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月12日,对碧生源控股有限公司董事长赵一弘来说,就是一个“黑色星期四”。当天,某媒体刊发时评文章《谁来给“碧生源神话”洗洗澡》,指出“碧生源公司上市前的三年,其广告违规23次;该产品广告还因严重欺骗和误导消费者、夸大保健功效等原因,上过广东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的‘黑榜’”。
仅仅半天的功夫,这篇文章被各大新闻网站疯狂转载,其负面效应直接波及香港股市,造成碧生源公司的股价大幅下滑,全天暴跌32.8%,最终以0.84港元/股收盘。尽管有香港媒体评论指出,大陆媒体是在“炒碧生源的冷饭”。但是,隔日“碧生源”的股价再次下跌4.76%。一直到19日,股价才跌止略升。
记者调查得知,受这场风波的影响,碧生源的股价下跌35%,市值蒸发7.4亿港元。
2月23日,记者前往碧生源控股有限公司采访。“在这场风波发生后的两个星期,我在香港频繁拜访投资者,逐个澄清事实,主动自救,搞得我心神俱疲,苦不堪言。” 叙述这场风波的赵一弘,神色安详,语调平和。
“真是祸从天降,躺着中枪。”赵一弘半开玩笑地说,最让我想不通的是,这篇时评文章提的都是些“陈年旧事”,可为何还能掀起如此巨涛骇浪,险些把碧生源活活吞噬。
其实,想不通的不只是碧生源,很多消费者也是摸不着头脑,一方面是主流媒体的强烈质疑,另一方面是其产品仍在正常销售,为人所熟知的广告还像往常一样播出。
产品质量到底有没有问题?消费者和企业都迫切期望政府监管部门给个说法,而政府相关部门却选择沉默。
这些看似不正常的现象背后,究竟藏着何种玄机,记者对此展开了调查。
番泻叶,合法使用物品
记者注意到,本次媒体“笔诛讨伐”指向四个方面:番泻叶、不良反应、广告违规和监管不力。
媒体报道指出, 碧生源产品的主要成分番泻叶,在医学专家看来更是需严格控制使用的“泻药”。番泻叶属于蒽醌类药物,能软化大便,并通过刺激大肠增加蠕动而排便,起效迅速,尤其适合于短期便秘的治疗。但如果长期服用,则会使肠壁神经感受细胞的应激性降低,肠壁神经细胞发生变性等改变,肠道甚至可能会变黑。在这种情况下,即使肠内有足够粪便,也不能产生正常蠕动和排便反射,可能会导致顽固性便秘。
上述观点引出三个问题,一是番泻叶到底是一种什么药材?二是是否有公开发表的科学文献支持上述说法?三是番泻叶是否被纳入卫生部公布的“可用于保健品的物品名单”之中?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版)对此有记载:番泻叶,其性味甘、苦,寒;归大肠经;主治:泻热行滞,通便,利水;用于热结积滞,便秘腹痛,水肿胀满;注意:孕妇慎用。
“对于番泻叶的使用,目前存在一定的争议。这里需要明确的是,严格控制使用不等于禁用。中医讲究辨证施治,单味药可能取人性命,但与其他中草药配伍同用,则会祛病救人。不管是药品还是保健品,其配方中的任何一味成分,生产企业都会确保‘严格控制使用’,因为这事关消费者的生命安全,谁敢儿戏。”中国中医科学院研究员、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保健食品审评专家张保献教授认为,关于长期服用番泻叶造成黑肠病变致癌风险高的说法,目前国内外研究机构尚无公开发表的科学文献证明。
一位不愿署名的专家认为,讨论番泻叶的严格使用而非禁用,固然是关键问题。但更重要的是,番泻叶是否在卫生部公布的可用于保健品的物品名单中,如果没有,那就是非法添加,麻烦可就大了。
记者经调查发现,碧生源牌常润茶【卫食健字(1997)第602号】、减肥茶【国食健字G20040371】是卫生部、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正式审批的保健食品。其两款产品所涉及的原料,包括番泻叶在内,均出自《卫生部关于进一步规范保健食品原料管理的通知》(卫法监发【2002】51号)中公布的《既是食品又是药品的物品名单》和《可用于保健食品的物品名单》。
|
版权声明: 凡本网注明 " 稿件来源:中原网 " 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郑州日报社和中原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 " 稿件来源:中原网 或 中原网-郑州日报 或 中原网-郑州晚报" ,并不得删除最初发表的报纸名称和作者署名。否则本网将依法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