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只手工木凳
她有些无奈:这个“小承”,就是藏不住事儿。我们说,小承没透露你的名字。她说,你们不还是找来了?
她家的客厅很小,沙发上只能坐俩人。茶几旁有俩小木凳,有些毛糙,是她用装修剩下的材料,自己钉的。四个人坐下来,客厅里就没法走人了。
房间分两部分,一部分是原有的不足50平方米的两居室,没有客厅;另一部分是自己搭建起来的,约有20平方米。
“一家三代,一直不够住,这楼刚好是个‘刀把楼’,邻居们一商量,把‘刀把儿’部分搭起来,接出来一个客厅和小厨房。”老人觉得,现在不挤了。
听说本报采访希望办了,她有些恼。但是在把本报那天的报道,认认真真看了一遍后,才用右手在胸前轻轻拍了拍:“还好,没我的名字,权当是别人做的。”
一份慈母情结
她第一次资助孩子的时候,河南还没有希望办。
几位聋哑儿童,是小品《这是真的》的主人公。她演的是他们妈妈,演着演着,“就觉得是自己的孩子”,“好好的孩子,打错针,聋了,心里很难受”。
于是,出演那个小品挣的200元钱,都捐了。
那时候她的工资还不到200元。而接下来两年,她演出的酬劳,都捐给了当时文化路上一个聋哑语训班的孩子们。
儿子9岁那年,她和儿子在范县合演一个小品《过年》,小品里的三个孩子没了爸爸,过年没有依靠。演完了,她问儿子:“这钱,咱俩不要了吧?”儿子撅着嘴说:“妈妈,我好不容易演两场,你全都给捐了?”
她说,你有家人疼,比人家幸福恁多,这钱,能要吗?孩子最后说,妈,那随你便吧。于是,500元酬劳,全资助给了小品的“原型”。
那些年,她演了很多小品、话剧,多数都是爱心故事,大都有“原型”,酬劳基本没要过,都捐了。“家里不用我太操心,老公的钱还够花”。
|
版权声明: 凡本网注明 " 稿件来源:中原网 " 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郑州日报社和中原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 " 稿件来源:中原网 或 中原网-郑州日报 或 中原网-郑州晚报" ,并不得删除最初发表的报纸名称和作者署名。否则本网将依法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