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博物馆里三位“扫地僧”火了 为游客即兴讲解文物知识

2024-02-25 17:23:45 来源:正观新闻

“这是‘九鼎八簋(guǐ)’,被视为传国重器、国家和权力的象征……”“弦纹铜盉(hé),就是个调酒器,往里面装三样(酒),就像现在咱们调鸡尾酒一样……”既有像讲解员一样的专业,又有接地气的内容介绍,谁能想到这些话出自保洁阿姨口中?

这一幕每天都会发生在郑州博物馆的几个展厅中,被游客拍下视频传到网上后,网友惊叹于她们的知识储备和讲解姿态之余,亲切地称她们为博物馆“扫地僧”。

《博物馆里的扫地僧》 正观冬呱视频

像多数普通人一样,她们本职工作并无特别。“万事难抵心中热爱”,负责“创世王都”展厅保洁工作的吴留萍这样解释自己“绝技”的来源。2023年的国际博物馆日,郑州博物馆提倡员工根据博物馆的文化氛围,推出合适的节目,这专业呈现的背后,是她们长久的付出与对传统文化的热崇。

而在郑州博物馆,这样的“扫地僧”阿姨不止一位——“锦绣云霞”展厅中,孙宝菊为过往游客讲述“云肩之美”,在一声声惊呼中为他们还原古匠手艺的巧夺天工;在旁边的“豫声豫调”展厅中,段秀姣向小孩子们娓娓道来“戏曲道具”的来源用处,八百多年繁盛不败的成熟戏曲文化让人沉醉不可自拔。

近年来,传统文化吸引着越来越多人的关注,博物馆是传承文化的空间,保洁阿姨作为文化瑰宝的守护者,耳濡目染后身上也蕴藏着浓厚的文化气息。为此,正观新闻记者专访郑州博物馆的三名“文化扫地僧”,聆听她们个人背后的故事。

“为传统文化的传承尽一份力”

清晨五点半,段秀姣如往常般起床拾掇,简单吃个便饭后,并没有选择骑车去博物馆上班。前几天的大雪致使路面结冰,路并不好走,已经56岁的她找了个稳妥点的法子——坐公交,上车后,看着窗外厚厚的积雪,她的思绪纷飞。

上个世纪80年代,段秀姣在高中毕业后成为一名数学教师,而这一教就是几十年。如今,她来到博物馆上班,和历史文物打起了交道,感叹之余她也会惊讶缘分之奇妙。“我一直很喜欢戏曲,前半生面对着数字、符号,只能空余时间自己唱唱曲自娱自乐,来这里后,没想到会在与戏曲文化相关的展厅工作。”段秀姣回忆说。

迈步走进“豫声豫调”展厅,放眼望去,左侧墙上悬挂着近百个各色脸谱,不同的表情代表着每位角色人物独特的性格、道德伦理特征,看似简易的脸谱墙背后却蕴含着饱满的文化生命力。大厅中陈列的“女硬靠”“木兰靠”等端庄华丽的戏服让人移不开视线。

“‘木兰’靠在这里最受游客关注,也是我最喜欢的戏服,因为它色彩鲜艳,大气端庄。”手持抹布的段秀姣介绍说。每天早上保洁时,在这个充满戏曲文化的空间中,面对着和豫剧有关的戏服、道具,段秀姣总会忍不住在厅里小声哼唱一段,“四千岁你莫要羞愧难当……。”

段秀姣向游客讲解戏曲文化

在段秀姣看来,戏曲是充满魅力的国粹文化。舞台上的聚散离合、悲喜忧愁,是生活里道不尽的人生百味。曾经她对戏曲的了解并不全面,仅停留在个人爱好上,自来到这里工作后,接触展厅中众多的戏曲元素以及听志愿者讲解员的介绍,耳濡目染下她对戏曲的了解逐渐变得系统起来,再加上遇到疑惑不懂的地方时,她还会自己主动查资料了解学习。

