一拥而上,忽视了很多潜在竞争者。
陈及:产能过剩反映的是一个体制问题。中国多个行业存在重复建设的现象。如汽车制造业、钢铁企业等,不少地方政府为了追求税收以及当地就业,片面加大资金投入。在消费不振的情况下,通过投资拉动经济增长无异于引鸩止渴。如这一部分投资不能有效地转化为需求,那么随着产能的扩大,供需两端的鸿沟将被继续拉大。
事实上,我们一直都存在这种状况。只不过因为金融危机的缘故,这一矛盾会集中出现。
牛海鹏:至于产能过剩的原因,首先在于地方政府。钢铁、化工及投资大、收益高,带来的税收显而易见,这能为地方政府增色。其次,过剩产业的门槛往往比较低,技术能力要求相对不高,相对于风险较高的金融投资,很多产业资本还是喜欢进入这些领域,尤其是,“无处可去”的资本也会进入这些领域,加剧过剩。再次,从保证社会稳定的角度看,客观而言,过剩产业确实能提供很多就业机会,这是过剩产业不舍得“下马”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