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阳两会丨政府工作报告解读 过去五年工作回顾

2023-01-12 22:19:57 来源:安阳日报

  本届政府以来的五年,是极不寻常、极不平凡的五年。五年中,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提及殷墟、甲骨文、红旗渠,对殷墟遗址保护作出重要批示,致信祝贺甲骨文发现和研究120周年,高度评价红旗渠精神是我们党的宝贵财富。特别是在党的二十大闭幕后不到一周,习近平总书记就到我市视察,这是人民领袖对安阳人民的深切关怀、对安阳发展的殷切期望,全市上下倍感温暖、备受鼓舞。五年来,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引领下,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坚强领导下,我们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河南和安阳工作的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锚定“两个确保”,实施“十大战略”,抓细“百条举措”,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全力稳经济大盘、战风险挑战、守安全底线、增民生福祉,干成了一批关乎全局的大事要事,破解了一批影响发展的急事难事,办好了一批惠及万家的实事好事,现代化区域中心强市建设迈出坚实步伐。

  关键数据

  初步预计,2022年全市生产总值2500亿元左右;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超过220亿元,年均增长11.4%左右;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9万元左右,年均增长6.4%以上。

  1.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经济运行在破难解困中趋稳向好

  ●滚动推进“三个一批”,狠抓稳经济重要项目攻坚,累计实施省、市重点项目1181个,完成投资3431亿元。

  ●深入开展“万人助万企”、关爱企业家“八大员”等助企活动,统筹打好降成本、保能源、保运输、保满产组合拳,千方百计为企业纾困解忧、助力赋能。

  ●五年新增“四上”企业450家,市场主体保有量超过49万户。

  ●持续深化金融惠企“四提一降”、“百千万”银企对接,金融机构存款余额达到4064亿元、贷款余额超过2600亿元。

  ●实施企业上市“百舸竞帆”行动,翔宇医疗成功登陆上交所科创板。

  ●全面落实国家和省稳经济一揽子政策及接续措施,有效推动各项稳企惠企政策精准滴灌、直达快享,累计减税降费92亿元、留抵退税51.2亿元。

  ●建立疫情防控和企业生产“双线嵌合”、常态调度机制,2349家企业(项目)纳入“四保”白名单。

  ●举办航空运动文化旅游节、国际汉字大会、中国旅行者大会等系列活动,深化拓展“迎客入安”,安阳正在成为一座“来了不想走、走了还想来”的网红城市。

  ●接续实施住房、汽车、家电等领域促消费政策,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900亿元以上。

  ●电商交易额年均增长15%,快递出港量年均增长44%。

  2.坚持创新驱动、转型发展,新旧动能在深度调整中加速转换

  ●出台支持科技创新“金十条”,财政科技投入五年增长10倍,全社会研发投入翻了一番,创新创业活跃度位居全省前列。

  ●安阳科技创新研究院挂牌成立,市级以上研发平台超过500家,省级新型研发机构实现“零突破”。

  ●全省首创工业科技特派员制度,111名博士结对服务98家企业。

  ●建立企业培育“金字塔”体系,现有创新龙头企业2家、瞪羚企业2家,高新技术企业突破300家,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达到566家。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活动覆盖率超过95%。

  ●高新区被评为国家级专利导航服务基地。

  ●深入实施“洹泉涌流”人才集聚计划,累计引进各类人才3.5万人。

  ●钢铁资源整合取得实质进展,焦化、新型建材等绿色转型实现重大突破,纺织服装、生物医药等集群效应更加凸显,电子信息、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产业快速成长。

  ●培育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6家、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产品)2家、河南制造业头雁企业7家。光远新材、凯地电磁等一批企业成为行业标杆,克能锂电荣获“全国优秀创业创新项目”。

  ●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达到29.8%。

  3.坚持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发展活力在破旧立新中不断释放

  ●强力推动重点领域系统性重塑、整体性重构,一系列重大改革事项落地见效。

  ●政府机构改革、综合行政执法改革、城区义务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全面完成,事业单位重塑性改革、省直管县财政体制改革等有序推进。

  ●开发区“三化三制”改革基本完成。

  ●国资国企改革持续深化。

  ●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全面推开。

  ●DRG医保支付方式改革全国领先。

  ●狠抓“放管服效”改革,《安阳市政务服务条例》颁布实施,2185项政务服务事项办理时限领先或持平全国先进地市水平。

  ●全面推行“标准地+承诺制”,“拿地即开工”成为常态。

  ●营商环境综合评价全省排名前进4个位次,“安阳最安心”营商服务品牌越来越亮。

  ●东向出海国际物流大通道全面打通,成功获批“十四五”首批陆港型国家物流枢纽承载城市。

  ●高强度开放招商,连续举办“融入京津冀·合作谋发展”、安阳招商大会、“投资安阳云洽谈”等活动,五年引进亿元以上项目2023个,实际利用省外资金3848.7亿元。

  4.坚持规划引领、建管并重,城市品质在有机更新中全面提升

  ●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不断完善,“三区三线”全部划定,城市未来发展战略留白更加科学。