段秀姣本是个内向的人,可后来看到游客停留驻足,尤其是那些孩子指着挂列的道具、戏服疑惑问家长典故时,段秀姣忍不住开始主动上前讲解,讲述戏服背后的起源,游客总是痴迷于浓妆重彩后的脸,凤冠华服里缝着怎样的故事,段秀姣的讲解极大地满足了游客的了解欲望。就这样,“豫声豫调”厅中逐渐多了一名深藏不露的“扫地僧”阿姨。

“我的表达能力不好,毕竟不是教语文的。”段秀姣乐观自嘲地说。“但是我也希望能为传统文化的传承尽一份力,让更多人了解戏曲,喜欢豫剧。”

“讲解让我的工作多了几分意义”

56岁的吴留萍,仅仅在郑州博物馆做了10个月的保洁工作,她留着一头干练的短发,熟悉的人都知道她爱笑、热心肠。刚入职的时候,她并未想到,自己有一天会对这里的一件件文物了如指掌,甚至能为游客讲上几句文物背后的故事。

吴留萍为游客讲解文物

2024年2月,春节期间,在擦文物展柜玻璃时,吴留萍注意到两位游客在一件文物前驻足,似乎是不知道文物怎么读。按捺不住助人为乐的心情,吴留萍暂停手上擦玻璃的活计,热情上前,瞬间化身“讲解员”:“这个叫弦纹铜盉(hé),就是调酒器,里面可以装3样酒……这个叫铜觚(gū),是用来盛酒的……”

眼前这个保洁阿姨,说起文物时如此头头是道,这让游客们大为惊讶,有人将这一幕拍下后传到短视频平台,吴留萍迅速火了。不少网友戏称“又一位扫地僧”,也有网友感慨“不管什么职业,热爱知识,保持学习,一定会得到尊重。”

对于这“泼天的热度”和大家口中的“扫地僧”称号,吴留萍却十分淡然:“说不上是什么‘扫地僧’,平时我喜欢聊天、喜欢学习别人的长处,从机械厂的质检岗位退休后,我不想天天坐在家里,就想着出来找个事干,跟人多接触、多沟通,增加自己的阅历。”

吴留萍为游客讲解文物典故

刚入职郑州博物馆保洁员时,吴留萍被分配到“创世王都”展馆,她所在的展厅大多是青铜器,为了保护文物,灯光往往被控制在较低的亮度,处在这样的工作环境,她一开始难免有些不适应,更难以与这些文物产生“共鸣”。

“但总不能让文物来适应我。”吴留萍想。她没有因为环境而沮丧,而是努力从环境中寻找意义、寻找乐趣。5月18日是国际博物馆日,这一天成为吴留萍开始了解文物的契机。

2023年的国际博物馆日,郑州博物馆提倡员工根据博物馆的文化氛围,推出合适的节目,吴留萍认为,既然在博物馆工作,就要对博物馆的文化氛围有所了解。

于是,在工作时,吴留萍开始有意识地留意每一件青铜器的介绍,每当有游客参观时,她都从讲解员的专业讲解中记忆一些感兴趣的知识。有的部分记得不牢,或者看到不认识的字,吴留萍就回家以后在互联网上再搜索学习一遍。

“每一件文物放在这里,都有它独特的意义。”兴趣愈发浓厚的吴留萍,有时索性中午不回家,挑一个展厅从头到尾地看一遍。经过日积月累,吴留萍不再觉得无法适应,在她看来,这些青铜器看似颜色单一,但深入了解后,便会感受到它们背后的历史散发出五彩斑斓的魅力。

在学习文物知识和讲解的同时,吴留萍也并未忘记自己的初心。曾有游客对吴留萍说:“我看了很多博物馆,你们这里的玻璃是我见过擦得最干净的。”这是因为吴留萍知道当下流行拍照打卡,每次都将展柜的玻璃擦得洁净无瑕,用她的话说,“人家要拍照,感受文物之美,玻璃上净是手印怎么能行?”

