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4张“结对资助卡”
后来,剧团同事告诉她,你既然恁喜欢帮助人,团省委弄了个希望工程,可以跟贫困孩子“手拉手”、“结对子”。她说那挺好,不用担心钱到不了孩子手里。
自那之后,一有点钱,她就去希望办。望着一摞一摞的贫困生资料,她总是很难受,觉得自己力量太小。
45岁到46岁那两年,她住了两年院,只能躺在医院,不能活动。这对于一个演员,对于爱动的她来说,无疑是残酷的。
家有病人,生活自然比较拮据。但是,她对3个贫困生的资助并没有停下,“你是他们唯一的希望,你停了,孩子们咋弄?”
“希望办说我捐了22年?这个我还真不清楚。我不记这些事,做了就做了,记它干啥。”
其间,社会上有难,她也捐钱。汶川地震,单位还没组织捐款,她拿着5000元钱跑到银行,寄给红了十字会。之后赈灾义演,她又现场捐了5000多元。
她“没记住”资助了多少人,但希望办给她发了34张“希望工程结对资助卡”,还有十几张大额捐款收据。这之间,她还资助了3名大学生。而这,仅仅是她所捐助的不完全统计。
母亲不会让孩子报恩
“结对资助卡”上,资助人姓名,她填的是丈夫的名字。
2005年春节前夕,通过这张卡片,杞县受助儿童张金库,找到了他的这位“妈妈”。
他和父亲之所以赶来,是“害怕自己死了,都不知道谁在帮助我们。”但让他难相信的是,“妈妈穿得很旧,还没农村人穿得好看”。
那一年,张金库12岁,在当地希望小学上四年级。老人通过“希望工程”,已经资助了他们一年:衣服、鞋子和学习用品,以及每月100元的伙食费。
其间,张培运想通过报社感谢一下,“她说,你要是说了,我就帮了,我就是看不得孩子受苦,不想张扬”。
如今,张金库在江苏常熟一家电脑公司工作,月薪3000多元。他说:“我不知道说什么好,但妈妈任何时候需要我,只要一个电话,我一定立即赶她身旁。”
她资助的孩子,像流水的兵,但她不经常给孩子们回信。她认为,做了就行了,何苦让他们背上报恩的枷锁?既然叫我妈妈,就是我的孩子,哪有母亲让孩子报恩的。
|
版权声明: 凡本网注明 " 稿件来源:中原网 " 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郑州日报社和中原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 " 稿件来源:中原网 或 中原网-郑州日报 或 中原网-郑州晚报" ,并不得删除最初发表的报纸名称和作者署名。否则本网将依法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