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词我是有感而发,直抒胸臆”|“物”见初心·总书记的时代印记⑰

2022-08-16 21:07:15 来源:学习小组

1990年7月15日夜晚,雨过初晴,习近平读了新闻报道《人民呼唤焦裕禄》,心情难以平静,当即填下一阕《念奴娇·追思焦裕禄》:“魂飞万里,盼归来,此水此山此地。百姓谁不爱好官?把泪焦桐成雨……”第二天的《福州晚报》刊登了这首词。

习近平发表在《福州晚报》上的《念奴娇·追思焦裕禄》。(图源: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

2014年3月,习近平在河南省兰考县调研指导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在兰考县委常委扩大会议上,习近平吟诵了《念奴娇·追思焦裕禄》,他说:“这首词我是有感而发,直抒胸臆。”

《人民呼唤焦裕禄》一文,出自穆青、冯健和周原3位老记者之手。而更为人熟知的是,1966年2月7日,他们在《人民日报》头版发表的长篇通讯《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那年,习近平13岁,上初中一年级。政治课上,老师读到这篇报道时,念着念着就哽咽了,一度讲不下去,捂着眼睛抽泣。习近平回忆:“特别是讲到焦裕禄肝癌最严重时把藤椅给顶破了,我听了很受震撼。”

1966年2月7日,《人民日报》头版刊登长篇通讯《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图源:人民网)

因为肝病,焦裕禄常疼得直不起腰。他棉袄上的第二、第三粒扣子是不扣的,方便左手揣在怀里,按着时时作痛的肝部。病情加重,他就将茶杯盖上的疙瘩顶在痛处;如果两只手都腾不出,就用刷衣服的刷子一头顶着肝部一头顶着藤椅。时间长了,他办公坐的藤椅被顶出个大窟窿。

焦裕禄坐过的藤椅。(图源:求是网)

一次,有公社同志向焦裕禄汇报工作。由于肝痛,焦裕禄强按着肚子做笔记,好几次疼得手发抖,笔从指间掉了下来。汇报的人看到这情形,忍着泪,话已说不出来了,焦裕禄却显得神情自若:“说,往下说吧。”同事们劝他去疗养,焦裕禄笑道:“病是个欺软怕硬的东西,你压住他,他就不欺侮你了。”

在兰考的1年零4个月,焦裕禄不知忍受了多少病痛,但他横下一条心,誓同“三害”(内涝、风沙、盐碱)作斗争。无论瓢泼大雨还是风沙漫天,别人往屋里跑,他总是往外冲;为了弄清兰考水道,他冒着大雨站在水中,跟着树叶测定洪水流向;为了搞明风口位置,他追寻风沙去向,追到沙落尘埃方肯罢休……即使在病重期间,他也拒绝只看材料听汇报,认为“吃别人嚼过的馍没味道”。

20世纪60年代,焦裕禄(前中)在兰考沙区现场组织抗灾。(新华社发)

人们说,“看到泡桐树,想起焦裕禄”。泡桐能吃苦,沙窝子里也能扎根,并迅速根深叶茂,挡风压沙,这是焦裕禄为治理“三害”找到的金钥匙。坐在那把有个大窟窿的藤椅上,他写下生命中最后一篇文章的提纲,题目是《兰考人民多奇志敢教日月换新天》。临终前,他留下一句话:“活着我没有治好沙丘,死了也要看着你们把沙丘治好!”

“生也沙丘,死也沙丘。”这般气概,不正是习近平在《念奴娇·追思焦裕禄》里所写的“暮雪朝霜,毋改英雄意气”吗?

