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森浩:投毒者自白
【解说】复旦投毒案本周一审宣判,被告人林森浩首度接受专访,拨开命案背后的性格迷雾
林森浩:不计后果伤害别人身体这种行为,在我这里不是我的一个底线。
【演播室】
欢迎收看面对面。周二,复旦投毒案一审宣判。10个月前,被告人林森浩,一位医学院硕士生,将剧毒化学试剂注入寝室饮水机中,致室友黄洋中毒身亡。之后的10个月,人们把目光聚焦在这个高材生身上,寻找着关于他的蛛丝马迹,希望找到一个合理的答案,告诉大家,到底是什么让他痛下杀手?宣判之前,经他本人同意,林森浩接受了我的专访,这是他事发后第一次接受采访。
【字幕】2014年2月18日8时许 上海闸北区中山北路
【纪实】下雨街景 法院外景
【背景声】上海今天是阴有雨,雨量可到中到大雨……
【解说】
2月18号,本周二早晨,上海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C101法庭内外,尽管聚集着众多旁听者和媒体记者,人头攒动,但并不能消减当天清冷的气氛。
被告人林森浩,这位10个月前变得众人皆知的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硕士研究生,将在10点多走进法庭,等待一审宣判,为发生在他和室友黄洋,两个医学高材生之间的投毒命案,划上一个暂时的休止符。(庭审现场)
宣判之前,经由本人同意,林森浩首次接受媒体采访。
【同期】
记者:如果从4月开始,你进看守所到现在,10个月的时间了,可能对你来说,这是一段比较难以消化的一段时间,因为一开始你是从复旦大学的学生,然后到了看守所里,成为一个犯罪嫌疑人在等待着宣判,这10个月,你怎么消化的?
林森浩:一直在看书。
记者:看什么书?
林森浩:主要多看一些文学经典。
记者:为什么选择这些方面的书?
林森浩:因为我觉得我以前读那些理工科的太多,这方面读得太少。
记者:你觉得是你欠缺,所以才读吗?
林森浩:对,我感觉我的思维有点太直。
记者:什么叫直?
林森浩:就是不懂拐弯。有时候不考虑事情的后果,不考虑别人的感受,包括说话做事可能比较直
记者:人生,你觉得直好,还是说需要拐弯,有的时候比较好?
林森浩:有些事情有时候太直就会容易产生这样的事情。
【解说】
命案发生在2013年4月1号,愚人节。年轻人喜欢在这天互开玩笑,依靠欺骗以换得娱乐。但复旦大学医学院的硕士研究生黄洋,在这天早上喝下掺有剧毒化合物N-二甲基亚硝胺的水,直到15天之后中毒离世,也没能从自称“闹着玩”的室友林森浩那得知事实真相。
一个所谓的玩笑,就在人性幽暗的通道中茫然四顾之后,没能找到光明的出口,在黑暗中以一出悲剧收场。
【同期】
记者:现实的残酷性,就在于一切发生了,它就好像用钢笔在白纸上写了一行字,可能就没法再擦掉了,可能你在看守所里的这10个月,我在猜想,你可能每天都在想,如果这件事情可以重来,我会怎么做?
林森浩:前面一个月这么想,到后来得知这个受害人死掉之后,我基本上不想了。我是4月12日,11日被带到派出所,一直没出来过,他好像是17日还是16日死掉的,我那时候到4月21日,从我律师口中才知道他死掉。
记者:你知道他的死讯,你心里?
林森浩:当时嘭脑袋空白,然后就什么事情不想。
记者:在不知道黄洋的死讯之前,你什么心态?
林森浩:我一直还想着,他们能不能和解。
记者:你们俩之间?
林森浩:就是他父母那边,谅解我这样,得知死了基本上就不会这么想了。
记者:你嘭一下是为自己还是为他?
