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检索 关键字:   高级
您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即时新闻

许学诚:坚守巴里坤 抢救新疆汉文化

中原网(www.zynews.cn) 发布时间: 2012-02-01 06:46:00   来源:中国新闻网  我要评论

字号    意见反馈 新闻爆料 进入论坛 打印 关闭

  中新网乌鲁木齐1月31日电 (记者 杨东) 每天清晨六点,当人们还在睡得正香时,许学诚已经坐在电脑前,专注写作。

  最多一天可以写六千字,平均每天不少于一千字;有时候写着写着,遇到问题必须采访才能继续写,就骑上自行车去采访,回来继续写;即使某一天写作情绪再高,写到傍晚六点钟,也努力停笔,把思绪压到大脑里,放到第二天再写。饭后温习资料,整理采访笔记,夜里十一点准时睡觉,以确保第二天以饱满的精神投入写作。如果遇到实在不想写的时候,就吹笛子或者拉二胡、弹三弦……这三样乐器,他都可以奏出接近专业水准的曲目。

  许学诚年近古稀,儿女都很有出息,远在他方,老伴到儿女身边轮流照料家务,带孙子孙女,许学诚在家,独自照料自己的起居饮食、冷暖寒暑——这样的生活差不多度过了整整十年……

  许学诚是新疆巴里坤县文化馆的研究员。到退休年龄前,他的职称是副研究员,县里特意任命他为“研究员”,享受相应的待遇;在他过了退休年龄多年后,新疆自治区破例为他颁发了“研究员”的证书,成为目前国内县级文化馆为数不多拥有“研究员”职称的研究员。

  许学诚早已过了退休的年龄,迄今却没有任何要宣布他退休的迹象;待遇如初,马不扬鞭自奋蹄,乐此不疲。

  十年寂寥清苦,许学诚写作却始终如一,激情似火。在结集出版了《难言的乡隐》、《可怜的乡亲》、《苦涩的乡隐》等中短篇小说之后,又由光明日报出版社出版了《爬梳镇西》,获得新疆社科优秀奖和天山文艺奖——由此一发不可收,开始构架《人文镇西》、《双城镇西》、《神化镇西》、《丝路镇西》、《风情镇西》、《故事镇西》、《俚语镇西》、《歌谣镇西》等8部“镇西系列”鸿篇巨制,计300万字。很快,《神化镇西》由光明日报出版社出版,获得新疆社科优秀奖,其余的,完成了4部,另外3部正在快马加鞭地写,计划5年写完……

  业内人士称许学诚是“东天山汉族农耕社区文化人类学及文学人类学”的专家。

  分娩喜悦,怀胎苦涩。

  公园1755年到1773年间,清政府出台优厚的政策吸引内地民众迁徙到新疆巴里坤定居,几乎全国内地省份都有民众迁到这里。许学诚出生于巴里坤大河乡,已是祖上从甘肃迁到这里以后延续的第十代后裔。

  在那个年代,由于家庭出身的原因,许学诚只上了3年小学、3念初中就被迫辍学回到村上劳动10年。处于求生存的本能,他十年如一日、如饥似渴地读书。1971年,县中学招募老师,他以优异成绩成为初中文史老师,之后又成为高中和中师文科老师。进入改革开放年代,有十多篇短篇小说在《新疆文学》问世,之后有5部中篇小说在《人民文学》、《西部》上发表,引起文坛瞩目。

  巴里坤荟萃了很多地方的汉农耕文化,许多已经在本土消失殆尽的文化,在这里还特色鲜明、顽强、完整地保留着,不能不说是人类生存的一个奇迹。尤其周边遍布文化遗迹,更让学者们啧啧称奇——这一切润物细无声地陶冶着许学诚,在文学创作之余,把目光凝聚于巴里坤的历史和人文研究方面,越陷越深不能自拔——立志当作家型的田野学者。

  哈密文联、《哈密报》社调许学诚,他都婉言谢绝。他说,巴里坤是土壤他是根,根离开了土壤必然枯竭……

  巴里坤地处天山东段北麓,古称蒲类国,历史悠久,文化源远流长,古迹甚多,尤其清代的遗存保存得十分完好:汉城和满城的土城墙挺拔屹立,现代的县城嵌在里面,意味隽永;东汉任尚碑、裴岑碑与唐朝大河古城遥遥相望;岳钟琪屯兵的兴圣门雄踞于汉城西街,与地藏寺、仙姑庙对峙;古宅深处是“清代粮仓”……在巍峨天山的怀抱里显得那样厚重沉稳。

  巴里坤的汉族农耕文化在新疆十分典型,也是中国内地很多汉文化的窗口,包括民间工艺、民间风俗、民间文学、民间宗教等,有些已在岁月的长河里渐行渐远。许学诚说:“当这种文化存在的时候,你可能意识不到它的价值;当它远去即将消失的时候,你才能发现这个东西的宝贵。我们就是在它没有彻底消失的时候,揪住它的尾巴做抢救工作。”

  打开后窗,可以看到地藏寺;伫立于门前,可以看到兴圣门;走在大路上有古城墙相伴……许学诚感觉它们在向自己无声地召唤:加快写作的速度啊……时不我待!

  “——这是我坚持下来的动力。”许学诚如是说。

【 作者:  编辑: 】

  相关新闻
abc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