“如果用一个词来形容我对这些文物的感受,我会用‘亲切’这个词。”正因亲切,吴留萍才愿意在游客疑惑时,无私地向游客分享文物知识,“游客们得到了知识和快乐,我也收获了分享的快乐,讲解让我的工作多了几分意义。”

“不想让游客带着遗憾离开”

作为“锦绣云霞”展厅的保洁人员,孙宝菊也是郑州博物馆的“宝藏网红阿姨”之一。

“这个裙摆两侧是牡丹,中间是一只凤,是‘凤穿牡丹’的寓意……那一圈的设计是柳叶式,代表绿树长青……”2023年国庆期间,孙宝菊为游客即兴讲解“云肩之美”的视频在互联网走红,走红背后,同样离不开一点一滴的学习。

2023年国庆期间,孙宝菊即兴讲解“云肩之美”走红 来源:新华网

孙宝菊从小就对美丽的服饰表现出不寻常的兴趣,十几岁时,正值电视节目流行,她最喜欢的就是在电视机前看时装表演,看光鲜亮丽的模特穿上漂亮的服装在T台上走秀。“哪有女孩子不喜欢漂亮衣服的?”

入职郑州博物馆后,孙宝菊被分配至“锦绣云霞”展厅,郑州博物馆多次号召工作人员融入博物馆的文化氛围,再加之孙宝菊心中本身就有多年前埋下的种子,她便在工作之余旁听讲解员与志愿者的讲解,遇到不懂的便请教或上网学习。

“没什么别的诀窍,就是耳濡目染,受博物馆文化氛围的熏陶。”孙宝菊认为,在讲解过程中,自己也收获了信心和成长,“刚开始我因为只有初中文化,不是太有信心,但有学历高的游客跟我说‘你这个就叫热爱传承’,这样的评价让我觉得无意间做了一件有意义的事,所以就更有动力去做这件事。”

孙宝菊为游客讲解“云肩之美”

与游客之间发生的不少趣事,孙宝菊如数家珍。

一次,有对父女听着孙宝菊的讲解入了神,9岁的小女孩便想让孙宝菊加其爸爸的微信,从不加陌生人微信的孙宝菊,看到小女孩委屈的神情,便只能“破例”一次,原来,听了讲解后的小女孩十分喜欢眼前这个奶奶,想有机会能与她多说说话。

在每天接触的游客中,不乏来自各地的男女老幼,孙宝菊总是把游客当成自己的亲人。孩子的性格多样,一进门后,有的“撒泼”,有的哭闹,孙宝菊往往会耐心地说:“奶奶带你去个好玩的地方好不好?”随后便将孩子带到3D投影的文物处,如果是小女孩,孙宝菊还鼓励她们试穿体验漂亮的云肩。“博物馆也可以很好玩,我只有把小孩子安抚好了,他们的家长才更有心情观赏文物和了解传统文化,能解答的,我一定会尽力解答,不让游客带着遗憾离开。”

孙宝菊却有自己的遗憾。去年10月,孙宝菊的母亲去世,想起自己小时候,母亲给她做过猫头鞋、老虎枕头、河南民间扎花之类的手工制品,而当时却没有珍惜,孙宝菊便难掩悲伤:“老虎枕头有着辟邪壮胆的寓意,是妈妈对我满满的爱,如果是现在,我一定会好好珍惜。这个展厅我最喜欢的是云肩,因为它也是纯手工制作的,看到它我就想到了妈妈的爱,这也是我越来越热爱文物、对它们有感情的原因。”

“热爱”,说起自己所做的事情,孙宝菊总是提及这个词,她说:“我只是一名普通的保洁,但我知道传统文化需要大家传承、文物需要大家保护,在这个方面,我想尽我的微薄之力,发挥一点余热,希望能让大家更关注、更喜欢这些文物,只有热爱,才能让它们更好地传承下去。”

(正观新闻记者 梁宸瑜 岳炎霖 文/图 曹丽 张怡 申佳鑫 张宇航/视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