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检索 关键字:   高级
您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即时新闻

杨丽萍因纯粹而传奇 跳孔雀几十年将用孔雀收官

中原网(www.zynews.cn) 发布时间: 2012-02-10 11:35:00   来源:中国新闻网  我要评论

字号    意见反馈 新闻爆料 进入论坛 打印 关闭

  (声明:刊用《中国新闻周刊》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杨丽萍:因纯粹   而传奇

  在浮躁的中国舞蹈界里,她远离尘嚣,骄傲、纯粹,而孤独;然而,她也因此拥有了另一片天地,并开创了自由、生动的原生态舞蹈。这个热爱自然,特立独行的骄傲舞者一再证明,只有让舞蹈回归和坚守舞蹈本身,才能成就舞者的传奇

  本刊记者/庞清辉(发自云南昆明)

  茂密的原始森林背景下,鸟鸣啾啾,两只孔雀正在夜色中嬉戏。几十万根不同鸟类羽毛钉成的3米多长的羽毛裙,随着演员身形的舞动,一寸寸摇摆着。

  龙年喧闹的央视春晚,进行到这里突然沉静了。大家仿佛跟着这两只雀,步入南部山林,看它们相知,相恋。

  这是杨丽萍、王迪表演的舞蹈《雀之恋》。舞者杨丽萍,已经年逾五旬。

  春晚落幕,立即有观众挑错:自然界中的雌孔雀不长尾巴,更不能开屏。杨丽萍的回应很坦率:“对!母孔雀的确不长尾巴,但是那怎么办啊?我喜欢啊!我想跳啊!”

  自1993年,杨丽萍在春晚上表演双人舞《两棵树》后,她几次出现在春晚上,在“歌不够舞来凑”的春晚舞台上,成为一个传奇。

  高成明是杨丽萍30多年的老朋友,也是《雀之恋》的编舞之一。他说,这么多年,大部分人一直没真正搞明白杨丽萍现象。“大部分搞艺术的,做的作品都是命题作文。是依靠意识形态助推成活的,依靠非艺术因素成活的。”在他看来,杨丽萍成为传奇的根源,是她从很早开始,就决定纯粹依靠自己作品,成就自己的艺术。

  “跳舞要单纯一点”

  1958年,杨丽萍出生在云南洱源,是白族人。父母因对歌而相恋、结婚。“文革”中,在农场担任领导的父亲被揭发是地主后代后失踪。作为家庭的长女,杨丽萍很小就开始承担家庭的重任,敏感、自立、早熟而坚韧。

  她最初的生活印象是,四岁时,自家种的南瓜都被没收了,肚子饿,没有东西吃,乱成一团。

  再大一点,文革的时候,她看到学生居然可以打老师,并且以敢打老师为荣,觉得过瘾。她开始对人性感到悲观,“人是比较丑恶的动物”。她不愿意成为其中一员,于是更加喜欢跳舞,“跳舞要单纯一点”。

  跳舞是白族人生活的一部分,无需任何人来教,他们张嘴就是歌,迈步就是舞。“这种东西只能意会。就是因为说不清,才跳舞。”杨丽萍的奶奶是村里的跳舞高手,80多岁时,背都驼了,还在跳。

  1971年,杨丽萍13岁。在西双版纳农场学校的桌子上领操,被西双版纳歌舞团的军代表看中,从此改变了命运。

  歌舞团的职责之一是下乡传播“革命文化”,可是十几岁的孩子没什么传播能力,下去就是和寨子里的人一起跳舞。杨丽萍由此开始了长达7年的游走访演生活。

  生活中的舞蹈使她养成了随处观察的习惯。杨丽萍家附近,到处盛开着向日葵,她始终认为向日葵是最有气质的植物,“向着光明和美好运动”。后来在她的舞蹈中,很多转头的动作,都是模仿向日葵随着太阳转的姿态。

  每次下村访演的时间长达3个月,演员们跟村民们同吃同住,白天帮村民收庄稼,晚上演出。这个村子待一段时间,就接着去下一个村子演。这期间,杨丽萍见识了许多民族,学习了很多舞蹈,舞蹈人肢体放肆,奔放,她看得热血沸腾。

  最美的是孔雀。西双版纳的绿孔雀,比常见的蓝孔雀体形小,但更娇丽,一群群从头顶上飞过,开屏时,光线是从尾巴上一点点嘎嘎地放射出来。杨丽萍说,最让她目眩的是孔雀交配时候的情景,大群孔雀在荷花池塘边,慢慢地展开尾巴,尖叫声如同轰鸣。“人类从来没有像孔雀开屏那样美好的瞬间,那很美妙” 。

  在村子里时,杨丽萍就经常躲在菩提树后看孔雀散步,观察它们怎么走路、抖肩,“它们是天生的舞蹈家”。尤其是孔雀落足的时候,脚部很有力,嚓嚓,像是踩在火盆上。杨丽萍忍不住了,边说边学,顿时,50多岁的她变了模样。

【 作者:刘欢  编辑: 】

  相关新闻
abc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