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进新征程 建功新时代|闭环追溯 入仓赋码 进口冷链食品“智慧监管”护航郑州写好“食安答卷”

2022-09-20 11:32:59 来源:中原网


9月10日上午,中原四季水产物流港人来人往,人们悠闲地挑选着自己需要的商品。市民张女士打开手机支付宝,扫了下一份冷冻鱼外包装上的二维码,手机屏幕上很快显示这是来自越南的巴沙鱼。

“扫一下二维码,就能知道产品来源,还能看到检验检疫、核酸检测等信息,买起来特别放心。” 张女士说。

让张女士称赞不已的,是郑州冷链食品追溯系统(郑冷链)二维码,通过这个二维码,市民可以清晰地知道所购食品的流转渠道、有无核酸检测、是否经过消杀等,从而明白、放心消费。

“郑冷链”,只是郑州进口冷链食品智慧监管过程中的一环。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郑州市市场监管局深刻领会市委、市政府有关疫情防控工作的指示精神,坚决贯彻“外防输入、内防反弹”总要求,积极开拓创新,主动担当作为,先后探索启用“郑冷链”、郑州进口冷链食品集中监管仓、郑州冷链大数据监管平台,在省内进口冷链食品监管中实现多个“首创”,牢牢守住了郑州进口冷链食品监管的大门,确保了疫情大考下郑州市民“舌尖上的安全”。


“报备类型:增量服务;进货数量:1000件;上游企业类型:国外企业;详细地址:物流港交易大厅;预计到达日期:9月15日;报备人:代党……”9月13日11时左右,在中原四季水产物流港,郑州京都预源商贸有限公司负责人代先生坐在电脑前熟练地填写报备信息。

“根据郑州市疫情防控指挥部要求,所有进口冷链食品都要报备,如果没有提前报备,车辆到达后,检测、入库等程序都无法进行,也就是说,进不了货。”代先生告诉记者。

冷冻虾、冷冻鱼、冷冻肉……2020年上半年以来,随着国内多省份甚至省内不断曝出进口冷链食品及包装检测出新冠病毒核酸阳性,冷链食品越来越成为市民关注的焦点。

冷链食品还能不能吃?如何强化进口冷链食品监管,守好进口冷链食品“安全门”?

“在进口冷链食品监管工作中必须强化底线思维、风险意识、问题导向,只有实现全市进口冷链食品疫情防控工作的全链条监管、全方位覆盖,达到早发现、早处置、早隔离、早治疗,才能有效遏制进口冷链食品环节的疫情传播和扩散,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  郑州市市场监管局党组书记、局长吴凤军表示。

核酸检测人员对冷链食品内包装进行采样

为更好地响应疫情防控工作,2020年10月初,郑州成立专班,快速启动冷链食品追溯系统建设,短短一个月时间,携手阿里巴巴研发出郑州冷链食品追溯系统“郑冷链”。2020年11月3日,“郑冷链”正式上线,所有商家进货,都要提前24小时通过“郑冷链”进行报备,报备内容包括进口冷链食品的产品种类、进货数量、运输车辆、到货地点、预计到货时间及联系人信息等。

这是省内首个针对进口冷链的物防系统,该系统采取“提前报备、首站赋码、进出扫码、一码到底、扫码查询”的精准闭环监管模式,实现了从供应链首站到消费环节产品最小包装的闭环追溯管理,全面掌握进口冷链食品供应链流向,大大提升了监管效能,高效解决了进口冷链食品的溯源监管问题,开启了进口冷链食品监管新模式。

自“郑冷链”上线以来,全市累计激活冷链企业3724家,累计贴溯源码5015万张,累计入库冷链食品93万吨。

9月5日早上不到8时,中原四季水产物流港的待检区呈现出一派热火朝天的景象。在这里,数十辆来自全国各个港口、装满世界各地冷冻食品的货车整齐地排成两排,等待车辆消杀和核酸采样。

这是进口冷链食品入郑后的第一道安全屏障。在这里,所有车辆、货物、司乘人员必须进行消毒并核酸取样检测,检测合格后,发放合格证明,才能进入市场。

在现场,记者看到,一辆来自天津港装满巴西冻肉的货车正在等待检测,专业消杀人员对每辆车首先进行外部无死角全面消杀。

“每辆车的外包装、车轮内外侧、车灯都要仔细消杀,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正在进行消杀的工作人员一边仔细喷洒,一边认真观察,弯腰、低头、伸胳膊、踮脚尖,一连串动作一气呵成,生怕有一个哪怕很小的地方没有消杀到位。看似简单的重复性工作,消杀人员却承载着沉甸甸的责任,一丝一毫不敢马虎。