  ●新建整修市政道路347条,永明路、文昌大道等“断头路”相继打通,完成交叉路口渠化改造54个,新建标准公交港湾196个。

  ●新增城市绿地102.7万平方米、城区水面52万平方米,170个公园游园建成开放,“推窗见绿、出门入园”成为现实。

  ●建成棚改安置房34700套,交付公共租赁住房8796套,992个老旧小区改造一新,中华路7个村“城中村”改造、CBD片区开发等一批群众期盼多年的重大工程化图成真。

  ●古城保护整治复兴全面提速,“三街一楼”成为打卡新地标。

  ●“两场一所”布局更优,市民生活更加便捷。

  ●“引热入安”全面供暖。

  ●数字化可视化防汛、防疫、应急统一指挥平台加快建设。

  ●《安阳市城市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条例》颁布实施。

  ●连续11年保持国家卫生城市称号,全国文明城市2021年度综合考评居全省第一位、全国第三位。

  ●中心城区“东拓西优南联北提”辐射带动效应逐步显现,市本级经济发展综合评价居全省第三位。

  ●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55%以上。

  5.坚持优先发展、全面推进,“三农”基础在乡村振兴中更加坚实

  ●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27.4万贫困人口、492个贫困村如期脱贫,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同全国全省一道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巩固脱贫成果后评估稳居全省第一方阵。

  ●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升,种粮面积稳定在840万亩以上,五年产粮1892万吨。

  ●高标准农田达到384万亩,广润坡核心区成为国内领先、全省一流现代化农田示范区。

  ●“豫谷18”荣获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培育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16家,现代农业产业园达到22家,知名农业品牌突破120个。创建国家级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36家,省级家庭农场增至47家。

  ●航空植保“安阳模式”全国推广,农业农村部首支农作物病虫害应急飞防大队在安组建。

  ●深入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南水北调西部调水工程建成通水,东部平原地区80%以上居民用上丹江水。

  ●实施“百家市直单位包百村”行动,深入治理“六乱”、开展“六清”,1648个村庄的背街小巷全部硬化,完成农村户厕改造72.8万户,省级农村人居环境示范村达到247个。

  ●荣获全省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先进市称号 。

  ●汤阴县农村“厕所革命”入选全国典型范例,林州市被评为全国村庄清洁行动先进县。

  6.坚持系统治理、一体保护,生态环境在治污增绿中显著改善

  ●狠抓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坚决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

  ●加强环保地方立法,《安阳市大气污染防治条例》颁布实施。

  ●开展重点行业绩效分级,严格落实差异化管控政策,完成“一企一策”污染治理项目8820个,创建A级企业56家、B级企业145家,工业排放削减58%。

  ●重污染天气应急管控预报预警、政企联动协商减排机制全面形成,扬尘治理措施更加科学精准。

  ●坚决淘汰落后产能,大力实施“退城进园”,强力推动整合入园,产业结构、企业布局持续优化。

  ●建成“公转铁”专线7条,中心城区绿色配送实现全覆盖。

  ●风电光伏装机规模超过400万千瓦,生活垃圾焚烧发电项目投入运行。

  ●出台采暖季清洁取暖补贴政策,平原地区实现散煤“清零”。

  ●与五年前相比,PM_2.5和PM_10年日均浓度分别下降34.2%、31.1%,优良天数增加36天,重污染天数减少37天。

  ●全面落实河长制,深入开展河湖“清四乱”,城区河湖坑塘实现长治久清,水环境质量连续两年跻身全国地级市前30名。

  ●红旗渠等被评为首批省级美丽河湖优秀(特别、提名)案例,数量居全省第一位。

  ●加强危险废物全过程监管,土壤环境质量保持稳定。

  ●实施国土绿化提速行动,五年造林61万亩,建成生态廊道5.9万亩,打造国家湿地公园3个、国家级森林康养基地3个,成功创建国家森林城市。

  ●南太行生态保护修复工程全面完成。

  ●林州市荣获全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滑县被评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

