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答】文章自得方为贵

2024-07-01 08:59:50 来源:中原网

75年风雨兼程,75年薪火相传。75年郑报史,也是历代郑报人的奋斗史。一代又一代郑报人为新闻事业贡献着自己的青春年华、智慧心血,他们兢兢业业、默默奉献,殚精竭虑、呕心沥血。他们中有的数十年坚守夜班,无怨无悔;有的一线“抢”新闻,数次遇险;有的刚刚入行,满眼新鲜……正是他们,用薪火相承、高举旗帜、躬身耕耘共同铸就了郑州报业的辉煌。今天,我们一起来听听郑报人新闻追梦的精彩故事。

笔头向下 关注身边

张云波

近40年的新闻生涯,在郑报集团十多个采编部门干过,体会最深的就是,做到“笔头向下,关注身边”, 新闻报道才有影响力、生命力,才能赢得广大群众。

张云波在接听读者来电

笔头向下,就是要把笔尖对准底层群众,多写有闪光点的小人物,多反映群众的心声和呼声;关注身边,就是以新闻人的敏锐,时刻关注身边的变化,管中窥豹,以小见大,折射出经济生活和社会变化。

1987年7月中旬的一天,《郑州晚报》“读者今日来电”栏目接到西工房居民反映康复中街一带断电四五天了,1400多户居民苦不堪言。原因是大风刮断树枝压断高压线,供电局与绿化队扯皮,无人管。入伏的天没有电,叫老百姓咋过?我迅速编发了此条来电。见报后居民来电称,断电依然。我又冒着酷暑骑车前往现场查看,走访居民,采访供电局营业所和二七区绿化队负责人,采访市有关部门。次日《你有理, 我有理,谁替群众考虑考虑?康复中街断电已经六天了!》一稿在一版显著位置见报,社会反响很大,当天问题得到解决,供电恢复。

1981年初,《郑州晚报》复刊,群工部每天都要收到一麻袋群众来信,这体现了读者对晚报的高度信任。我刚到群工部的任务,就是每天拆读者来信,从中筛选有报道价值的线索,可以见报的,核实后直接刊发《瞭望塔》《读者来信》。1987年11月,晚报不断收到全省各地学员的来信,反映郑州一些油漆沙发无线电之类的学校在火车站地区乱拉学员骗人。我遂多次到车站学校暗访,很快写出来信调查《“接待”骗人牟利 败坏办学声誉》,在一版刊发,引发社会广泛关注。市教育主管部门高度重视,立即查处整顿社会办学,并出台相关规定加以规范。

民生报道要从身边的衣食住行入手,抓住时机,做大做深做出影响。2002年,我负责郑州日报《都市新闻》版时,曾收到记者孙志刚提交的新闻,大概是交警查处了一辆无证接送幼儿园孩子的面包车,8座车硬塞了25个孩子。我敏锐地感到,这是个很有挖掘价值又带有普遍性的新闻。当即编发头题《8座面包车塞了25个小朋友》,并马上同记者联系,请他第二天再暗访三四家不同性质的幼儿园,查看孩子接送车情况。次日,又把记者这篇暗访报道《接送车大大超载》刊发头题,后续又商讨写了多篇跟踪报道,市民家长叫好。这篇暗访报道被评为当年中国晚报要闻大赛一等奖。

只为心中的那份新闻理想

陈亚洲

岁月无声,时节如流,转眼间迎来了《郑州日报》创刊75周年的喜庆日子。

我与郑报结缘,是在1981年1月7日,那是《郑州晚报》正式复刊的第7天,头版头条刊登了我在部队采写的《驻郑空军某部领导调动离休不摆宴》的消息。此后,我每月都有多篇稿子在《郑州晚报》刊登,并成为特约通讯员,与《郑州晚报》结下了浓厚情谊。

陈亚洲在采访(右一)

1987年我结束了15年的军旅生涯,没有回江苏老家,而是转业到郑报。我庆幸和骄傲能成为一名党报记者,十分珍惜这个梦寐以求的岗位。当记者的岁月里,我全身心奋战在采访一线,乐当“全天候”记者,甘做“新闻疯子”和“拼命三郎”,义无反顾地抢“抓”新闻。

记得2004年6月10日上午,突然接到一条一辆无牌东风大卡车将一名3岁女孩当场轧死的线索,我迅速赶往事发现场。我们的采访车行至郑州市森林公园向东一条较窄的公路上时,为避让一辆正在倒车的面包车发生侧翻。汽车在公路上侧滑了十几米远,我赶紧从车窗处爬出,并将受伤的司机和另一位记者从车内拉出。事故中,我的左手食指、右小腿等处受伤。120急救医生简单包扎后,我忍着伤痛赶往现场采访,后又赶回报社,写完稿子《女孩惨死车轮下》才下班。

我把报社当成自己的家,我热爱这个家,只有写出“叫得响”的新闻,方能为报纸添彩。工作中,面对险情我临危不惧,冲向现场,与他人采写的消息《迎着枪口奋勇抓捕 4名民警血洒绿城》,获1999年中国晚报“昨夜今晨”新闻大赛特等奖。为了“抢”新闻,正在住院的我拔下吊针赶赴现场;为了“抢”新闻,我推迟给住院的爱妻送饭……