核酸检测人员对车辆外部进行采样

对进仓货物车辆外部消杀,是郑州进口冷链食品集中监管仓处置进口冷链食品的一个缩影。

作为全国重要的综合性交通枢纽,郑州平均每月进口冷链食品6万余吨,全市现有冷库3166个,星罗棋布、分散布局,监管难度非常大。

如何进行有效监管?郑州给出的答案是加强源头管控,对进口冷链食品,进行集中检测、集中消毒、集中存储、集中赋码。

经过认真分析研判,郑州决定依托中原四季水产物流港和万邦农产品批发市场,建立两个进口冷链食品集中监管仓,并于2021年1月正式启用。

所有进入郑州的进口冷冻冷藏肉品和水产品,必须进入集中监管仓进行集中消毒、检测和贮存,在取得预防性消毒证明、核酸检测证明、郑州市进口冷链食品集中监管仓出库证明,并赋上“郑冷链”食品安全追溯码后才能出仓。

强化进口冷链食品监管,筑牢疫情防线

入仓前,企业司乘人员要提前24小时通过“郑冷链”报备,在进入集中监管仓停车场后,司机要填报海关进口货物报关单、入境货物检验检疫证明、车辆型号、司机信息、货物流向、货物清单等信息,待审核通过后,进入消毒、核酸检测环节。

专业消杀人员对车辆外立面进行全面消杀后,车辆到卸货消杀采样区掏箱卸货,对每件货物进行六面消杀的同时,采样人员根据货物情况及食品的品类、批次构成情况确定采抽样方法,对车辆内壁、冷链食品的外包装、内包装、产品表面进行涂抹采样,同时对车辆内部进行全面消杀。

专业消杀人员对车辆外部进行消杀

采样后,对托盘以上的货堆进行覆膜,车辆和司机到等待区,货品入周转库暂存,车辆、司乘人员在等待区等待检测结果。核酸检测结果阴性,货品入车,车辆和司机离场,开具集中监管仓出库证明,赋上追溯码后提货出仓。如果检测结果疑似阳性,立即启动应急处置预案。

“未提前24小时报备、不配合集中监管、不进入集中监管仓检测消毒、不赋追溯码、不索证索票、不亮码销售、不按要求如实填报信息、不执行疫情防控措施的生产经营企业,一律停业整顿;违反法律法规的,依法予以处罚直至追究刑事责任。”郑州市市场监管局流通处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

通过集中监管仓,对所有进口冷链食品进行集中检测、集中消毒、集中存储、集中赋码,真正实现了源头管控,郑州冷链物流疫情防控“口袋”更加牢固。

今年以来,两个冷链监管仓已累计检测货物9174车,累计检测样本18.5万份。

对于冷链物品来说,温度和湿度是保障食品安全的重要条件,因脱冷、冷链“断链”造成食物变质,引发食品安全事故的情况屡有发生,为此,国家专门出台了《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冷链物流卫生规范GB31605—2020》国家标准。

郑州市区有超市便利店两万多家、餐饮店两万多家、食品生产企业1000多家,日常饮食消费需要大量的冷藏冷冻类食品,冷链食品流通体量巨大,监管任务更加艰巨。

为进一步强化冷链食品流通质量安全管理,  2021年1月,郑州市政府出台《冷链食品安全智慧化监管三年行动计划》,在现有“郑冷链”的基础上,由郑州市市场监管局牵头筹建“郑州冷链大数据监管平台”项目,  加快推进全市冷链食品安全智慧化监管,进一步织密织实冷链“物防”网络。

核酸检测人员对冷链食品进行采样

该平台实现对进口冷链食品“物防”追溯监管的同时,将冷链食品仓储运输过程中的温度、湿度数据进行实时监控、预警,以做到对所有冷链食品“物防”追溯和脱冷变质等安全问题的早发现、早关注、早提示、早预警、早处置。

“一旦发现冷库的温度或者湿度不达标,系统就会进行报警提醒,我们在后台也能实时监控,立即处理,大大提高了监管效率。”郑州市市场监管局食品流通处相关负责人说,这在省内尚属首创。

“郑冷链”物防追溯,开启冷链监管新模式

该项目于2021年开始实施,截至目前,已完成大型冷库46万平方米、冷藏车1140台、冷藏冷冻前置仓536间的数据接入。

根据《计划》,3年内将实现大型冷库100万平方米、冷链运输车辆3000台、冷藏冷冻前置仓1500间的温湿度数据接入监管平台,并实现温湿度数据在线监管、智能分析和风险分级预警。

届时,一旦发现疫情风险,可以立刻追查传播路径和影响范围,迅速切断传播链路;一旦出现食品安全问题,可以通过数据追溯所有环节,迅速找到风险点进行处理,真正实现“舌尖”安全不掉链。

郑报全媒体记者 李爱琴 通讯员 黄卫芳 胡倩 文 周甬 徐宗福 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