习近平始终把焦裕禄视作从政榜样。他说:“我们这一代人都深受焦裕禄精神的影响,是在焦裕禄事迹教育下成长的。我后来无论是上山下乡、上大学、参军入伍,还是做领导工作,焦裕禄同志的形象一直在我心中。”

上世纪80年代末,针对群众反映强烈的干部违规占地建房问题,担任宁德地委书记的习近平用雷霆手段查处了200多名县处级以上干部。有人嘀咕,习书记不抓经济发展,一上来就刹风,还得罪这么多人。但习近平态度坚决:我们做官不要想着不得罪人,为了人民群众的利益,该得罪的人就要得罪。当干部就要像焦裕禄那样,心中始终装着人民,唯独没有自己。

习近平多次在不同场合提到焦裕禄,推崇他的为官品质和为民情怀。2014年3月,因着“思君夜夜”的情结,他再次踏上兰考这片土地。走进焦裕禄同志纪念馆,他说:“尽管看的听的都比较熟悉,但我还是想多看一看、多听一听,因为这里的每一件实物、每一个故事,都能引起我的心灵共鸣。”

2014年3月,习近平来到焦裕禄同志纪念馆参观。(新华社发)

位于兰考县东坝头乡的张庄村,是一个有着特殊意义的村庄,距离黄河岸边只有几里地,历史上曾叫“下马台”。古代,张庄村通着官道,风沙大,路过的文官须下轿,武官须下马,因而得名。风沙不知吹了多少代,也治了多少代,代代无功而弃。直到1963年,焦裕禄带领群众挖泥封沙、栽种刺槐,才把这个兰考县最大的风沙口堵住了。

2014年的兰考之行,习近平专门来到张庄村,开了一场干部群众座谈会。会场格外朴素,没有主持人,没有鲜花和条幅,空间狭小局促。习近平的开场白也十分简单:“请大家讲,我们是来听的。”看到总书记随和亲切,村民们踊跃发言,谈意见、提建议。习近平不时插话交流,一直认真做着记录。

看到这个场景,一位村民激动地说:“当年焦书记在张庄蹲点的时候,我还是一个20多岁的小伙子,跟着焦书记一起在下马台干过活儿。现在总书记百忙中,大老远来到这里,由衷地觉着咱的‘老焦’又回来了。”

2014年3月17日至18日,习近平在河南省兰考县调研指导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图为3月17日,习近平在东坝头乡张庄村看望85岁老人张景枝。新华社记者李学仁摄

算起来,焦裕禄在兰考工作时间不长,仅有475天。但兰考百姓把“老焦”记了一辈子、几代人——

焦裕禄去世不久,有位老农站在他的坟前泣不成声:“我们的好书记,你是活活地为俺兰考人民,硬把你给累死的呀。困难的时候你为俺贫农操心,跟着俺们受罪,现在,俺们好过了,全兰考翻身了,你却一个人在这里……”

上世纪90年代,护林老人王心茂住在山里,守护着焦裕禄留下的一片树林。“下马台大沙丘今天变成了‘元宝垛’,全靠老焦当年领着大伙种树治沙。”老人说,“谁要砍死一棵树,就是砍我一条腿;谁要撅折一根树枝,就是断我一个指头,我决不答应!”

如今,焦裕禄同志纪念馆有位工作人员的名字很特别——张继焦。不到1岁时,他因病重没钱医治,险些被扔到荒岗子上,是焦裕禄把他送到医院抢救,这才捡回了一条命。张继焦常对别人讲:“我这辈子就做好一项工作,就是为我的焦裕禄爸爸守坟,只要我能动,我就守在这里。”

​今年8月16日是焦裕禄诞辰100周年纪念日。什么是焦裕禄精神?习近平这样概括——“亲民爱民、艰苦奋斗、科学求实、迎难而上、无私奉献”。他曾提出发人深省的“兰考之问”:“焦裕禄在兰考工作时间并不长,但给我们留下这么多精神财富,我们应该给后人留下什么样的精神财富?”

在习近平看来,“很多东西存在的时间虽然短暂,但这短暂铸就了永恒,焦裕禄精神是这样,井冈山精神、延安精神、雷锋精神等革命传统和伟大精神都是这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