2007年8月,《郑州日报》开设“记者在一线”栏目,我决定去体验电力巡线工的“钻山沟”生活。8月9日是立秋后的第二天,“秋老虎”发威。这天上午,年逾半百的我和郑州市电力公司运行二队两位师傅来到巩义市大黄冶村头的玉米地,巡查全长6000米的高压线。玉米地里酷热难耐,我的汗水不停地往采访本上滴,还流到眼睛和嘴里。我差点晕倒在玉米地里。越过一个个沟壑、一条条田埂,艰难绕行25公里,我们完成了巡线任务。我连夜赶写出《荒郊野岭,一日绕行25公里》的体验式新闻,还配发了巡线时的照片。夜班编辑对此文予以肯定。读者评价说:“这种扎实的采访作风,使党报和基层读者的心贴得更近”。

感谢记者生涯,更感谢郑报为我提供了展示身手的平台,让我把干事创业的精气神发挥到极致,用毕生精力去实现心中那份神圣的新闻理想。

我的郑报岁月

曹克

时光如梭,转眼我从报社已退休数年。回眸在报社工作的点滴时光,内心涌起无限的感慨。

上世纪80年代初,随着《郑州晚报》的复刊,我考进报社,正式迈入新闻从业者行列,这一年我22岁。我先在副刊部做编辑,再到群工处、工商处做记者,后又创办漫画杂志《小樱桃》。一路走来,几多收获,几许成长。

1997年9月4日,曹克(右一)在郑州少林武术节上采访葡萄牙武术教练路易斯

初到群工处做记者时,我很兴奋,认真地向有经验的记者学习,从读者来信获取线索,通过暗访先后采写了《蒙上阴影的胡辣汤》《伪劣食品是儿童健康的大敌》等报道。文章刊发后,领导批示、相关部门督促,不良现象得以整改。初试锋芒,信心倍增。

1994年,我负责商业领域的新闻报道,经常骑着自行车到亚细亚、华联商厦等商场采访。我逐渐发现,知名的空调是广东产的,饼干、水、饮料、服饰等几乎被南方生产厂家“垄断”……琳琅满目的商场柜台上找不到郑州产的名牌。对此,我心生疑问:为什么没有郑州自己生产的名牌?经过不断思考,一个采访主题很快明晰起来。最终,长篇通讯《郑州,呼唤名牌》在《郑州晚报》一版刊出,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的反响。郑州大学新闻系的董广安教授打来电话,称赞报道、给予鼓励;时任省委领导批示:“此文击中郑州工业要害,建议文章继续做下去。”郑州市为此把创造名牌当成一项战略任务去抓。该报道最终获得中国晚报一等奖、河南省“五个一工程”奖等荣誉。此后,我在经济领域继续采访深耕。

2009年,报社发展进入新阶段,需要新业态的媒体融入。刚好《小樱桃》动漫人物的创始人找到我,表示想跟报社合作创办一本中国人自己的动漫杂志。在报社党委班子领导的支持下,我和相关工作人员开始紧张的筹备工作。2009年6月24日,由郑州日报社主管主办的《小樱桃》漫画杂志问世,我也有幸担任该杂志第一任社长……

如果说,我曾经在报社这个平台上有过耀眼的瞬间,我要说:每一篇文章的字里行间都闪烁和流淌着报社各部门兄弟姐妹给予的光和热!感恩时代,感谢你们!

笔端书写人间冷暖

安群英

1993年,大学毕业三年仍在“郑漂”的我,怀揣对党报记者职业的向往考入郑州晚报社,成为一名新闻工作者。一年前,与郑报结缘30年的我适龄退休,但在报社工作的经历至今仍记忆犹新。

安群英与采访对象合影(右二)

刚入报社,我先做组版编辑,随后到新闻热线部。可以搭起联系党和群众的桥梁,把党和政府的温暖送到群众身边,我喜欢这份工作。以新闻的形式为群众服务,做一名称职的民生新闻记者,是我对郑报的感恩,也是我的人生追求。

热线部要求记者必须24小时值班接听热线电话,虽然有两名专职值班人员,但记者必须和他们一起参与白天和晚上的轮流值班,记者在岗车辆在位,可以随时赶到现场。白天采访,我将年幼的孩子送到航海路临时旧货市场三弟的摊位那里,往往晚上9点多才能接上孩子回家。虽然辛苦,当看到第二天自己的采访变成一篇小小的豆腐块时,就忘了累。当年我的采访报道曾得到郑州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的批示,促进一些民生问题得以解决。

工作中,面对群众的期盼,我们会秉持党报的责任,坚守为民服务的情怀,尽己所能促进相关问题解决。有一次,一位女士拨打新闻热线,说家人在街头烤红薯的炉子被没收并被过度处罚。热线部同事赵亚军说:“即便不发稿我们也要去现场,行动本身就是对事情的关注。哪怕是一点点亮光,也要尽量照进群众心中,不让他们困难时感到黯然无助。”我们一起去了现场,缓解了当事人的激动情绪,并促使事情得到较好解决。

当年,由于建筑行业农民工工资发放不太规范,逢收麦和过年前等节点,就会发生堵路、上访讨要工资等过激事件。我们主动联合郑州市劳动监察机构持续行动,两个月时间采写报道41篇,帮助农民工追回工资29万元。

值得一提的是,陇海大院邻居互助的爱心故事走过50年,《郑州日报》的新闻马拉松报道持续了8年。对此,陇海大院的邻居铭记在心。2014年底,受陇海大院邻居热情邀请,我以陇海大院“编外居民”和郑州日报记者的双重身份,一起到北京参加中央电视台2014年感动中国年度人物颁奖。

今天,《郑州日报》迎来了75岁华诞。静下心读一读这份散发着墨香的报纸吧,这里有你和我的故事,有你我生活的这座城市的故事。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