林森浩:说不出来,真实情况就是说不出来。
【解说】
头脑中这“砰的一下”,似乎是案发至今,林森浩的表述中,与冷静、理智相去最远的一刻。多数时候,谈及那起亲自投毒的命案,他表达精准,情绪克制,会用“受害人”来称呼曾经的室友黄洋,像在讲述别人的经历。
但他的老师、同学、亲人,都无法平静。他们无法想象,是什么样的动机让林投下剧毒,把在复旦大学枫林校区西苑20号楼421室,这间寝室里共同生活了一年多的室友,推向死亡边缘。
【同期】
记者:2011年8月你和他住在一起,有两年多的情分应该说是?
林森浩:对。
记者:你们两个之间是一直相处比较和睦,还是说一直彼此看不顺眼,是哪一种情况?
林森浩:也不是说看不顺眼,就是不铁。
记者:不铁?
林森浩:比如说你这个性格跟我这个性格,好像就不是能够成为好朋友的那种,但是普通同学我们肯定是做得来的
记者:我如果用相安无事来描述你们之间的相处,可以吗?
林森浩:基本上可以。
【解说】
如果性格相投,林森浩和黄洋会是不错的室友。两人经历相似,出生在普通家庭,通过努力,进入复旦大学医学院攻读硕士研究生。两人都堪称“学霸”。2010年,林森浩本科毕业时,免试入读复旦医学院,曾获得复旦2012年研究生国家奖学金。他在核心学术期刊发表论文13篇,其中5篇都是第一作者。而完成学业标准,只需要一篇。同样,黄洋不仅成绩优异,还是校内辩论赛最佳辩手,西藏支教志愿者领队。案发前,他还以笔试第一的成绩进入医学院博士复试名单。但在性格上,他们恰处在两端。林森浩沉默严谨,黄洋善于表达。一个阴郁,一个阳光。在这间狭小的寝室内,性格对撞,两人相处地并不算愉快。
【庭审同期】
可能互相之间会有一点看不惯,比如说他可能觉得我这个没什么生活情调,我可能觉得他有点自以为是,就这样。
【同期】
记者:你们平时更多的是一种什么样的方式去交流,交流得多吗?
林森浩:交流得更其他同学相比不多,但是肯定是有交流,不会说导致我要去把他弄死。
记者:作为同一个屋檐下的同学,到底有什么样的矛盾,或者说彼此之间会有什么样的看法,会让你想到用这样一种方式对他?
林森浩:你们外界不是普遍认为我妒嫉他博士考上了吗?
记者:这是外界,真实的呢?
林森浩:真实,其实我跟他之间没什么矛盾。
记者:那更是问题了,在没有矛盾的情况下,为什么想到用这种方式,想到用那样一种剧毒的化学试剂?
林森浩:我后来回想这个事情,我会去做这么一件事,应该原因不在于黄洋上面,还是我自己个人没有把这个负面情绪调整好
【解说】
林森浩的同学认为,黄洋性格外向,骄傲,说话有时带刺,有可能刺伤过林的自尊。两人在2012年年底,就互删QQ,在网上绝交。
而拼凑过往的生活碎片,林森浩并不太擅长处理负面情绪。在网络上,他就曾用极具攻击性的语言辱骂自己的同学、公共人物。据林森浩的同学回忆,在本科时,他因跟同学争执,连续发了十几条恐吓短信。实习期间,因为和同事口角,他也在网上破口大骂,用得都是些难以启齿的脏话。
【解说】
2013年3月,临近毕业,林森浩在继续读博和就业之间彷徨。最终的选择,是到广州中山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超声科。这个被很多人简单称为做B超的科室,并不能满足林森浩从事临床医学的愿望。他在微博上说,“其实就一份工作,无须纠结。举棋不定者浪费时间扼杀生命。”
【同期】
林森浩:就是那段时间我的整个情绪就很燥,而且那一段时间没有事情干,论文什么的也写好了,在同学里面相对来说我是很闲的,工作也找好了,在学校还有两个月。
记者:那个时候应当比较安心,怎么会比较乱呢?