  7.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民生福祉在共享发展中持续增进

  ●扎实办好重点民生实事,五年财政民生支出1464.9亿元。

  ●深入落实减负稳岗扩就业政策,高质量推进“人人持证、技能河南”建设,年均新增城镇就业8.4万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2.4万人。

  ●新建改扩建中小学和幼儿园310所,新增学位11.7万个。

  ●“双减”工作成效显著,中小学课后延时服务全面铺开。

  ●职业教育迈上新台阶,高等教育形成新格局。

  ●医疗卫生资源配置持续优化,三级医院达到13家,创建省级区域医疗中心5个、县域医疗中心5个,市人民医院东院区全面投用,市公共卫生服务中心基本建成。

  ●深入推进健康安阳促进行动,城乡居民主要健康指标持续提升。

  ●竞技体育稳步提高,全民健身蓬勃开展。

  ●街道综合养老服务中心、社区日间照料中心实现全覆盖。

  ●城乡低保月人均补助标准分别达到315元和210元。

  ●文物保护全面加强,殷墟遗址入选全国“百年百大考古发现”,相州窑顺利复烧,辛店铸铜遗址等考古研究实现新突破,成功举办殷墟科学发掘90周年纪念大会。

  ●中国文字博物馆、安阳博物馆晋升国家一级馆。

  ●市图书馆新馆建成开放,105座甲骨文书屋全面落成。

  ●基层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实现全覆盖。

  ●深化应急管理体制机制改革,防灾减灾抗灾救灾能力在实战中有效提升。

  ●众志成城战胜极端暴雨洪涝灾害,1575个灾后恢复重建项目如期完工。

  ●坚决打好疫情防控阻击战,因时因势优化调整防控措施,最大限度保护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最大程度减少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

  ●“一楼一策”用好政策性工具,保交楼项目全部复工。

  ●扎实推进全国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深入开展扫黑除恶斗争,依法做好信访工作,社会大局和谐稳定。

  ●严格落实政府系统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扎实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和党史学习教育,深入推进“能力作风建设年”和“转作风、提效能”警示教育整顿活动。

  ●全面加强依法行政,自觉接受人大监督、政协民主监督和社会监督,不断强化审计监督,认真办理人大代表建议和政协提案,支持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参政议政,持之以恒纠治“四风”,政府自身建设取得明显成效。

  ●加强国防教育和国防后备力量及人民防空建设,完善退役军人服务保障体系,军政军民团结更加巩固。

  ●民族宗教工作全面加强。

  ●老区建设更进一步。

  ●工会、共青团、妇联工作迈上新台阶。

  ●残疾人、红十字、慈善等事业健康发展。

  ●统计、参事、档案、史志、气象、地震、外事侨务、发展研究、援疆等工作取得新成绩。

  2022年是本届政府的收官之年。一年来,我们紧紧围绕迎接和贯彻党的二十大这条主线,全面落实“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重大要求,知难而进,迎难而上,向难求成,有力推动市委各项决策部署落细落实。前三季度,全市生产总值增长2.1%,较上半年回升1.5个百分点。1月~11月,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2.1%,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2.6%,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11.8%。这一年,我们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安阳重要讲话精神为根本遵循,细化制定100项贯彻落实任务清单,坚定不移把人民领袖的殷殷嘱托转化为感恩奋进的强大动力、加快发展的实际成效。这一年,我们深度融入“一带一路”、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京津冀协同发展、中部地区崛起等国家战略,殷墟遗址保护传承列入国家“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豫北跨区域协同发展示范区加快建设,安阳在区域发展格局中的地位更加重要。这一年,濮卫高速公路、鹤辉高速公路安阳段顺利通车,济郑高铁内黄站、滑县站开通运营,安阳红旗渠机场即将试飞,立体综合交通网络不断完善。这一年,旭阳光电、曲显3D等项目相继投产,全国重要的新型电子显示材料研发和生产基地建设迈出关键一步。这一年,蜂巢智能无人机场、新石器无人车亮相上海进博会,方快锅炉温暖北京冬奥会,越来越多的“安阳制造”登上全国大市场。这一年,市产学研科技创新服务中心挂牌成立,安阳(北京)离岸创新“双中心”投入运营,内外联动的创新生态“小气候”加快形成。这一年,市文体中心全面投用,中国文字博物馆续建工程、汉字公园建成开放,广益佰年考古文旅小镇开街迎客,殷墟遗址博物馆、曹操高陵博物馆加快建设,文旅融合发展底蕴更深、基础更实。这一年,我们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一路攻坚克难、砥砺向前,积累了战胜艰难险阻的宝贵经验,打开了现代化区域中心强市建设的崭新局面。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