林森浩:那段时间跟黄洋发生了一个事情。我在上床睡觉他边玩儿游戏,一直把脚这样,在床上这样来回做这个动作,发出沙沙的声音,我说哥们,你轻点,没想到他冲了我句话,他说我没动啊,我当时就很愤怒,很愤怒,愤怒一直在心里,就情绪很浮躁。
【解说】
负面情绪在林森浩身上集聚。3月30号晚上,因为黄洋的一个玩笑,那根越绷越紧的线,逼近到了断裂的临界值。
【同期】
林森浩:那天就发生了这个事。我在对面寝室里玩游戏,然后我旁边就站了一个同学叫付林元(音),黄洋这个时候回来了,基本跟平常一样,笑嘻嘻地说,愚人节要到了,要不要整人,然后边说还边拍了付林源的肩膀,很得意的样子,我当时看着心里很不顺眼
记者:为什么不顺眼?
林森浩:当时那个很得意,一直猛拍付林元的样子,让我当时很不顺眼。
记者:作为一个年轻人来说,在愚人节想玩一玩,开个玩笑为什么你觉得是不顺眼的?
林森浩:我当时就想着,你要整人,我就来整整你。
记者:你觉得他说的整人目的是你吗?
林森浩:不是我。
记者:那为什么他又不整你,你要整他?
林森浩:当时就这样让我看着不顺眼,就想着整整你。
记者:那怎么去整他?
林森浩:因为我3月29日,我就跟一个同学叫吕鹏(音),后来他转博了,他约我去当他的实验志愿者,我说好,他实验的所在地,就是我两年前做实验的所在地,那个地方就我那个药所以我就一下想到了拿这个药去整黄洋。
【解说】
这个药就是N-二甲基亚硝胺。在危险化学品目录上的编号为61735号试剂。正常情况下,危险试剂的使用计量和剩余药剂都会得到严格监管。但在去年3月31号下午,林森浩将实验室中仅存的75毫升的药剂全部带走。这是致死剂量的30倍。
【同期】
林森浩:那天晚上,我就回寝室看了一下,我发现这个水桶里面没什么水,我当时就想到了去倒到这个水桶里面。
记者:这个水当时有多少?
林森浩:我后来记得也不是很清楚,应该几百,100、200毫升,不多。
记者:不多。
林森浩:对。
记者:你取了多少化学试剂倒在了这个桶里面?
林森浩:这是一个问题,因为当时进去的化学试剂应该是不多的。就是说一开始,我虽然倒进去了,但是实际上我的注射剂没有注进去,而且最后我扔完垃圾之后,还把那个水弄掉了,然后用我的矿泉水接了水把它冲掉。
记者:如果科学或者说是这个医学方面的推算,你倒入的那些剂量,会使人发生什么样的反映?
林森浩:不知道。
记者:你有没有想过这些剂量有可能导致他巨大的不适,甚至死亡,当时。
林森浩:那肯定没有想到。
记者:这种化学试剂,它的毒性因为你做过试验,你是心里有数的是吧。
林森浩:我知道它对肝脏有损伤。
记者:有多大的损伤?
林森浩:可能导致死亡,当时可能没有想到。
记者:是没有想到,还是不知道,还是没有把握?
林森浩:没想到。实际上我也没有把握。
记者:你没有把握。
林森浩:对。
记者:你是一个学医学的学生,怎么会做这么一个没把握的事情呢?
林森浩:跟我刚才说的那个值有关系。
记者:也就是说不计后果。
林森浩:对。
【解说】
但根据检方的指控,林森浩对N-二甲基亚硝胺可以说再熟悉不过。
【同期】秦汉钧(检察官)
在他题为《超声弹性成像评价肝纤维化的实验及临床研究》的硕士毕业论文等文章中,林森浩明确地写道,二甲基亚硝胺是一种具有肝毒性,基因毒性和免疫毒性的化学物质,由此可见,林森浩对二甲基亚硝胺的基本毒性以及它能够导致生物体肝功能衰竭,直至死亡的认知是明确而又清楚的。